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 域 变 迁 说 地 名
秦皇首县古赣榆
历史悠久的“赣榆”
赣榆,当地人读gàiyú,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主城区之一。东濒大海,北西襟齐鲁(临山东临沂、日照),南拥连云、海州、东海,是连云港市的北大门。
赣榆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碑刻、古墓葬等文化遗存。考古表明,新石器晚期赣榆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赣榆是连云港市历史上最早见之于史料记载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一篇《奢比尸》记载:“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说的是肝榆尸神在大人国的北面。《山海经·海外东经》之《大人国》说,大人国在“丘”北,《山海经》中《丘》篇指出,丘在东海岸边,还记载是尧舜葬地。学界认为,“肝榆”即为“赣榆”的最早记载,是有具体方位的一个地域,郁州岛及其西北周遭就是今天的赣榆地域。早先由其族人建立的方国“盖余国”,归羲和之国,后为夏一统。商、周之际,仍是郁州岛上的方国部落,后被周灭。“赣榆”的方言读音gàiyú就是“盖余国”之音转。《山海经·海外东经》还留下关于今赣榆境内的青口(古青丘国)的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国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
赣榆县“古炎帝后姜姓之国也”,依《禹贡》地当徐州之域,赣榆之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二国。殷因于夏,无所变改。周克殷,损益二代之制,合徐州于青州,赣榆县隶于青州。“春秋时代兼莒、鲁二国之境,纪鄣国、祝其国在本县境内。七国时本县属于楚国。”
赣榆之地名屡屡出现在史料上,春秋战国时,《春秋》《左传》皆记下赣榆之地发生的事情,如《春秋·定公十年》记载:“夏,公会齐侯于夹谷。”而《左传·定公十年》明确指出:“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公会齐侯于夹谷。夹谷山即为今赣榆之地,由于孔子的参入,夹谷会盟便成了传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春秋大事。今夹谷山立有《春秋会盟碑》。齐鲁夹谷会盟过后的2000多年间,曾有众多墨客文人来此探幽寻古,登山咏怀。《左传》记载赣榆之地的还有:“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夏商时姜姓纪国属赣榆之地。《春秋·昭公十九年》记载:“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鄣。”《水经注》也提到:“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赣榆之地归越,越都迁吴后,赣榆为齐、楚争夺。这些史料都屡屡记载“赣榆”,并且有具体的方位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赣揄”为秦“首设之县”,属琅琊。
秦始皇时代,准确记载“赣揄”(赣榆)的,当属考古发现的秦刑徒墓出土文物。《史记·秦始皇本纪》清晰记载了秦始皇残暴征集民工、囚徒广修宫室、陵寝的事情:“隐宫(指宫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始皇陵刑徒墓葬的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用数十万刑徒修建秦始皇陵这一历史事实,秦代严酷的刑法和繁重的徭役由此可见。这些做苦役的刑徒死了以后埋葬于刑徒墓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始皇陵西侧的赵背户村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秦刑徒墓地。该墓地位于骊山北麓的扇形平原上,东距始皇陵封土1.5千米,西距临潼县城2千米。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勘探后发表的发掘报告显示,出土一批陶文残片,这些陶文分印记和瓦志刻文两种,计27件,其中瓦志刻文18件,第二件瓦文上刻有2人的籍贯、姓名,共为19人的墓志文,基本是阴刻小篆,合计112字。记载刑徒籍贯的瓦片中,涉及兰陵、平阳、赣揄、东武等标志着死者籍贯的县名。编号为79C56的瓦片上刻有“东武(遂)”(内侧正书)、“赣揄距”(内侧倒书),第(14)刻有“赣揄得”,说明修筑陵墓的征夫里有来自赣榆的刑徒,死后记下县籍名。
值得注意的是,赣榆的“yú”不是木字旁的“榆”,而是提手旁的“揄”,这为分析探讨“赣榆”名称的来历和寓意提供了基本方向。
查看史料可知,提手旁的“揄”作为“赣榆”名称并不是只有刑徒墓出土瓦片这一孤证,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一方汉代赣榆县令印,上面赣榆的“yú”也是提手旁的“揄”;山东博物馆《琅琊古印十二枚》中有三枚是涉及赣榆县的,一枚是赣揄令印,一枚是赣揄盐官印,一枚是赣揄马丞印,其中的“yú”也都是提手旁的“揄”;汉代一个叫鲜于璜的县令墓碑上同样写到他“迁赣揄令”。在汉以前,赣榆的“yú”字是提手旁的“揄”,“揄”被改成木字旁的“榆”,则是东汉以后的事。
“赣榆”之名的多种说法
关于赣榆县的得名,众多史料、诸多方家认为“始于秦”,赣榆县是秦始皇设置郡县中的“首设之县”,也是全国诸县中少数几个不能确定名称准确来历的县份之一。目前关于赣榆地名最为权威的史料为时任赣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思文主编的《人文赣榆丛书·地名胜览》一书,其中就有关于“赣榆”县名由来的说明。综合《人文赣榆丛书·地名胜览》以及县志和其他论文资料,归总辑录出以下各种说法。
