这几天潮气直往骨头里钻,墙皮都能捏出水来。
![]()
气象站刚发了预警,长江中下游6月6日入梅,比往年早了整整15天。村里王大爷蹲在门槛上叹气,说自打他爷爷那辈起,没见过这么早的黄梅天。老话说“早梅雨,涝到底”,这场雨怕是要和庄稼较上劲了。
眼下正是水稻拔节、棉花现蕾的节骨眼,田里可经不起水泡。还记得2016年那场大涝吗?隔壁村老李的秧苗全泡烂了,下半年颗粒无收。
这次梅雨为啥这么急?
听广播里说,副高和冷空气提前撞上了,跟吵架似的谁也不让谁。农科院老张前天来村里讲课,说今年大气环流乱套,北极冰化得快,天气都跟着发疯。
![]()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次梅雨要持续到7月13日,足足37天,庄稼能扛住吗?早梅雨雨势猛,容易积涝,可把种子泡坏了,后期补苗都来不及。但也不能全信老黄历,2019年梅雨季就光打雷不下雨,旱地裂得能塞拳头。
现在最关键的,是盯着6月6日当天的天气,要是入梅就下暴雨,那可得绷紧神经。“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老一辈传下来的谚语,还是有点道理的。
咱农民靠天吃饭,可不能干等着,得赶紧行动起来。
先说排水,田里的沟渠得挖深,特别是低洼地块,别让雨水憋在地里。
![]()
大棚户注意了,棚架要加固,薄膜边缘用沙袋压牢,别让大风掀了顶。
家里存的种子和化肥,得搬到高处,垫上木板,别让潮气给毁了。有人说,老辈人用草木灰铺在苗根部,既能防潮又能补钾,这土办法挺管用。不过现在有条件了,抽湿机该买就买,别心疼那点电费,苗比钱金贵。
我个人觉得,老经验和新科技就像两只手,缺了哪只都难办事。东北的农友也别大意,虽说这次梅雨主要在南方,但后期冷空气南下,谨防低温冷害。南方种果树的,特别是柑橘园,要注意根系积水,及时松土透气,不然容易烂根。
还有个关键细节没说,梅雨季过后大概率会有高温,得提前给庄稼补点磷钾肥,增强抗晒能力。去年湖北有个村子,梅雨季排水及时,后期管理跟上,水稻亩产反比往年高。这说明只要准备足,坏天气也能变成好年景。
![]()
最怕的就是不当回事,觉得“年年都有梅雨季,能出啥大事”,等遭了灾再后悔就晚了。村里的气象联络员这两天会挨家挨户通知,大家多留意村里的大喇叭。
要是实在拿不准,镇上农技站电话24小时开通,随时能咨询。现在就该做三件事:清沟渠、囤物资、盯预警,一样都不能落。
梅雨虽凶,但咱有的是办法对付,人勤地不懒,只要动起来,啥难关都能过。
记住了,庄稼不会说话,但你对它好不好,秋后它全知道。赶紧把这篇转给同村的,大家一起防患于未然,别让老天爷耽误了收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