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十大智慧
段永平,这位华人界的顶级大佬,为何25年来对巴菲特如此推崇?他究竟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了什么?今天,我从职业投资者的角度,为大家总结段永平从巴菲特那里获取的最重要的十大智慧。若你能领悟并长期践行其中任何一条,都将是福报,也是我的荣幸。
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堪称巴菲特和段永平投资哲学大厦最重要的三大思想之一。买股票并非买一串数字,而是买数字背后的公司,这是常识,却几乎多数人不这么看,也不这么做。
假设没有交易所,朋友邀你入伙他的公司,买其股份,此时你会如何思考?买股票时就应如此思考。这是个分水岭,投机者把股票看成筹码,只考虑别人会不会高位接盘,价格能否在某个时候变得更高,本质是想赚其他交易者的钱,玩的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试图在其中比别人更聪明从而取胜,这类游戏充斥着玩弄心机、制造新词新概念的“聪明人”。
而秉持“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理念的人,希望通过公司赚钱。公司让消费者受益,产品卖得好,公司盈利,股东也就赚钱,这是多赢局面,几乎没有输家。多数“聪明人”喜欢玩你输我赢的博弈游戏,华尔街和A股不乏这类“赌徒”,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想通过双赢获取必胜机会。这便是段永平从巴菲特处获得的第一大智慧,若你能第一时间接受并践行,实属难得,毕竟我接受此观点都花了很长时间,巴菲特19岁读《聪明的投资者》后接受,段永平40岁时也在短时间内接受了。
二、市场像个神经病,经常发疯
市场有时乐观,有时悲观,市场犯错就是我们的机会。“市场永远是对的”,这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观点,也是全球多数人的看法。但巴菲特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市场很多时候像神经病,常出错且情绪化。悲观时,10块钱的东西能卖到2块钱;乐观时,又能炒到100块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市场由一群有七情六欲的人组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95%的时间是由情绪和欲望这类非理性的“系统一”主宰大脑,真正理性的时候连5%都不到。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市场,报价怎么可能时刻合理正确?
当看到价格上下波动,若你开心、伤心、激动或悔恨,基本属于认为市场永远正确的人。而认为市场像神经病的人,不会理会市场的上下波动,只有在市场犯重大错误,极度悲观给出极低价格,或极度乐观给出极高价格时,才视作机会。
三、安全边际:用5毛钱的价格去买价值1块钱的东西
很多人不理解,价值10块钱的东西,为何能用5块钱买到?当理解了“市场像神经病”这一思想,就容易明白了。比如有人急需用钱,会廉价卖掉房子;担心未来跌得更多,就可能以极低价格卖掉手中的好公司。此时,你就代表了众生,会犯错、恐慌、悲观过头,导致10块钱的东西卖8块、5块。若认为市场永远正确,就看不到这种机会,会觉得8块、5块的价格正常;若能判断市场犯错,就能发现风险收益比很好的机会。
四、用合理公道的价格买伟大公司远比用低廉的价格买普通公司好
巴菲特借助查理·芒格的力量领悟了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即便如此,他也花了近20年时间。段永平真正参透这句话同样花了整整10年。
普通公司价格便宜,伟大公司价格合理公道,该如何选择?早期巴菲特选择便宜的普通公司,后来转变为选择伟大公司。伟大公司很好理解,比如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类公司,买普通公司看似便宜,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一年比一年差,甚至破产;而好公司可能一年比一年好。从长期看,看似价格合理公道的伟大公司,实际上很便宜;看似便宜的普通公司,未来产生不了好的现金流,反而变得昂贵。
以市盈率为例,一家公司今年市盈率10倍,明年业绩下滑可能变成15倍,后年再下滑变成20倍,买的时候觉得10倍便宜,几年后却变贵了。而另一家公司市盈率20倍,但每年稳定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相对当初购买时,可能变得便宜。
五、好生意排在第一位