“戆愚说”。清赣榆县贡生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提出:“赣”与“戆”同,“榆”音近“愚”,以邑民愚戆,故名。清《嘉庆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也以邑民戆愚而名之“戆愚”。
“贡榆说”。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同时提出:“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咏于诗,征于礼,以榆木常入贡,故名。”
“植榆说”。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还提出,以“赣”为“贡”,即子贡。端木子贡手植之榆,以榆属赣,故名赣榆。
“以弇榆山得名”说。《南齐书》:“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赣榆县旧志也记载此说。
“赐榆火”说。这里的“榆火”见之于《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汉郑玄注:“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本谓春天钻榆、柳之木以取火种,后因以“榆火”为典,表示春景。
“贡羽”说。李洪甫对“赣榆”由来提出新说:赣,赐也;榆为羽字的通借,赣榆是少昊之国向各部落赠送“羽旌”之地。
“榆为盐”说。因为赣榆之地产盐,唐善纯、刘正婵的《释“赣榆”》提出,赣榆春秋时属越,“越沤”人曾居于此。“赣”为虚词。“越人谓盐曰余”。余、榆音近,榆即为盐。
“赐县”说。《说文解字》云:“赣,赐也”“揄,引也”。王建成提出赣榆乃秦始皇泛海求仙所赐之名,为特设之县。
“氏族”说。源于《山海经·海外东经》的“肝榆之尸”的记载,肝榆就是“鬼臾”这个氏族的别写,汉东海郡的赣榆县名源于氏族的“鬼臾”说,由此还得到“赣榆”之名当始自神话时代的“神话”说。
“赣榆”来历的多种说法见诸各类文章,有些说法又否定前说,如此等等,探讨是无止境的。
在关于“赣榆”之名来历的诸多说法中,民政部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在“赣榆县”条下首注:“县以出土秦瓦有‘赣揄’字样而得名。”该词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纂的第一部地名大词典,是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古今地名工具书。全书6万余条,1000多万字,由主管地名的民政部组织编写,全国几十个编写单位、几百个作者历经十年的艰辛磨砺而成书,其立论严谨,考据精细,每一说法皆有出处,应该为可信资料。
赣榆县以出土刑徒墓秦瓦有“赣揄”字样而得名,此说在诸多资料中列为“天文中心测象说”。该说认为“赣揄”最初释意为上古时期一个叫“赣”的部落进行着“揄”的观测天象的活动。这与上古时代少昊的后人句芒部族观天测象似有关系,句芒部族擅长观天测象,较早地建立了古代天文学,并留下天文记录。
从“赣揄”二字的甲骨文字形也可以看出端倪,“赣”字左为“章”,右为上“文”下“贡”。“赣”字左侧“章”字的甲骨文写法非常奇特,是一个“盖天图”,即太阳运行的轨迹,也是古代氏族徽铭,写法同于“重”,而少昊后人句芒的名为“重”,在我国的神话故事里是主管树木生长凋落的神,被称为“木神”,又称“春神”,古代文献多有记录。《吕氏春秋·孟春》记载:“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山海经》《淮南子》等均有描述。“赣”字右侧“上边折文下边贡”,大约是观察报告的意思。
而“赣揄”的“揄”字在甲骨文中左为“手”字,右边上面是“人”,“月”字是测量太阳运行的量天尺,三横表示刻度,右边是“刂”,表示人手里拿着刀,在契刻着观天的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部落进行“揄”这一观测天象的地方便成为上古天文中心,久而久之,“赣揄”演化为地名。
赣榆的历史变迁
秦并天下,置四十郡,赣榆属薛郡。史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二次东巡至赣榆,登秦山岛,东望大海,并在秦山上立碑以颂秦德,因为碑文传为秦相李斯所书,史称“李斯碑”。《续汉书·郡国志》载,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解:“赣榆北东侧巨海有始皇碑,去海一百五十步,碑高一丈,厚一尺二寸,镌十二字。”碑文字大如斗,世称斗籀。石碑屹立海中,一半露出海面,一半淹没水中,形如砥石凌波,蔚为壮观,今仅剩下碑座。据晚清秀才张学瀚所著《云台导游诗钞》中《李斯碑》题记考证:“秦山东首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装至江南。”张学瀚还留下“丰碑隐久访嬴秦,万里洪涛莫问津”的诗句。“李斯碑”的存在与记载,也能说明“赣榆”为秦朝置县,并且秦始皇十分关注赣榆。
汉承秦制,在今赣榆之地设有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其中,祝其县治在今古城,利城县治在今利城,同属东海郡。赣榆县治盐仓城,汉时为著名的“盐仓”,属琅琊郡,说明汉时淮北的东海岸边已盛产海盐。
西汉平帝刘衎执政后,赣榆发生较大变迁。在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州(即云台山)。这时候赣榆县治迁到了尚在海中的云台山,汉时赣榆县始在郁州,很多志书都有记载,而县治在何处却没有记载。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就有“东海县在州东十九里,即汉赣榆县地,即郁州山也”。《云台补遗》中有“赣榆在新县村西南八里”一说,“新县村西南八里”当属今朝阳街道刘巷村境内,距新县村约八里。学界很多人提出赣榆因“弇榆山”而得名,“弇”古读gài,今天当地人读赣榆的“赣”也为gài,两相对照,认定汉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赣榆迁治在今云台山朝阳刘巷似乎成为可能。
