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5,000字 | 阅读约30分钟
![]()
(在TED,对话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片段精选)
2025 年 5 月 15· TED 主舞台,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登台,
用12分钟传递一个关键信息:
“AI 的真正红利,只剩 3 年。”
1800 名创业者、VC、政策制定者集体沉默。
这不是硅谷叙事,而是战略坐标。他抛出三条核心线索:
算力拐点已至:2028 年前,AI 使用成本预计再降 10 倍;
需求黑洞打开:全球预计 3 亿劳动力缺口等待智能填补;
监管时钟压缩:欧盟立法窗口同步收紧到 36 个月内。
换句话说:AI 机会不是被高估,而是被“宽估”——真正爆发窗口,比你想的更短、更猛、更具结构迁移性。
本文将从施密特 TED 对话中,沿着 3 大战场与 3 张作战图,提供一套可立即部署的行动参考:
战场一|算力下沉:芯片、能源、数据中心的地缘布局机会;
战场二|AI × 人口缺口:医疗、制造、教育的替补名单;
战场三|合规竞速:如何把自己提前写进“监管白名单”。
如果 2022–2024 是“模型狂飙期”,那么 2025–2027 将是“红利抢位期”。
这不是旁观时代,而是一次全面转型的关键窗口。
倒计时,从现在开始。
❶ AI 的真正限制,不是算法,而是国家系统
“美国需要再增加 90 千兆瓦的电力,相当于 90 座核电站。” “而我们现在建了几座?零座。”
和OpenAI Sam Altman一样,施密特在 TED 上,开场没讲模型,而是讲电力。
他提到,现在的大模型正在进入“规划阶段”——也就是模型不再只是生成文本,而是能根据目标前后尝试、反复规划,完成任务。
但这背后有个代价:
“仅仅为了做这种规划,计算需求至少增加了 100 倍,也可能是 1000 倍。而每个数据中心的能耗,相当于几个城市。”
也就是说:模型越聪明,越需要大算力;算力不是云上的东西,它压在电网上;如果没有国家级能源供给,AI 就无法进化。
过去大家以为,AI 的瓶颈是算法、参数、推理能力;
现在施密特告诉你:
“我们没法再训练下一个 AI,不是因为技术跟不上,而是我们国家的电不够用了。”
他举了个现实中的对照案例:
“沙特正在建 5 到 10 千兆瓦的数据中心;印度也考虑上一个 10 千兆瓦的。”
这意味着,一场“谁能先供得起 AI 的电”的新型竞争,已经在全球展开。
换句话说,AI 的进程,不再是硅谷说了算,而是能源结构决定技术上限,国家系统决定智能边界。
如果说上一轮互联网是“算力+连接”,这一次,AI 靠的则是“算力+供电”:
算法进步固然重要,但算力极限的决定因素,不在 GPU,而在电网。
❷ 红利不在模型,而在“系统重构者”手里
“你给它一个任务,它开始前进、后退、前进、后退,规划、调整、再尝试。 这是 AlphaGo 启发的强化学习,现在正被用于构建 AI 代理工具。”
从语言到任务,AI 正在“接管流程”
这不是 ChatGPT 打字的版本,而是新的 AI 运作形态:
不是生成内容,而是完成任务;不是等你提问,而是先理解目标,再自动部署。
施密特提到:“我买了一家火箭公司,不是为了飞,而是为了观察 AI 怎么在 15 分钟里写出一篇论文。”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背后暴露的是一场结构变化:
AI 正在从“对话工具”变成“流程系统”——你说一个意图,它连接模型、调用 API、完成推理、写成报告。
它们之间用语言交流,通常是英语。你本质上拥有的是:一个做这个的代理,一个做那个的代理,它们连接起来,像流程工厂一样自动运作。
这是一种“AI 接管”的新形态。
它不是帮你提效,而是主动调度。它不是被使用,而是自己完成组合、推理与反馈。
施密特没有用“人工智能”这个词,而是直接说:“这些代理工具,将运行整个业务流程。”
企业下一轮红利,属于“敢交出流程的人”
很多人还停留在“AI 能不能替代那些人”的争论里。
但施密特描述的未来,是你不需要再去自己做,而是整个工作流本身被 AI 重构:
你输入一句目标;
