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日
2025年11月9日
预计阅读
3分钟
晚安栗子
赶在上海艺术周之前,在北京798艺术区扎堆开幕的展览中,非常惊喜地看到了很多亮点。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画廊业,在策展以及展陈上投入了更多心力。展览是策展结果的呈现,策展则是在解决问题——公众对艺术家创作中的疑问、具有社会性的话题、回溯被遗忘的历史等。仅从这三个维度而言,这一轮798的展览中,均可一一找到非常不错的展览案例。
曾经广泛议论的创作上的匮乏,在画廊、策展人、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气象缓缓开始显现出来。
·一块铝板上的竞赛游戏
·“岩中花树”重塑陶瓷艺术
·唐晖创作中又一次的抵达
·Z世代艺术家与798“肉身”
·邹子瑶的“物质炼金术”
·首个以金价定价的拍品
·抽签后可与萨特“为邻”
一块铝板上的竞赛游戏
![]()
11月7日至12月27日,王家增个展“物的竞赛游戏”在白盒子艺术中心展出,展览由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艺术家近期的创作实践。延续以金属材料为主材的方法,油墨在铝板上流动、生成、浸染、覆盖,随着铝板表层的细微起伏而变化,也就此铺开了深浅不一的黑白世界。
![]()
![]()
199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这段学习经历直接影响了王家增的创作思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的“重金属”气味、版画学习中强调的工具理性,交织成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共存的气质。表面泛着金属光泽的晶莹的画面,隐藏着艺术家用工具创造的手工痕迹。在平面上层层泛起的油墨层、如钢印般刻下的指代个体的数字,不仅是对艺术家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既有创作脉络的进一步延展。
![]()
![]()
这个质朴的黑白世界没有叙事的夸张引诱,却有一种凝重和神秘的时间考古。与其将这说成是接近抽象表现主义的任意滴洒,不如说是油墨、电动工具、砂纸、铝板这些物质材料之间的竞赛嬉戏。所有这些不同的物质和身体的彼此激发,都被王家增这些带有时间痕迹的作品临时地但又永恒地记载。
“岩中花树”重塑陶瓷艺术
![]()
![]()
11月8日至12月27日,董琳个展“岩中花树”在索卡艺术北京空间展出,杨紫苑担任策展人。展览题目出自王阳明《传习录》,揭示了东方哲学中“心外无物”的奥义。董琳的陶瓷艺术承接这一理念,以泥为载体,以手为感官,让捏塑过程变为一次“心”与“物”的交汇,这既是人的思想于物质中的显象,亦是个体精神在火与土的空间里重生。
![]()
![]()
在董琳的作品中,花木禽石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情感与信念的外显。她从古代神话和民间造型里汲取意象,将沉淀着集体记忆的中国传统符号,转换为全新的艺术语汇,使之脱离陈旧的叙事模式以融入当下的生命体验。那棵隐于岩中的花树,既为古意的回响,也是心灵自证的隐喻。在坚硬的磐石之间,柔软仍得以破土,在世俗的重压之下,信念和温度依旧顽强地生长。
![]()
![]()
在这次新作中,艺术家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陶瓷这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艺术门类,以古老的传说与民俗为母题,如何实现当代的新生。展览从“循迹·古象再生”“心译·材料与技艺的诗性”“生境·灵光的映照”三个板块,分别从题材、技艺、心象层层递进,直指艺术家创作的内核。董琳的创作实践,使“陶瓷”挣脱了器物的范畴,成为对“存在”本身的思索,让观者在其中找到温和而坚实的信念。
唐晖创作中又一次的抵达
![]()
![]()
11月8日到12月27日,東京画廊+BTAP(北京)举办唐晖个展“姿态与山川”。展览揭示了艺术家创作中两个核心的、相互交织的维度,其创作始于对一种“不属于自然,而属于心灵”的形象的描摹,借此触摸人类共通的喜悦、困惑、孤独。随后,他的视角从内在的心象转向外在的山水,但山川在其画布上从未仅仅是风景,而是个人境遇的投射。
![]()
![]()
