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部ACS指南的更新,替格瑞洛在ACS抗血小板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通常由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糜烂引发,导致部分或完全的冠脉血栓和/或微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心肌血流减少和心肌缺血。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ACS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ACS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至少12个月[2,3]。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平衡出血/缺血风险是目前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挑战。
2025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图1)[4]。新版指南的九大更新要点中的前两条特别阐述了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与减少出血的策略上的更新(表1),相比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的《2023 ESC ACS管理指南》给出了更加细致和个性化的推荐。
图1:《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ACS患者管理指南》[4]
表1:新版指南九大更新要点前两条[4]
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首选替格瑞洛
新版指南仍推荐对于所有ACS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1种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以减少MACE(COR 1,LOE A)。在初始选择具体类型的口服 P2Y12受体抑制剂时,临床医生需考虑患者的预期侵入性治疗策略、缺血及出血风险等多种因素(详见图 2)。
图2:不需要口服抗凝剂的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的初步选择[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依赖于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因此在施用负荷剂量后,其达到最大血小板抑制效果所需时间较长。鉴于此,在PCI后,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发生MACE及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可能有所升高。而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则能更迅速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小板作用也更强。
无论是接受直接PCI(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或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新版指南均建议优先选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而非氯吡格雷(COR 1,LOE B-R,详见表2)。这些建议是基于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综合评估结果。
表2:住院期间阿司匹林和口服 P2Y12受体抑制剂的使用推荐意见[4]
以PLATO研究为例[5],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纳入18624例ACS患者,比较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后主要终点事件(血管死亡、心梗或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9.8% vs. 11.7%;HR:0.84;95%CI:0.77~0.92;P<0.001)。全因死亡风险在替格瑞洛组也显著降低(4.5% vs. 5.9%;P<0.001)。在安全性上,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之间大出血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1.6%和11.2%;P=0.43)。而TRITON-TIMI 38研究则表明,普拉格雷在减少MACE方面表现优于氯吡格雷[6]。
因此,在口服 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上,对于接受PCI的ACS患者,新版指南建议优先选择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当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不可用、不能耐受或存在禁忌时,氯吡格雷是合理的替代选择。2024年我国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推荐,除非存在较高出血风险或禁忌证,确诊后应尽早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1种P2Y12受体抑制剂(I,A),建议首选抗血小板强度更强的替格瑞洛(I,B)[2]。在预治疗方面,《2023 ESC ACS指南》对于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未知,并将接受早期侵入性治疗的NSTE-ACS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P2Y12受体抑制剂预治疗(III,A),这与中国的治疗现状存在一定差异。而此次的新指南对NSTE-ACS患者预治疗给出了与欧洲指南不同的推荐:对于计划进行有创治疗且血管造影时间>24h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进行预治疗,以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IIb,B)。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ACS患者,指南引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牵头的DACAB研究[7]。DACAB研究是多中心、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评估CABG后使用1年DAPT(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替格瑞洛的临床结果差异。研究结果显示,DAPT组1年后静脉桥血管通畅率(88.7%)高于阿司匹林单药组(76.5%)/替格瑞洛单药组(82.8%)。该研究为CABG术后抗血小板策略制定提供了循证依据。
短期DAPT后替格瑞洛单药治疗获新指南IA类推荐
DAPT是目前ACS和PCI术后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然而,DAPT在降低缺血风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出血风险,这可能导致患者中断治疗,进而增加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风险。因此,如何在降低缺血风险的同时有效控制出血风险,实现出血与缺血风险的平衡,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大挑战。
新版指南推荐,接受DAPT且耐受替格瑞洛的ACS患者,在PCI后≥1个月时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COR 1,LOE A)。这条推荐基于近年证据的不断积累,DAPT的疗程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决策。多项大型临床RCT研究对短期DAPT疗程(1~3个月)后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探索。指南引用的研究如下:
2018年发表的GLOBAL LEADERS研究[8]
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研究,共纳入15968例行PCI的患者,随机分至治疗组(DAPT 1个月,继以替格瑞洛单药治疗23个月)或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研究结果显示,随访2年间,治疗组在主要终点(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心梗)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81% vs. 4.37%;P=0.073),且两组受试者在发生3~5级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P=0.77),这表明早期停用DAPT后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可行的。
2019年发表的TWILIGHT研究[9]
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了9006例18岁以上、置入1个以上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高危PCI患者,包含1169例中国患者。于PCI术后接受3个月DAPT(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后随机分为DAPT组和替格瑞洛单药组。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单药组较DAPT组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即出血学术联合会(BARC)2、3或5型出血]风险(4.0% vs. 7.1%;HR:0.56;95%CI:0.45~0.68;P<0.001;图3)。而在次要终点(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或卒中)上,替格瑞洛单药组非劣效于DAPT组(P非劣效性<0.001)。
图3:TWILIGHT研究主要结果[9]
2020年发表的TICO研究[10]
一项韩国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评估在接受DES治疗的ACS患者中,与12月DAPT(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相比,DAPT3月后改用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否能减少净不良临床事件。与TWILIGHT研究不同,TICO研究针对出血风险不高的ACS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大出血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梗、支架血栓形成及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HR:0.66;95%CI:0.48~0.92;P=0.01),且大出血风险也显著降低(HR:0.56;95%CI:0.34~0.91;P=0.02)。
