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荣持勤
2024年的夏季特别长,仲秋时节,暑热仍不肯退去;这当儿,荣智安女士又来无锡老家了,跟她一起来的还有其夫君kenneth coster先生。
荣智安:我们又回来啦!
“我们又来啦”!在硕放机场一见面,智安就对我说;她笑容灿烂,如同青春的少女——那是她踏上故乡的土地,抑制不止的兴奋。在去旅馆途中的车上,智安又跟我说:“荣福(four),前一阵我生了一场病,还长时间恢复不过来——我急死了,担心自己这趟来不成了……”那会儿,她一脸的凝重,神情、语气与之前判若两人。我听着,无以言表。“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思乡情切,乡愁难熬,这种感受对背井离乡的游子,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荣智安夫妇在无锡南禅寺
为相聚交流方便,智安夫妇把我们一群人(族亲),按one、two、shree、four……排序,分别称呼为:荣凸、荣文等,我排第四,被称“荣福”。在这样的称呼声中应答、交流,还真有一种异样的文化氛围。
荣智安12岁时,一场意外的家庭变故,使她全家移民去了大洋彼岸。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智安苦学成才,成了抽象画家,在海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荣智安常以中国的文化元素入画创作,这些元素来自她的脑海深处,来自中国文化的积淀。智安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爷爷和我爹爹(荣智安父亲是荣德生的三儿荣一心)都托梦给我,让我带着自己的画一起回来,回老家……”这些年来令她最难割舍的就是自己的故园家乡。她还说,即便“他们不给我梦,我也还是要回来的;再说,ken也支持我回来……”是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怎能忘了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样的牵挂一直深藏于智安的心底。
荣智安的夫君ken先生,是位美国人,却是一个“中国迷”。他喜欢中国、喜爱中国文化——智安告诉我,“这趟途中在日本转机休息时,说什么也没用,ken就是不愿去逛街——对日本他不感兴趣;但一到中国他就开心了……”对于中国美食,ken先生那叫一个“痴迷”;尤其是中式烹饪制作,他甚感兴趣,为此还曾担当过“穆桂英美食——粽子”的形象代言。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意味隽永的中文名字:荣凯笃(Rong ken do )。对于江南的山水风光、江南的建筑和园林……他可以说是醉心,甚至是痴心;在惠山寄畅园他看不够的山、水、树……听不够的风、水、鸟……在锦漪汇畔可以静坐半天。
日常的荣智安不讲究修饰打扮,但衣着打扮得体,大方无华,最特别之处不过就是一条素雅的长丝巾;最叫人惊羡的是一口地道的无锡话,酷比隔壁弄堂里的老阿姨。相处中,如若有人给了她一点方便或帮助的话,她会连声地说:“谢谢你嗷……”有时还不忘他人的好,定要以物质酬谢后,才肯作罢。跟她一起用餐,饭菜点用务必适量,以够吃、够饱为好;若吃剩有余,则定要打包带走,绝不浪费。在荣智安的身上,没有半点大家闺秀的影子;不经介绍,真看不出她是位画家。
2011年春天,由ken 先生亲手策划,荣智安在故乡办画展,并捐赠数十幅作品给家乡博物院。自此之后,智安夫妇俩几乎每年(疫情期间除外)都会回无锡,并作短期逗留,至今已有十数次。在锡期间,他们对无锡城乡及太湖周边的发展、变化,十分关注;特别是对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是关心,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进步,都十分留意。他们会为家乡点滴的进步叫好、高兴。如若发现了一处变化、一个新景,夫妇俩就会用英语热烈讨论、交谈,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看法,间或也会向旁人提出他们一时不明白的问题……在这种场合,智安往往充当翻译,她会用无锡话告诉我们,刚才他俩交谈的内容,事情的兴奋点,或者是跟西方状况的对比。这中间,ken先生偶尔也会插话,来一句简单的中文口语,或崩出几个中文单词,那种西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如此,他们俩能快乐好一阵子。
荣智安说:“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无锡在进步、在快速发展,很觉高兴;但这样的进步、发展还不够——无锡经济发展蛮快,文化方面也要上去。我身居国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比较方便,我要为无锡的进步和发展出一把力!为此,我要常回家看看……”作为荣氏家族的“智”字辈,智安夫妇主动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责任。
带来新作《丝绸之路》
荣智安这趟回来,还带来一幅名为《丝绸之路》的油画,那是她的新作。
荣智安作品《丝绸之路》
这幅画,保持了画家一贯的创作风格,画面以团块色彩为主,光亮明丽,视觉印象突出;丝绸之路途经地区的地形状貌特点,由大块的黄、绿、赭色表示,个性独特,深邃、大气,给观者以不同凡响的印象——画
面中极富个性的绘画语言,散发出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丝绸之路浩渺的历史烟云,宏远的现实意象。一眼看去,这幅画跟画家以前的作品大不同,它吞吐风烟、气贯长虹的特有韵致把我打动了……
回溯荣智安个人的绘画史,如她自己所说,几十年走来,是艰苦的学习、磨练过程,也是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