它判断需要哪些工具;
通过中间代理,调用知识、搜索、文献、接口;
再生成结果,反馈给你,甚至直接执行下一步。
这已经不是写一段文字,而是重构一个工作流。
“语言 → 序列 → 决策 → 执行。” “AI 正在成为从语言到策略的完整链条。”
在这种结构下,真正的红利不再属于:
谁掌握最好的模型;
谁会写最精妙的提示词;
或者谁用得最熟练。
而是属于:
谁能先把任务交出去;
谁敢把接口打开;
谁让系统自己运转起来。
施密特没有直接说“组织要变”,但他说:
“最终形态,是 AI 运行整个企业流程。”
它不是在你电脑上跑,而是在你企业的核心运行里。
这意味着,未来企业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人力多,而是系统轻;不是分工细,而是响应快。
红利窗口期,不是技术红利,而是结构重写红利。
而只有敢于让 AI 成为“流程的起点和终点”的人,才拿得住这轮机会。
❸ 不是快与慢,而是“斜率差决定生死”
![]()
下面这段对话是施密特全场最尖锐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坏人,你比我领先六个月,我将永远追不上你。你已经拥有可以重写世界的工具,甚至摧毁我的工具。我要做什么?炸掉你的数据中心。”
他不是在讨论哪个国家模型更大、谁的算法更好,而是提出一个问题:
在一场 AI 驱动的技术竞速中,“领先 6 个月”到底意味着什么?
AI 的进展,不是线性,而是指数
施密特说:
“这些系统不是增长 10%,而是增长 10 倍、100 倍。” “如果一个团队有 1000 名程序员,他们可以创造出 100 万个 AI 工程师。”
他用的词不是“领先一点”,而是“获得压倒性优势”:
这些 AI 工程师不需要薪水;
不会辞职,不会生病;
每天工作 24 小时,持续迭代优化自己;
每优化一次,整个系统的效率就整体上升。
而如果你落后,就会被“指数级差距”拉开:
“你比我早半年部署这些系统,你的斜率就永远比我快。”
技术的“斜率”,决定整个系统是否还能翻盘
所谓“斜率”,不是抽象数学,而是非常现实的系统路径:
比如一家企业部署了 AI 自动研发、AI 客户服务、AI 销售预测;
而另一家还在试图给团队培训提示词技巧;
差距不是技能,而是 “工作方式是否已经跟上变革”。
施密特的意思很明确:
在指数时代,谁先起跑、谁先完成系统接管,就等于锁定了下一轮财富分配。
我试图渗透你的公司系统,没成功;我试图篡改你的大模型,没成功;那我还有什么选择?我只能炸掉你的数据中心。
这段听起来像电影台词,但施密特强调的是:当斜率差无法弥补,博弈方式就会走向极端。
他不是在谈军事威胁,而是在警告一个更深层的战略格局:
如果你晚 6 个月,不仅追不上,甚至不知道该追什么了。
企业、国家、个体:都逃不过“斜率定律”
这条规律不只适用于国家。
它同样适用于企业与个人:
企业提前一年部署 AI 自动化财务系统 → 成本下降 30%,每月多出资金滚动;
同行业对手还在采购 Excel 插件 → 被边缘化;
个人开始用 AI 做数据调研、文案撰写、产品原型 → 产出效率提升 3 倍;
同事还在等“GPT-5/DeepSeek R2 出来再说”。
施密特的 TED 对话,本质是提醒:
技术时代真正的临界点,不是你有没有用AI,而是你能不能跑在'世界重塑'的斜率上。
❹ 红利窗口期的 3 个确定性方向
你们很多人以为红利已经过去,其实不是。我们现在处在窗口期的开端。
AI 即将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重构我们最重要的三个系统:医疗、教育和企业运行。”
医疗:AI 正在重写“药物研发”的底层逻辑
我认识一个非营利组织,正在尝试在未来两年内识别所有可药物靶点。 一旦成功,全球制药行业将进入新阶段。”
施密特没有讲药品定价、AI医生或医院自动化,他关注的是药物背后的底层数据结构。
所谓“药物靶点”,简单来说,是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目标。如果你能精准识别,就能更快设计新药。
他指出:AI 不再是辅助分析,而是成为新一代药物科学的生产引擎。
过去,药厂靠试验靠经验,现在,AI 可以在数小时内筛出成千上万的化合物组合,并自动建模、预测副作用、优化路径。