2023年发表的T-PASS研究[11]
一项韩国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研究,首次探索了ACS患者在DES置入后1个月内停用阿司匹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和DAPT组1年内主要研究终点事件(全因死亡、MI、支架内血栓形成、卒中和大出血1年净临床获益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2.8%和5.2%(P非劣效性<0.001;P优效性=0.002)。在大出血发生率上,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显著降低(1.2% vs. 3.4%;HR:0.35;95%CI:0.20~0.61;P<0.001)。
2024年发表的ULTIMATE DAPT研究[12]
ULTIMATE DAPT研究是由我国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牵头的一项大型、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接受PCI的ACS患者服用1个月DAPT(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后,与继续DAPT相比,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临床获益情况。研究共纳入3505例ACS患者。在首要优效性终点方面,意向性(ITT)分析显示,DAPT组有78例(4.6%)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而替格瑞洛单药组仅35例(2.1%),即替格瑞洛单药组相较DAPT组显著降低了55%的临床相关出血风险(HR:0.45;95%CI:0.30~0.66;P<0.0001;图4)。且替格瑞洛单药组相较DAPT组大出血事件(BARC3或5型)发生率也有所降低(0.7% vs. 1.7%;HR:0.39,95%CI:0.19~0.79;P=0.0087)。值得一提的是,ULTIMATE DAPT研究是以中国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ACS人群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4:ULTIMATE DAPT研究的首要优效终点分析[12]
与《2023 ESC ACS指南》和《2024 中国NSTE-ACS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单独指出了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在ACS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推荐,首次明确了降阶治疗的P2Y12受体抑制剂种类。究其原因,在P2Y12受体抑制剂中,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在ACS人群中的临床证据最为充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多项研究验证。尽管国内的抗血小板降阶治疗的时间多以3~6个月DAPT后为主,此次指南更新仍对我国的ACS患者降低出血风险的抗血小板策略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外,为降低接受DAPT治疗的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南还推荐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COR 1,LOE A)。而P2Y12受体抑制剂种类的降阶治疗(从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转换为氯吡格雷)对于MACE事件和安全性方面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指南仅给出2b推荐(如表3)。
表3:出院后前12个月DAPT治疗策略的建议[4]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药物的更新迭代以及对于出血风险的认知加深,ACS抗血小板策略逐渐从越强越好转变为追求平衡。这一演变主要基于对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的综合考量。如今,缩短DAPT疗程后转为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如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策略,在指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降低ACS患者出血风险,最大化治疗获益提供了指导。
总结
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于ACS患者至关重要。新版指南在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DAPT持续时间的抉择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指导。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出血风险、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伴有不同出血风险因素的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方案来减少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Atwood J.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22;40(4):693-70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615-646.
[3]Byrne RA, Rossello X, Coughlan JJ,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2;44(38):3720-3826.
[4]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 Feb 27.
[5]Wallentin L, Becker RC, Budaj A, et al; PLATO Investigators; Freij A, Thorsén M. 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09 Sep 10;361(11):1045-57.
[6]Wiviott SD, Braunwald E, McCabe CH, et al; TRITON-TIMI 38 Investigators. Prasugrel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07 Nov 15;357(20):2001-15.
[7]Zhao Q, Zhu Y, Xu Z, et al. Effect of Ticagrelor Plus Aspirin, Ticagrelor Alone, or Aspirin Alone on Saphenous Vein Graft Patency 1 Year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319(16):1677-1686.
[8]Vranckx P, Valgimigli M, Jüni P, et al; GLOBAL LEADERS Investigators. Ticagrelor plus aspirin for 1 month, followed by ticagrelor monotherapy for 23 months vs 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or ticagrelor for 12 months, followed by aspirin monotherapy for 1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drug-eluting sten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sup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8 Sep 15;392(10151):940-949.
[9]Mehran R, Baber U, Sharma SK, et al. Ticagrelor with or without Aspirin in High-Risk Patients after PCI. N Engl J Med. 2019 Nov 21;381(21):2032-2042.
[10]Kim BK, Hong SJ, Cho YH, et al; TICO Investigators. Effect of Ticagrelor Monotherapy vs Ticagrelor With Aspirin on Major Bleed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he TICO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0 Jun 16;323(23):2407-2416.
[11]Hong SJ, Lee SJ, Suh Y, et al; T-PASS (Ticagrelor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ew-Generation Drug-Eluting Stents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vestigators. Stopping Aspirin Within 1 Month After Stenting for Ticagrelor Mono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he T-PASS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Trial. Circulation. 2024 Feb 20;149(8):562-573.
[12]Ge Z, Kan J, Gao X, et al; ULTIMATE-DAPT investigators. Ticagrelor alone versus ticagrelor plus aspirin from month 1 to month 12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ULTIMATE-DAPT):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Lancet. 2024 May 11;403(10439):1866-1878.
更多心血管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仅供医学界平台推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