荣智安自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又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她有一个工书善画、响誉地方的外公——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科秀才,曾任锡金(无锡)商会会长,人称“艺三先生”;还有一个有着相当绘画功底的外婆。她外婆李佩黻不止能画,还擅长刺绣,在行家眼里,她外婆的绣品已到了“几莫辨其为绣为绘,其技能之精微盖入于神”的境界。后来,外婆在外公的支持下,还创办了无锡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年轻绣娘(初时传习会有百余人参加),为后来锡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连荣智安的母亲也成了绘画能手;自然,丹青的种子也在小智安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如果说,在那段时间里荣智安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开发、启蒙的话,移居国外后,其母亲又为她请了中国和意大利的两位老师施教,这阶段的苦习、钻研,则是荣智安绘画技艺的成长、发展期。由于油画的风格明亮、艳丽,荣智安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深深地喜欢上了它。经过中西文化长期的滋养、培育,外加其本人的不辍钻研,她的画艺日精,并一步步地向艺术殿堂的高峰攀登;最后,她的画艺趋向成熟。
荣智安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书法等中式元素,其画作线条有致、色彩鲜明,极富东方文化魅力;她的抽象画在形式上自创一格。她别开生面的个性画作,引起世界画坛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后来,她的作品巡展各国,曾在世界顶级画廊英国马宝洛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并邀请签约。其作品被华盛顿国家女性博物馆、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众多知名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她还被列入艺术家名录——这是荣智安绘画事业上,最为靓丽光彩的篇章!
观看荣智安的抽象画展览,那一幅幅画,是东方内容和西方形式两者联袂的艺术结晶;这里有融和的点线、斑斓的色彩,有深远的立意、悦目的格调,中式的文化元素和思维习惯,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本体的执着关注,对于家族历史的倾心眷恋,对于当今人类命运的深刻瞩意”(程十发语)。这些画作色彩和谐,层次分明,元素熟稔,构图却显得陌生;为看惯了水墨画的眼睛,扩展了视野,品尝了新鲜。其实,这每幅画都讲述了一则故事: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她自己家庭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画里明白地表露了作者的所思所想。那浓郁的红、淡雅的紫、梦幻的蓝和现代的形式相结合,让参观者的眼眸一亮……看罢沉思,未许能给观众带来几分文化自信。
当然,整个展室氛围也不只是这般的刻板和沉郁。忆及当年(2011.4.18.)画展开幕天,缘于无锡城第一次举办抽象画展览,大多数参观者是带着好奇、探望的眼光来到现场的。在悉心观摩画展时,好多人的视线会被展室中间位置的两尊雕塑所吸引。
那雕塑造型另类、怪诞。一座名为“生态”,其银色鱼形基座上立着两个黑色的人体,在“人”头上方是蓝色的飞鸟,一旁是红色的太阳和黄色的月亮,而太阳上垂挂的线条则是音乐……另一座雕塑叫“风水”——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雕塑呈灰色;远看:像是一位母亲跟孩子在亲昵;近看:左边又似高山流水,右边则是一个繁体汉字“風”字……两尊异形雕塑,线条简洁,构思奇妙,却难以名状,任人猜想——这是画展策划人、智安夫君ken先生的主意。但雕塑的怪诞形象,扩充了展览内涵,活跃了展厅气氛,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艺术享受的氛围里,提高了观赏的效果— —两位老人的艺术创意、执着匠心,令人感佩。
荣氏是地方望族,荣家作为工商业家庭而著名。近百年来,尽管世事沧桑多变,荣氏家族后辈几代人依旧延续着前辈“致富不忘本”的优良家风,荣家繁荣依旧、荣耀依旧。
荣氏后人大多从事纺织、面粉、机器制造、银行等业,荣智安是唯一从事文化事业的一位,她在艺术创作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给这个家族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
记得2015年的暮春,荣智安来锡小住,聊天时说起,智安爷爷(荣德生)“一生拜梅花”时,我念了一段《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15年)的文字:“是晚,住厂中,下雨不止。艺三先生画梅一枝,题‘一宵春雨釀梅花’之句,作手卷……”光阴荏苒,往事已逾百年,当年提及,让人唏嘘。次日早上,只见画桌上一个斗方,正是智安的新作:一枝红梅,傲然可人!
我要为家乡多做好事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荣智安年愈八旬,还带着一个行走不便、生活需要照顾的高龄丈夫,屡屡跨越重洋,飞回无锡看望家乡,除了多看几眼念念不舍的江南故乡,品尝一下记忆中儿时的美味,以了自己心头的乡愁外,其实,她还另有“隐情”。
祝贺荣氏公益教育纪念馆落成开放
荣智安说:“我的爷爷和父辈,他们为国家、也为无锡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为此,我很自豪。今天,我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也要为家乡做好事”!
