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路过思陇镇,眼瞅着老房子墙缝里都透着故事。街道拐个弯突然撞见块旧石碑,斑驳字迹里竟蹦出“思陇驿”仨字。
咱打小听过徐霞客走南闯北,咋也没想到他曾在这山间平地歇过脚。
老辈人说“思陇”是壮语,四个山坳围出的大平地,在这八山一水的地界儿,可不就是金窝窝?
明朝万历年间的事儿,《徐霞客游记》里写得清楚,那会儿驿站早热闹得很,官差客商往来不断。,清朝一接手,驿站变巡检司,说是管交通的,权力却比现在的派出所还大几分?乾隆年间设了思陇圩,本以为能顺顺当当发展,谁成想民国时为了靠公路,整个圩子说搬就搬。
各村大佬凑一块儿商量,老百姓举双手赞成,可钱袋子跟不上,东街建完就卡了壳。上林县犹豫拨不拨款,原来是瞅着思陇要划给宾阳,直到1937年归属定了,宾阳才痛痛快快掏了钱。
解放后公社、乡、镇来回变,可街面上的石板路、老骑楼,还留着当年赶圩的热闹劲儿。现在站在镇口,路灯亮起来时,总琢磨着徐霞客要是看见这景象,会不会再写篇新游记?
街边阿婆卖着竹木器,说祖上就靠这门手艺在老圩讨生活,如今新圩宽敞了,老手艺却没丢。昆仑关、古漏关离得不远,当年驿站连着官道,怕是给这些关隘送过不少紧要文书吧?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驿站变巡检司,巡检司变镇政府,可这地界儿的热闹劲儿,百十年没断过。赶圩天没赶上,倒是看见街角老榕树下,几个大爷比划着当年建圩时的热闹,手舞足蹈的。有人说思陇没啥正经史书留名,可徐霞客的笔尖、老百姓的口头,不就是活脱脱的历史?
从驿站到圩镇,从几间茅草房到石砖瓦房,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这山间平地聚起的人气。
咱个人觉得,地名啊建制啊都是过眼云烟,老百姓在这儿扎根过日子,才是实实在在的传承。如今思陇属宾阳,可老一辈人唠嗑,还时不时带出“上林那会儿”的话头,听着怪亲切。街尾有处断墙,砖缝里长着几簇野花,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巡检司署前的老根发的芽?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四个山坳围出的平地,养了几百年的烟火气,往后怕是更旺。离开时回头望,镇口石碑上的“思陇”俩字被夕阳照着,突然就懂了——老祖宗挑地儿,真是有讲究。
地名会变,归属会变,可这山间平地上的人来人往、买卖吆喝,才是最长远的根。谁能说得准,再过几百年,思陇又会变成啥模样?但眼下这股子热闹,看得见摸得着,就挺好。
石板路上的脚印叠着脚印,骑楼下的故事连着故事,思陇啊,就是本摊开的老书,等人慢慢翻。咱没赶上当年的赶圩盛景,却在这傍晚的街景里,摸到了点几百年前驿站的温度,值了。
说到底,历史不在纸面上,在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念叨里,在这镇子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
下次来,咱非得赶个圩,瞧瞧这传承几百年的热闹,是不是还带着当年徐霞客见过的那股子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