从传统水墨到当代丙烯,材料的演变见证了艺术家心境的转折。唐晖的作品打破了具象与抽象的界限,将山峦、云气等传统意象与充满未来感或象征性的线条符号并置,构建出既熟悉又疏离、既永恒又充满当下性的诗意空间。他相信“绘画不是答案,而是一条路”,艺术创作是“一次又一次的抵达”。
![]()
![]()
![]()
同时,部分绘画作品配以赛博格风格画框,机械骨骼般的结构语言与画面中的自然意象形成张力,进一步呼应艺术家对“科技躯体”与“自然心灵”并置的思考,整体构建出一个穿梭于传统与未来、心灵与科技之间的叙事现场。在此次展览中,观众能看到艺术家如何借由“形象”与“山水”,完成与自我及世界的对话。
Z世代艺术家与798“肉身”
![]()
11月8日至11月30日,徐丝易个人项目“袅绕”在蔡锦空间展出,姚斯青担任学术主持。展览题目在具体语境中,多用于修饰具有持续性的感官体验,既可描述具体物象(如烟雾、香气),也可形容抽象感受(如乐声、回忆)。由词义延展出来的两种释义,共同构建了展览的主脉。
![]()
![]()
徐丝易2000年出生于美国,2023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对北京798艺术区的记忆和感受,更多来自家庭的影响。当她听到一位朋友回忆起1970年代的798时,“袅绕”开始在脑海中渐渐成型。这段跨越时空的记忆,带着工业遗存留下的建筑、空间、设备,在Z世代艺术家手中变为21世纪看得见、摸得到、闻得着的回望。
![]()
![]()
如果将空间比喻为身体,作品就是身体内不可或缺的骨骼、血与肉。艺术家在景德镇手工创作的玻璃器、陶器,有的散落在蔡锦空间内1950年代的老设备上,有的重组为混杂着脆弱的玻璃、强硬的金属构件、散发铁锈气味的雕塑装置,成为21世纪新的“肉身”。他们共同指向徐丝易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个体存在与空间和时间之间的现象学关系,以及地理哲学与物质文化的关联。
· 5 ·
邹子瑶的“物质炼金术”
![]()
11月11日至12月14日,邹子瑶个展“太阳,泥土与三眼木”在上海SOOFA SUHE展出,宁文担任策展人。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2024年至2025年创作的绘画、陶瓷与木雕作品,构建出一场以材料为精神载体的视觉探索,连接着古文明的神秘与当下的精神诉求。
![]()
展览以“太阳”“泥土”“三眼木”为核心意象,分别象征觉醒的生命力、文化的根性与超验的精神想象。邹子瑶的创作融合超现实主义、超心理学与超验艺术三重维度,形成独特的视觉语法。她采用“材料的自动书写”,拒绝完整预设,让水彩、瓷土、木头在流动与成型中自然显影,捕捉介于人与非人、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类人存在”。
![]()
![]()
在超验艺术的层面,她通过“物质炼金术”将日常材料升华为精神容器。陶瓷在窑火中裂变,木雕保留原始刀痕,绘画中色彩自由流动——每一处痕迹都成为从凡俗走向神圣的仪式性瞬间。艺术于她,是生存本能的转化,是冲突中诞生的能量,更是对超越感官经验的精神真理的执着追寻。
· 6 ·
首个以金价定价的拍品
![]()
11月18日,莫瑞吉奥·卡特兰作品《美国》(2016)将在纽约苏富比首次上拍。与以往拍卖不同的是,这件可以实际使用的“马桶”由黄金创造,起拍价将根据拍卖当日黄金的实时价格决定,估计约为1000万美元。
卡特兰这个名字从来不缺故事。2016 年,此件作品的另一版成品于古根汉美术馆首次亮相,2019年在布莱尼姆宫被盗,由此引起全球关注。近日,这位观念艺术家荣获2026年德国国家美术馆奖,该奖项被公认为德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 7 ·
抽签后可与萨特“为邻”
![]()
最近,巴黎宣布了一项特别的抽奖活动,奖品是可以与文化名人葬在一起。中奖者将有机会购买并修复三个不同公墓的墓地:拉雪兹公墓、蒙帕纳斯公墓和蒙马特公墓。报名时间为11月3日至12月31日,中签后,每座现有的陵墓都可以4000欧元(约32800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再加上后续修复的费用。
据了解,这项计划并不是为了娱乐或者赚钱,而是旨在修复年久失修的陵墓。很多文化名人长眠于这三个公墓,包括奥斯卡·王尔德、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苏珊·桑塔格、埃德加·德加、埃米尔·左拉等。每位参与者需缴纳125欧元(约1025元人民币)的注册费。
文字|艺术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