事实上,荣智安夫妇俩早已就这样做了;从九十年代起,他俩就以各自的名义,设立了“基金会”,然后,每年都会投入一笔款子,交由专业人士代为打理,如此至今,已二十多年了。用荣智安自己的话来说,“我俩早已衣食无虞;我现在赚的钞票、画的画,都是要捐出去的”!期间,她俩还热心资助了五位赴美留学(读研)深造的无锡籍学子。
这对夫妇,可谓“画坛夫妻”,他们的结识缘于画图。ken先生精于鉴赏,对智安的画,最初另有看法,他提出了精到的建议,智安对他的善意欣然采纳,付诸实践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初次接触的经历,成为他俩后续合作的基础。之后,在双方不断的往来中,友谊升华为爱情,最后终成眷属。
Ken先生家庭世代经营画廊,他作风严谨认真、诚心踏实。在他们逗锡期间,有欣赏不了抽象画的人,请智安按国人的欣赏习惯,画一幅花卉,智安答应了……但ken先生则持不同意见,他让智安按自己的风格作画,决不能为了迎合他人,改变自己固有的画风……再譬如,智安在锡办展过程中,ken先生对展室画框的制作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按他的指点重新制作后,效果绝然不同。对此,制作方与策展方大家都很满意。
Ken先生身高一米九零,体格魁梧,年轻时曾是一名撑杆跳运动员,驰奔赛场,数获奖项。经年的劳累,伤及身体,前几年动过手术,致使行走不便。智安对我说,过去是ken照顾我,现在由我来照顾他。这趟回锡期间,我注意到平时一日三餐、夹菜送汤,穿衣洗澡、生活日常(外出活动),智安都陪护一旁,连夜间睡觉时,也得留神关注。从荣智安对ken先生关爱照料的举止言行,让人油然想起“举案齐眉”的成语故事。
当然,智安夫妇在锡期间,也会选择富有水乡特色的环境居住,每餐都会挑选具有江南风味特点的饭菜,以补“乡愁”之苦。譬如:凉拌莴苣丝、萝卜馅团子、葱油饼、清蒸鳜鱼……都是他俩的最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流露出对江南一草一木的眷恋,对故乡美食难以弃舍的情结。
当聊起无锡城市现今的发展,仍是按着她爷爷荣德生民国年间对无锡的计划畅想思路推进的话题时,智安表示:她为有这样的爷爷而骄傲,同时又觉得,作为荣家的后代,身负无形的压力,必须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智安夫妇所住饭店在郊区,办事外出、归来时都要经过宝界桥;每每车过大桥时,智安都会凝神注视大桥的桥身、桥栏……那是一望情深。国庆节期间桥上车来人往,特别热闹;智安见有这么多的人、车在桥上通行,甚感欣喜:“多好呀——爷爷和堂弟(智健)建的桥,方便了游人”!一次过桥时,我跟她说起,近来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表文字,纪念建造老宝界桥90年、新宝界桥30年,感谢荣家人,怀念你爷爷……她听了,十分感慨:“人们还记着我爷爷——赶快谢谢,谢谢大家”!
是的,无锡怎能忘了荣家人?
荣氏祖辈事业成功后,大办学校,培养人才;铺路架桥,发展交通;建图书馆,收藏文物;辟筑公园,开发太湖风景……为城乡基础设施、文教、旅游、卫生等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荣氏后代延续了前辈的家风,继续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作为荣氏后辈第三代的一员,荣智安身上也不乏此种品格。
荣智安的油画《丝绸之路》,就是海外游子中国心、思乡情的突出表露,寄托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有人评说荣智安的画,既非完全具象,又非纯粹抽象,而是“若恍若惚,其中有象”间于两者之间的风格,斯言诚哉,《丝绸之路》即是如此。画中内容,无论风景、人物,还是梦境、幻想,都在绚丽的色彩中隐现,它们与阳光、空气融汇了一体。画作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品性,展示了画家蓬勃的生命力和对艺术孜孜求索的精神,散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画作主题庄重,手法浪漫,突出地反映了画家在艺术上探索不辍,与时共进的创新意识。荣智安紧跟时代,以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了我民族复兴进程中宏阔场景的一角——中华壮举与大美天地两者融合一体,乃画家的鼎力之作!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荣智安的心连着故园大地;她的人心美,画亦美,美美与共,在家乡大地传扬!
作者简介
荣持勤,梁溪荣氏春益支人,老三届。中学毕业后下乡务农,回城后在旅游部门工作。退休后,参加荣巷古镇历史文化(梁溪荣氏家属史)研究会活动。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