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州;东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榆县,升利城为郡;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复置赣榆县,先是移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这个“艾不城”在哪里?《太平寰宇记》记述说:“相传田横避难(郁州),使(汉将)艾不所筑。垒石为城,城址尚存。土人称土城,前有烟墩、马道相连接。向东至田横崮止。”云台山田横岗对面的山头,有汉将艾不垒石所建的石城,史称艾不城,今隔山之巅仍有艾不城遗址。
赣榆在晋时为南北交战争夺之地,归属不定,人民饱受战火。
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州)。公元530年,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区,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州),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区;置武陵郡治洛要(今赣榆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区,以怀仁区隶于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九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四县隶环州。武德八年(625)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自此赣榆作为县名不再见诸史志,县域均称怀仁。
宋代怀仁属淮南东路海州,到了南宋末年,海州及其怀仁县均处于宋金拉锯式交战的前沿地带,高宗建炎四年(1130)属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复名赣榆县后,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一直无变。赣榆县复名的几十年后,有“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之称的元好问来到赣榆,看望驻守战事前沿的老战友—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时任“青口帅”的金将移剌瑗(移剌粘合),并且留下一首诗作《横波亭(为青口帅赋)》,今天通过文学作品也能了解到赣榆当时的时代经历,仅这一首诗作,在赣榆文化史上足抵无数长篇。
元代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直隶淮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
赣榆从“县”走入城市主城“区”
民国元年(1912)废海州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徐海道,1934年属东海专署。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海州地区,置赣榆伪县政府。
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于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民国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1944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1945年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为纪念牺牲在赣榆的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赣榆县改名竹庭县。
1947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历史上,赣榆县治从盐仓城移治郁州山、艾不城、赣马、墩尚、青口等等,地域上曾有怀仁、祝其、利城、纪鄣等多个县治古城和伪治所,多灾多难的“赣榆”直至1948年11月7日,终获解放。
1950年10月,隶属于山东的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县,县治从赣马迁至青口,仍隶属于临沂专署。
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地区;1983年3月,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2014年7月9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区政府驻青口镇,以原赣榆县的行政区域为赣榆区的行政区域,继续享受县级管理权限不变,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不变。从此,“赣榆县”名称进入历史档案,赣榆由“县”纳入连云港市主城区,步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征程。
来源:红榆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