我们正在用 AI 写论文、做推理、制定实验计划,这些在过去需要一整支团队。现在,它 15 分钟就能完成。
这不是未来,而是正在落地。
教育:每个人将拥有“用自己语言”交流的 AI 导师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地球上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母语导师? 用他们理解的方式,持续学习。
施密特没有谈大模型能否写课件,而是直接描绘了一个愿景:AI 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平台。
他强调,不是自动答题,不是在线课程,而是:
AI 用你的语言;
了解你的知识结构;
生成你理解得最快的学习路径;
并根据反馈即时调整教学内容。
这不只是教育效率提升,而是打破教育壁垒: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语言、资源、时间而被限制成长。
业务流程:AI不再是'被动工具',而是'主动代理'"
你可以直接把模型接入数据库,不需要中间件,不需要开发连接器。 它能理解你的目标,生成执行序列。
在施密特看来,企业系统即将发生两件事:
技术接口的“语言化”:你告诉 AI 你要查什么,它自动转译为系统指令;
工作流的“主动化”:AI 不再等人调用,而是主动调度、联动、响应。
他说得很直白:“整个行业可能会因此消失。” 因为传统 IT 中的“集成层、中台层、开发层”——会被自然语言驱动的 AI 取代。
这将导致企业组织逻辑发生变化:
系统越少人维护,越高效;
决策速度提升,层级减少;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人效,而是“系统决策速度”。
这三件事,不是未来幻想,而是施密特认为“红利窗口期”三年内即将确定落地的方向。
这不是长期规划,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而我们每个人,能否看懂、跟上这轮生产力革命,将决定你能不能活在红利里。
❺ AI 将是重构全球秩序的“再分配工具”
![]()
这不是短期竞争,而是一次系统再分配。上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赢家,不是发明者,而是率先应用者。
技术的赢家,不是创造者,而是应用者
施密特用了一个历史类比:
“上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发明了技术,但最终美国赢了。” “因为美国敢于大规模应用,而不是犹豫。”
这段话不是在谈情怀,而是强调一个认知:
AI 的本质不是创造了什么,而是谁先敢用它。
这背后包含两个含义:
技术扩散的速度,远快于以往任何时代;
只有提前“结构换轨”的国家和组织,才能锁定下一轮分配权。
中国 DeepSeek 很聪明,它把算法做得更高效。 一旦这些开源技术释放出来,全球很快就会采纳。
施密特坦白承认,中国在开源模型的效率优化上做得很快,而且是开放发布、可被全球直接复用的。
他的担忧不是技术被掌握,而是:我们是封闭模型,他们是开放模型。如果没有新的变化,中国很可能成为开源 AI 的全球领导者。
技术扩散=再分配:控制权、规则权、叙事权
施密特说得很清楚:
“开源的扩散速度,在网络层面和生物层面,都是危险的。”
为什么危险?因为一旦失去主导权,别人掌握规则,就等于掌握再分配权。
你没定义技术,就要跟随别人的节奏;
你没定义标准,就只能适配别人的产品;
你没定义叙事,就失去了社会对技术的信任组织力。
而这不是“几十年后”的问题,而是施密特口中的:“大约五年。我们还有一点时间。”
这是一个不确定但紧迫的窗口期。
问题不是'AI会不会威胁人类',而是:它已经开始改变谁能成功、谁会失败,只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
从国家到组织,每一层都面临再分配
这条“技术=再分配”的逻辑,不只是国家问题。
它适用于:
国家之间的产业主导权
公司之间的系统主导权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主导权
