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火锅顶流小肥羊为什么黯然离场?
提到火锅品牌,很多人首先想到以“变态服务”著称的海底捞。作为全球最大火锅品牌,海底捞去年营收达427亿元。但在十几年前,它还只是小肥羊面前“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弟。
当川渝麻辣火锅席卷全国时,小肥羊以“清汤不蘸料”杀出重围。1999年8月,创始人张刚在包头开出第一家门店,凭借60余种香料调配的汤底(不含传统蘸料)迅速走红。开业后,兄弟朋友捧场让门店天天排队,在人均月薪不足千元的年代,单店日营业额达4万元,两个月后就开了第二家店。
小肥羊早期自建养殖基地,精选6个月大的锡林郭勒蒙羔羊,仅取40%精华部位,成本比同行高30%,但顾客复购率超80%。张刚采取“直营+加盟”并行策略,借助兄弟关系网快速扩张:2004年门店裂变为720家,年营收43.3亿元,带动内蒙古羊肉收购价从4元/斤涨至12元/斤,成为本土餐饮巨头。
扩张背后的隐患:成也兄弟,败也江湖
高速扩张中,80%门店为加盟店。兄弟加盟商交了配方费后,随意经营,导致门店脏乱差、食材问题频发。张刚意识到危机,2004年力邀蒙牛高管卢文斌加盟,以原始股为筹码“三顾茅庐”。卢文斌上任后停止加盟,4年关闭近400家不合格门店,引入海外融资,并于2008年推动小肥羊登陆港股,成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但上市后,创业兄弟仍占据管理层,“江湖情义”与“资本逻辑”冲突频发。外资引入肯德基前高管杨耀强管理公司,其改革触动加盟商利益,却未获张刚全力支持,最终外来团队于2009年离职。同年,张刚说服管理层向百盛出售20%股份,为后续危机埋下伏笔。
被百盛收购:从巅峰到退市的转折点
2012年,百盛以46亿元收购小肥羊全部股份使其退市。收购后,百盛推行“标准化改革”:
• 提价失客:人均消费从70元涨至90元,流失大批普通食客;
• 风味流失:核心汤底改用骨粉浓缩液替代鲜骨熬制,招牌“不蘸料”特色消失;
• 管理冲突:要求翻台率4.5次/天,强制使用中央工厂冷冻肉卷,遭内蒙古老师傅抵制(冷冻肉口感差,手工切肉被批“效率低”)。
改革导致门店从720家暴跌至2015年的200家。此后小肥羊多次自救失败:自动升降火锅被吐槽“肉刚熟就被收走”,蒙古包包厢因油烟问题闲置,购物中心“牧场风”门店客单价提至120-150元仍难挽颓势。截至2025年4月,全国仅剩约20家直营店,百盛财报已不再提及其业绩。
双重背叛:品质与初心的失守
小肥羊的衰落,暴露多重致命伤:
• 加盟失控:巅峰期允许加盟商自采羊肉,河北某店用鸭肉冒充羊肉被曝光,市值单日蒸发8亿元;
• 资本博弈:百盛重财务指标轻品牌价值,将“标准化”等同于“去灵魂”,毁掉核心竞争力;
• 角色错位:张刚未能从“江湖大哥”转型为现代企业家,在“兄弟情”与“职业化管理”间摇摆,错失改革时机。
对比海底捞用服务创造情感价值、巴奴以“现熬菌汤”重塑产品主义,小肥羊困在旧荣光中,既没守住“食材原教旨主义”的护城河,也没跟上消费趋势变化。当锅底不再鲜香、羊肉不再纯粹,曾经的行业标杆终究被时代抛弃。
启示:资本浪潮中,如何守住商业温度?
小肥羊的故事折射出餐饮业的共性困境:过度追求规模与资本回报,往往导致品质滑坡与信任坍塌。从网红店雇人假排队,到某品牌回收油事件,行业正经历“信任危机”。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单纯的资本游戏。正如小肥羊曾用“草香与药香”教会行业的道理:只有把诚意熬进每一锅汤底,让食材与情感真正打动消费者,才能在沸腾的红海中长久飘香。当资本潮水退去,留下的永远是那些坚守初心的“慢行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