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菲可浔
来源 | 百师通(ID: safe01)
1975年,罗小佳出生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自然资源稀缺,世代贫困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尽管生活艰辛,罗小佳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1993年春节,19岁的她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一位远房表姐的到来。
表姐穿着时髦,言谈间透露着城市的繁华。她自称在城里打工赚了大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罗小佳的父母对表姐充满敬重,认为她是“见过世面的人”。表姐趁机向罗小佳描绘城市的霓虹灯、商场和车水马龙,并承诺带她去城里打工。对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罗小佳而言,这番话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点燃了她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当罗小佳向父母提出想跟表姐去打工时,父母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在他们看来,这是女儿脱离贫困的唯一机会。
然而,他们未曾料到,这场“机遇”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1993年2月,罗小佳跟着表姐踏上了“打工之路”。她们辗转多地,乘坐了汽车、火车甚至三轮车。一路上,表姐严禁罗小佳与其他同行女孩交流,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随着车辆驶离城市,道路愈发崎岖,四周环境也变得荒凉。
罗小佳的疑虑逐渐加深,但表姐的催促和“到了就好了”的安抚让她选择了沉默。
当她们抵达山东某偏远村庄时,罗小佳的疑虑瞬间化为恐惧。表姐将她带到一个陌生男子面前,简单交代几句后便匆匆离去。
那一刻,罗小佳如梦初醒——她被卖了。
买下她的是30岁的村民张宝亮,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当晚,在威逼利诱下,罗小佳被迫与张宝亮“结婚”。
表姐临走前透露,自己以5000元的价格将她卖出。这笔钱对于罗小佳的贫困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婚后,罗小佳的生活彻底陷入深渊。
张宝亮整日无所事事,所有家务和农活都压在她一人肩上。
第二年,她怀孕了,但张宝亮的冷漠并未因此改变。
孩子出生时,因张宝亮拒绝请接生婆,婴儿险些夭折。这个男婴成了婆婆的“心头宝”,却未让罗小佳的地位有丝毫改善。
十年间,罗小佳遭受了无数次家暴。张宝亮稍有不顺心便对她拳脚相加,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辱骂她。婆婆虽偶尔劝阻,但更多时候选择默许。
罗小佳不是没想过逃跑,但现实的困境让她望而却步。
2002年,一名记者偶然得知罗小佳的遭遇。当被问及为何不逃时,她目光呆滞地说:“跑了又能去哪?啥也不想,活着和死着一个样。”
这句话背后,是长期压迫下的“习得性无助”——当反抗无效时,人最终会选择妥协。
罗小佳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裁判文书网上,以“拐卖”为关键词可检索到3625篇文书,其中云南作为流出地出现476次,山东作为流入地出现422次。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贫困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无数女性沦为“商品”。
罗小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伤疤,也是一声迟到的警钟。要终结此类悲剧,需从根源着手:
严惩犯罪:对拐卖、收买双方均应加重处罚,杜绝“买方无罪”的错觉。
扶贫与教育:消除贫困才能斩断拐卖的经济链条,教育则能赋予女性自救的能力。
社会支持:建立对被拐女性的救助机制,包括心理疏导、职业培训和法律援助。
公众觉醒:破除“受害者有罪论”,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罗小佳曾说:“俺就是认命。”但她的“认命”不应成为社会的默认。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声求救都应被听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罗小佳”在沉默中凋零。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高楼的霓虹,而在于能否守护每一个角落的尊严。
作者简介:菲可浔。来源:百师通(ID:safe01),为父母解析儿童心理,为孩子提供有效学习方法,这里有丰富的学科资料知识,更有大语文经典导读、名家作文指导、专家每天早安晚安的陪伴等,让孩子们知识更全面,学习更高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