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280元买演唱会门票,却全程被舞台支架“封印”;斥资1980元抢前排票,只能歪着脖子透过玻璃柱缝隙“偷看”舞台……当你在演唱会现场,远远的只能看到舞台设备,花着“前排”的钱听了场“广播”,不免让人深思,这究竟是视听盛宴,还是“消费陷阱”?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五一”小长假,演出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爆的景象。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3.35万场,票房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3.60%;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同比增长0.47%。其中,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
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武汉仙人掌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热度居高不下。“五一”期间,全国超30场音乐节轮番上演,不仅覆盖了北京、成都等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众多二三线城市也积极加入“五一”演出阵营,像是安徽滁州借助葫芦果音乐节,当地“五一”酒店预订量增长2.4倍;新疆伊宁的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3倍。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票座不符,观众花费高价购买的门票,实际座位的观看体验却与价格严重不符,其中视线受阻座位的问题尤为突出。
视线受阻座位引发的争议不断
上月,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南宁站推出的380元、480元“大屏观演区”引发轩然大波。
话题登上热搜第一/图源 南方日报
据票务平台猫眼说明,该区域因舞台设计导致视线被控台遮挡,观众只能通过大屏幕观看演出。尽管平台已提前标注“视觉不良座位”,但仍有大量消费者购买,且门票迅速售罄。部分观众表示,在购票时未仔细阅读说明,且认为既然是周杰伦演唱会,哪怕视线不佳也愿意支持,但实际到场后发现,根本无法看到舞台上的表演,仅能感受现场氛围,心理落差极大。
三次开售购票须知。 图源/南方日报
无独有偶,在李健“万物安生时”北京演唱会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多名观众投诉称,自己花费1280元高价购买的座位,被设备遮挡成“视觉盲区”。一位粉丝花费1280元购票,到场后发现座位前竖着一根巨型舞台支架,全程只能侧身观看。更令人气愤的是,购票页面未标注任何遮挡提示,事后维权时,平台与主办方还互相推诿,最终不了了之。
观众被舞台道具遮挡视野。图/社交平台
在陈奕迅重庆演唱会中,有观众花1980元购票后,座位被玻璃柱完全遮挡,需全程站立调整角度才能勉强看到舞台;伍佰合肥演唱会的VIP区(1280元)因舞台平行设计,观众被迫侧身看大屏;梁静茹上海演唱会曾出现“柱子票”,观众以699-1299元购票后,视线被承重柱或设备遮挡,仅能“听歌”而无法看到歌手表演……这些案例并非个例,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火爆,视线受阻座位的问题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观众质疑该座位是否该被售卖。图源/南方日报
大型演出为何
采用“盲盒” 式售票?
在舞台设计环节,部分演出为追求视觉震撼,堆砌复杂造型与设备,补音塔、灯光塔等立柱不经意间切割了观众视野;场地规划方面,为提升票房收益而过度增设座位,将原本不适宜观演的区域纳入销售范围;此外,部分场馆因设施老化或功能布局局限,难以适配现代大型演出需求,音响、灯光设备安装位置不当,成为观众视线的“绊脚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观众体验,更对行业口碑造成冲击。
大型演唱会通常使用临时改造后的体育场馆或会展场馆,而非专业表演场地。在门票最初销售时,主办方可能未能精准掌握不同区域的座席数量及具体情况。此外,门票销售时往往未考虑到舞台布置的实际效果,导致出现“柱子票”、“栏杆票”、“台阶票”等遮挡视线的情况,进而引发消费纠纷。
图源/最高人民法院
协同发展
破局“票座不符”的关键路径
面对“票座不符”,品牌企业和演出商、工程商需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才能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工程商、演出商们作为舞台搭建实施主体,施工全程需严守行业标准。从结构搭建到设备安装,都应该要以“无死角观演”为准则,通过精细化施工减少视线遮挡。完工后,开展全面检查调试,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品牌企业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供应设备设施时,不仅要保障质量安全,更要结合场馆与演出需求定制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推出轻量化、高性能设备,降低设备对视线的影响,并与多方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助力项目落地。
当然,作为演出项目的核心策划者,演出主办方应将观众体验置顶。在前期规划时,借助专业团队进行场地勘测与模拟,精准预判视线遮挡风险,平衡创意与观演效果,优化舞台搭建方案。同时,规范票务销售,建立透明信息披露机制,让消费者对座位情况一目了然。
行业展望
共建良性发展新生态
在当前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行业各方应摒弃短期利益思维,以长远眼光共谋发展。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项目策划、舞台搭建到设备供应,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共同打造高品质的演出体验。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票座不符”的问题终将得到有效解决。但这需要演出商、工程商和产品厂家等全体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守行业初心,将观众体验作为衡量演出品质的核心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演出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让每一场演出都成为观众心中的美好回忆。
面对“票座不符”这一问题,您认为还有哪些破局思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携手共探演出行业的未来!
审核 | 编辑部
排版 | 梁丽婷
内容参考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高人民法院、南方日报、九派新闻等
设置星标,让你不再错过声光视讯行业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