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甘肃大地掀起一场关于婚姻伦理的深刻变革。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工作方案剑指农村高额彩礼顽疾,明确提出 “2025 年底遏制蔓延势头,2026 年彩礼数额逐步下降” 的时间表,并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单元,要求结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制定彩礼倡导性标准,鼓励 “零彩礼”“低彩礼”。
这一政策如同巨石投入湖面,在陇原乡村激起关于传统婚俗的激烈讨论。
![]()
在政策框架下,甘肃各地展开差异化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样本:
永登县:红白理事会的柔性约束
全县 200 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彩礼上限定为 6 万元,同时对婚车数量(≤4 辆)、婚宴规模(≤10 桌)、礼金标准(≤100 元)作出细致规定。民乐乡漫水村头的 “抵制高额彩礼” 牌匾,成为乡村文明的新地标。清水县:“硬约束 + 软引导” 的双轮驱动
陇东镇推出《整治高额彩礼硬十条》,构建 “事前报备 — 事中监督 — 事后评议” 全流程管理体系,将彩礼上限纳入村规民约(≤8 万元)。通过 “红黑榜” 公示和 “婚俗调解员” 介入,实现彩礼均降 5 万元,80% 家庭选择简办婚礼,群众满意度超 95%。安定区:党员干部的破局担当
香泉镇青岗村党支部书记王贵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将彩礼压至 5 万元、酒席每桌≤480 元。党员干部带头破除攀比之风,使全镇婚宴规模缩减 50%,彩礼回归理性区间。漳县:“准丈母娘座谈会” 的观念革新
每月组织适婚女青年父母及媒人开展主题讨论,通过剖析高额彩礼危害、分享 “零彩礼” 幸福案例,累计举办 360 余场座谈会,覆盖 5000 余人次,催生 87 户 “零彩礼” 家庭、320 户 “低彩礼” 家庭。
![]()
高额彩礼现象的滋生,折射出乡村社会的深层矛盾:
传统伦理的现代性困境
彩礼从 “婚姻祝福” 异化为 “养育补偿”,传统婚俗与市场经济逻辑碰撞,形成 “面子经济” 绑架婚姻本质的怪象。性别结构与经济基础的双重挤压
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女性婚姻资源稀缺,部分地区经济滞后、社会保障缺位,使彩礼成为养老等经济需求的替代方案。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别人有的我不能少” 的攀比心理,让彩礼数额陷入 “水涨船高” 的非理性竞争,普通家庭苦不堪言。
![]()
甘肃的治理实践表明,根治高额彩礼需多维发力:
经济赋能:夯实乡村文明根基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乡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因经济焦虑产生的彩礼依赖。文化重塑:构建新型婚俗伦理
通过村规民约、红黑榜、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的价值观。漳县的 “准丈母娘座谈会”、清水县的 “红九条” 等创新举措,正逐步瓦解 “彩礼 = 面子” 的旧观念。治理创新:激活乡村自治活力
发挥 “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永登县、安定区等地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形成 “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的治理格局。
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甘肃的 “彩礼革命” 已初显成效:彩礼数额逐步下降,简办婚礼成为新风尚,乡村社会的攀比之风得到遏制。
但正如《甘肃经济日报》所言,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唯有将婚俗改革与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深度融合,让农民在物质富裕与精神充盈中重识婚姻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从 “面子” 到 “里子” 的文明跃升。
这场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实验,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现代性改造,更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当彩礼褪去功利色彩,回归祝福初心,陇原大地的婚姻故事,或将书写出更温暖的时代注脚。
#甘肃定西彩礼限高5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