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和鱼山路转角的网红墙,已成为青岛最著名的一处打卡地,每天都有无数市民游客、相爱的情侣,聚集在那处转角拍照。大学路网红墙在国内也已是非常有名气,很多外地游客来青岛之前,旅游攻略里一定少不了这个必打卡的地方,好像逛一次老城区、来一趟青岛,不到这里就成了一种遗憾。
网红墙以转角为中心向两端延伸,从鱼山路美术馆大门,到大学路与黄县支路交接的另一端。或许到现在很多人也搞不清楚,这道红墙怎么就红起来了。有不少人说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转角遇到爱》,还有朋友说是前些年央视曾在这里拍过一部纪录片,当无人机俯冲转角而下,特别震撼、非常漂亮,可惜我还没看到过。
也有人戏言道,那个年代每天沿着红墙行走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求学的,进入山大,后来是海大,或青岛二中。一种是卖鱼、卖虾的商贩,进入东方菜市场,两种人生谁更精彩?时代造就人,岁月有更替。
1940年的红万字会,这时就已经有了这片后来的网红墙。
网红墙,其实就是青岛红万字会旧址(现青岛美术馆)的围墙。青岛红万字会全称“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它其实并不是世界性卫生组织,而是中国的一个宗教慈善组织,对外叫这个名字,对内则称“道院”,信奉的是儒、佛、道、回、基督五教合一。青岛红万字会于1932年筹建,1933年始建,历时八年于1941年才全部完工,现在这处著名的网红墙,就是同一时期建成。
青岛红万字会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如今这组建筑,同时拥有大学路7号和鱼山路37号两个门牌。
上世纪30年代,大学路周边航拍照片。
红万字会旧址毗邻原青岛总兵衙门(今人民会堂所在地),德占初期,胶澳总督府未建成交付前,老总兵衙门在一段时期曾被作为临时总督府使用。据传说,红万字会原址处原为一条狭长的冲沟,曾被当做临时行刑地,太阳落山后会感觉极阴冷,前些年更是被冠以“青岛最灵异的地方”之说变相传播,乃至众说纷纭,不少人附和添油加醋的渲染,使这里的神秘感和知名度不断攀升。
上世纪60年代,红万字会旧址与大学路和鱼山路街角。(张秉山摄影)
青岛解放后,这里一度为中华救济总会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1953年,青岛市图书馆迁到这里,利用了大部分房舍。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在这里成立。1993年,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先后迁出,该建筑现为青岛市美术馆。
从照片看到,那时网红墙内的绿植比现在浓密的多。
1945年,大学路红万字会外行进的美军。
上世纪40年代末,看看那时的网红墙,墙内的绿植明显的少了。
在上面这张1948年的老照片中,有大学路驶来的美军吉普车,有从鱼山路推着自行车走下的路人,还有拉着黄包车从龙口路东方菜市场匆忙而来的车夫,似乎真的组成了一个人生的画面转角。只是不知八十年前在这里彼此交错路过的那些人,能否想到现如今这个拐角,竟会莫名其妙的如此之火。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的成立,让刚被命名为大学路的这条老街名副其实。几年后,从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到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百年间几经波折,大学路也始终有大学相伴。
上世纪60年代,红万字会旧址与大学路和鱼山路街角。(张秉山摄影)
上世纪60年代,大学路与鱼山路交界,此时的青岛红万字会旧址,青岛图书馆和青岛博物馆先后设置在这里,比邻还没有搬迁济南的山东大学,使大学路的文化气息浓郁到了极致。
1995年,俯瞰大学路与鱼山路交界的青岛美术馆。(吴正中摄影)
大学路与鱼山路的临时跨线桥
2000年,为修建青岛市第一条快速路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在大学路、龙口路、鱼山路的交界处,建起一座临时跨线桥,东西方向的交通是流畅了,可是也把这里的青岛图书馆、东方饭店、东方菜市统统置于了大桥下。迫使青岛图书馆在大学路上另外破墙开门、寻找出路,也就是今天的大学路7号大门。由于跨线桥占用路面,龙口路,鱼山路两端的街道更是拥挤不堪,给路人添了不少堵。
2018年,临时桥刚拆不久,地面上还有清晰的印迹。
这座所谓的临时桥,一“临时”就是十七年,直到2018年初才彻底拆除,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这处转角还只是一段比较有特色的大红墙而已。
2016年,桥下的大红墙。
十多年前,临时桥下,如今的网红墙前,还多是匆匆而过的路人。
这座造成影响南北路面交通,以及视觉感官多年的桥终于拆除了,在大桥拆之前,桥下的老东方菜市场已经早几年被拆了。大桥拆之后不久,红火了不少年头的东方饭店也拆了,它家的粤式早茶开了岛城吃早茶的先河,这座大楼里也曾是俯瞰大学路鱼山路的最佳视角。
网红墙的出现,应该就是跨线桥拆除之后的时间,2018年前后,大学路、鱼山路的红色墙壁,尤其是那处转角好像突然间就火爆起来,红墙也因此得名“网红墙”。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的传播途径,市民游客来此排起长龙拍照“打卡”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着。
看到不少网友的评论,有说,网红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火了。有说,当年有一对外地新人在此拍过照片,20多年后,他们的女儿结婚前,也到这里拍了同角度的照片,然后在网上发出后,就开始迅速传播。也有说,是大学里的文青将此捧红。还有说,是专业的文创团队......,其实,很多都是杜撰而出,网红墙什么时候开始红起来的,老青岛们仔细一回想就明白了。
十多年前,感觉这处转角很有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浓郁,开始每年在这里给女儿拍一张照片。这处转角,不仅记录着孩子的成长,也似乎预示着过去与未来,在转角后学会放低过去,面向未来......
那时,真的很少看到有人专门来此拍照和所谓的打卡。
网红墙,就这么突然红起来了,红的有些莫名其妙,红的也是一塌糊涂。
2023年,曾对整片墙面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焕然一新的大红墙,颜色也比之前更加鲜艳,红色的墙壁、白色的沿边以及黄色的琉璃瓦,带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之美,两块嵌在墙体的汉白玉老路牌,可以让你凭空想象着,大学路与鱼山路的各种可能,共同演绎出这个转角最美的遇见。
大学路转角让人喜爱的理由也确实不少,那道网红的大红墙,大街两旁那一排沿街而下,粗壮参天、造型各异的法国梧桐树。大学路,给人的惊喜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还有至今保留完好的许多老建筑。道路两侧,咖啡馆、酒吧、书店、杂货铺、甜品屋等各具特色的小店,围绕着网红墙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景致。
法桐林荫、红墙黄瓦,寓意吉祥、充满希望,或许这就是网红墙热度不减的原因吧。
不管怎样,这里确实是太火了,那道网红墙,那处网红转角,记录着美好,也希望带来好运。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