段永平起初也买一些便宜的普通公司,在购买通用电器的过程中,他获得巨大启发。他原认为通用电器企业文化好,虽业务多元化,但最终发现效果不佳。此时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巴菲特所说的好生意排在第一位,企业文化排在第二位。这再次印证了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学说,不是仅仅知道“好生意最重要”这句话就行,要践行之后才可能真正懂得价值投资的逻辑。
六、现金流折现思想
现金流折现是衡量一家公司内在价值的唯一清晰逻辑路径,投资是投资未来,而非现在或过去。段永平对这一思想理解通透,多次认为现金流折现是很棒的思维,也是评估公司贵或便宜的根本方法。
但世上真正理解现金流折现的人不多。举个例子,你花300万买一套房子用于出租,要判断这房子值不值300万,贵不贵,就要看未来70年(假设房子70年后报废)扣除维护成本后的租金收益,即产生的现金流。假如未来70年产生的现金流回报总共260万(未折现),那这房子300万的价格就贵了。而且未来30年、40年的钱与今天的钱价值不同,需要折现。现金流折现思想非常奇妙,可用于评估很多东西的价值,巴菲特39岁后才悟到。
七、能力圈思想:要做自己懂的东西,不懂不做
能力圈大小不重要,关键是要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别跑到圈外。理解这一点不容易,有些人假装会投资,就像假装会游泳一样危险。要对自己有透彻了解,经常复盘、三省吾身,清楚自己的情绪、能力、知识结构等,才知道自己擅长和不擅长什么。投资领域大部分风险源于做了自己不懂的事,跑到了能力圈之外,而且这种风险很容易被忽视。有时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而跑到圈外。
八、长期持有好公司远比分散收益高
巴菲特领悟这一思想也花了很长时间。早期他和老师投资都很分散,持股5 - 40家。遇到查理·芒格后,他开始变得集中,1998年演讲时表示一生持股最好不超过6家公司,查理·芒格更集中,称90%的资产可投一家伟大公司。
段永平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他在A股主要投资一家公司,在美股也主要投资一家公司,多数时候几乎占据全部仓位,现在虽稍有降低,也占百分之八九十。但要做到如此集中很难,段永平说没有20年功力做不到。不过这是针对专业投资者而言,巴菲特对散户的忠告是越分散越好,最好买指数,因为98%的散户战胜不了指数,90%多的职业投资者同样如此,前提是不要频繁交易。
九、去寻找显而易见的好机会
不要拿着放大镜去找机会,好生意和好价格都要显而易见。就像结婚,如果反复论证对方是否适合自己,那对方大概率不适合,因为适合的人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好公司和好机会也是如此。
十、企业文化和管理层的判断
企业文化虽没有生意模式重要,但也不容忽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认为,生意模式好的公司,即便管理层糟糕,也不会变得很差;但卓越的管理层若放在糟糕的生意上,公司也难以成为一流。
然而,理解管理层和企业文化并不容易。一个不真诚正直的人,很难判断公司管理层是否正直真诚;若自己对工作没有热爱,也难判断别人是为钱工作还是因热爱工作。就像《中庸》里说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只有内心真诚,才能看出别人是否真诚。一个至诚的人,别人很难在他面前伪装。
段永平说自己很会看人,因为他真诚、正直、本分,所以能轻易看出别人不本分、不真诚之处。而一个狡诈、不真诚的人则很难做出这种判断。判断企业文化,首先要知道好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比如茅台、苹果等公司,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对待客户、员工,尤其是对待产品上,会将产品视为最好的服务。若企业不把产品放在重要位置,很难成功。
此外,巴菲特还常引用“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体现了他对确定性的追求。很多公司只讲故事,未来看似美好,实际却年年亏损,充满不确定性,巴菲特对此极为厌恶。他一生投资几百家公司,投资亏损超过总资产2%的一家都没有,只有两笔超过1%,其中一笔还是因换仓导致。从正确率角度,巴菲特超过了95%。
他能做到如此高的确定性和正确率,是因为在评估公司时,只做自己懂的,在能力圈内找机会,选择确定性强、易评估、简单稳定、未来变化不大、有源源不断现金流、优秀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的公司。段永平说自己6年才搞懂一家公司,过去十多年只懂两家公司。而普通投资者一年就能“搞懂”几十家公司,是真懂还是假懂,只有自己清楚。
最后,巴菲特说:“芒格和我从来不匆匆忙忙,我们享受投资过程远胜于投资的结果,我们学会了与之朝夕相处。”享受投资过程,或许才是投资的更高境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