每一层,只要有 AI 进入,就会发生一次结构重写。
而真正被重写的,不是某个岗位或工具,而是:
谁拥有主导权,谁能写规则,谁能调度资源。
施密特说:AI 是一个新基础设施,它会变成每个行业的组成部分。这不是哪家大厂赢了,而是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在变。
❻ 马拉松视角:真正的组织竞争,才刚开始
施密特说:我做过一件很蠢的事,就是参加一场 100 英里的自行车比赛。它教会我:你以为能冲刺,但最后赢的从来是那个能控制节奏的人。
所以,他把 AI 变革比作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
他说:“我们在谷歌,一年能完成太多事,但因为太快,反而忘了走了多远。”
他的提醒很明确:
在这个节奏里,最危险的不是落后,而是误判周期。
这不是竞品战,是系统代际更新
很多企业还在做“AI+”尝试:模型接入、功能升级、人员培训。
但施密特提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视角:
你每天醒来,要知道这是系统性的曲线,不是局部性的爆点。 你不是在‘试用’ AI,而是在和它一起改写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组织不能只看技术要不要用,而是要问:
我的系统是否尝试允许 AI 接管?
我的流程是否能打算重构为“AI先动”?
我的组织文化是否能接受“任务从语言开始”?
这才是马拉松要跑的主线。
不用 AI 的组织,会在三年后失去相关性
每个人,不管你是医生、艺术家、商人还是老师,你都应该用这项技术。 如果你不采用,你将不再具有相关性。”
这是施密特给出最直接的判断。
他说得很冷静:
“AI 不是风口,不是趋势,而是一个‘你参与不参与’都在推进的新工业革命。”
不是你选择用了多少,而是你在整个革命中是否还“有意义”。
那些能活下来的组织,有一个共同点:自我进化力
施密特没讲管理模型,也没讲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他讲的是一个关键词:“Adaptation(适应性)”。
每天你都得继续前进,因为变化不会等你。
这个时代里,组织需要的不只是创新,而是:
能被 AI 嵌入的流程;
能随数据变化自调的决策机制;
能容纳试错与迭代的节奏观。
说得直接一点:真正的竞争,不是你能不能用 AI,而是你的组织能不能“跟 AI 一起成长”。
当很多人还在问 “我该不该学 AI” 的时候,施密特的回答是:
你不需要成为AI专家,你需要学会如何与它合作共赢。
这场马拉松,刚开始。
结语|AI是一次全面重构,窗口期不是开始,而是分配
TED 2025 的这场对话,没有关于模型参数的细节,也没有行业预测。
施密特只讲了三件事:
第一,AI没有被高估,是我们低估了它的影响范围;
第二,红利不会平均流出,而是集中落在敢于重构流程与结构的人手里;
第三,这一切不会缓慢发生,三年内的变化将决定分配结果。
他没有说“机会来了”,他说的是:
如果你还在等它变得更成熟再使用,那你永远会落后于别人。
AI 不是工具,不是助手,也不是个体和组织加速器。
它是一次系统级技术变迁,而我们所有人都处在它的窗口期之内。
这不是你可以选择加入或旁观的变化,而是一场正在重新划分赢家和输家的游戏。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整理自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TED演讲。
星标公众号, 点这里 1. 点击右上角 2. 点击"设为星标" ← AI深度研究员 ⋮ ← 设为星标
参考资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4YRO7G0wE&t=1012s&ab_channel=TED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 图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