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扎根,让历史检验,
经得住时间大浪淘沙的一定是真金白银
尹谧
长篇小说《农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克栋的第三部专著,2025年2月,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38章,32开本,340页码,24万字,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是孝感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5319”文艺精品项目。作者创作完成该书,数易其稿,历时10年。
故事梗概:审读《农人》一书,身临其境,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纵观全书,从结构和脉络上看,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为“一纵两横三穿插,四兄五行六姐弟。七七八八农人事,九久为功十振兴。”(【作者注释】一纵:时间;两横:城市、乡村;三穿插:柳家大湾、付家湾、石桥湾;四兄:柳猛、柳勇、柳刚、柳强;五行:工、农、商、学、兵;六姐弟:柳萍、柳晶、柳莹、柳岸、柳忠、柳阳;七七八八:故事多、情节奇、连接紧;九久为功: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十振兴:最终结局,关注三农,振兴乡村)
一条纵线,以时间为轴,记录了1992年至2019年间,立山县近三十年的乡村变化历程。两条横线,以乡村为基点,以城市为站点,以乡村到城市的跃进、游离、回归为坐标,衍生鲜活的人物故事。以柳家大湾、付家湾、石桥湾为“模型”,通过柳、付、谢三族主要人物中的三十多个农人的原始风貌展开情节,围绕农村、农民、农业主题,交相辉映,穿插反转,环环紧扣,抒写改革开放前后农村三代农人的乡土乡情、喜怒哀乐、精神风貌,借此记录时代留下的缩影。
写柳家大湾是本书的主旋律和重点内容。以柳志“猛、勇、刚、强”四子为代表的新社会阶层,游离于城乡之间,历经多方洗礼,逐步成为一群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或端上铁饭碗,或先行致富的人。柳猛、柳勇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城市化进程中捞到第一桶金,带领乡邻走出农村,然后回哺农人、回馈故土。柳刚以一个村支书的担当,扎根农村、心系农业、带领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建功立业。柳强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一考成名,是一名恢复高考红利的受益者,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中高级干部,在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上展露才华。
写柳家大湾,以柳儒、独子柳顺、孙子柳岸为代表的三代农人,是,展示的是世代为农的农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淳朴善良的传统农人形象,他们的命运也因人而异。柳儒是一位老秀才,一世免费治病,却“医生不自医”,妻子杨氏,在那个饥饿的时期,吃观音土而被饿死。柳儒突然离世后,被追授“老中医”称号。柳顺属于“多子多福”思想的延续者,他与妻子袁爱红育有三女、三男六个孩子,贫病交加,妻子因白血病恐慌症跳桥身亡。女儿柳萍、柳晶、柳莹分别打工、外嫁,儿子柳岸务农成为新生代农人,柳忠参军英勇牺牲,柳阳考上军医大学继承祖业。
写石桥湾,突显社会问题,是辅助篇章。以捕鱼人谢光远一家为主线,从捕鱼人打捞到跳河人柳传声尸体,险遇官司起笔,到因拖欠提留款展开故事情节,揭示旧农人胆小怕事、生活维艰、悲欢离合的一面。
写付家湾篇幅不多,付元武为代表的五兄弟,以抬唱为业,描摹出旧农人传承民俗、看重风俗、在意风水、操办丧葬的多个场景,这些显然与新时代农人的思维方式有一段距离。
文化内涵:《农人》讴歌主旋律之外,对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民俗、民风、民间传说都有所涉猎。小说以祭祀车神起笔,两度记述小满祭祀车神活动,揭示农人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望。同时,通过小满祭祀活动,以“立山联建”节日出资兴办民俗、借“舞狮”大团聚,凝聚人心,以“官桥”、“民桥”的建设背景区分,展现民间资本参与慈善事业的和谐风采。
小说援引“立山起龙”的传说,乃至柳传声因担忧厄逆,酿成在洪水季不测跳河自戕的悲剧,说明了捕风捉影、谣言和迷信近在咫尺。假以“天狗吃太阳”这一自然现象,借机提醒雾霾对气候的影响。记述丧葬习俗,则是诠释民俗、风水、迷信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麻城过籍”等族谱史料,延及新时期的打工潮,讲述人口大迁徙的前世今生,展示寻根问祖的感恩情怀。
如果说“腌咸菜”是生活节点、“揭短”是江湖陋习、“周情搭礼”是人之常情,那么,渐渐远去的老手艺,各具特色的民间土话,博大精深的民谚俚语,源远流长的智慧故事,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的我们所熟知的,民俗挖掘潜力有许许多多不可低估的素材,亟待我们这些深入其中,略谙其道的写作者挖掘和灵活利用。
写农人扎根乡土、回归乡土,这是农人的恋家爱土情结。写离开乡土,个别大佬发财致富后,资金转移、移民国外,这与新农人对比,鞭策资本积累者的忘本之举。写分田到户到重分田地,到免征农业税,再到田地撂荒,到建立农村合作社的乡村振兴,这是社会变迁和历史见证的写照。写柳贵海免职,到柳贵海享乐的蜕变,这是丑恶现象。写袁爱红住院,这是揭示医患内幕。写袁爱红因病至贫,怜爱夫、子,到因恐病症自杀,写谢光远拖欠提留,因村所勾连,被拘死亡,激发柳海华喝农药自杀,这是维稳问题。写提出节育少生,到柳顺超生,到后来的天价彩礼,不婚、不育、不生,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人生,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作家点到为止的善意提醒和进一步提出思考的现实问题。这些文化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陋习的收敛敲响长鸣的警钟。
创作成就:直面徐克栋的成长过程,我是见证者之一。我为他从不言弃的创作热情,雷厉风行的老兵作风感到敬佩,也为他一步一个脚印,两年一个台阶的可喜成就感到欣慰。
纵观徐克栋的创作历程,如果说日记体小说《落寂红尘》写的是一个打工者拼搏职场的辛酸苦辣甜故事,展示的是一个退伍军人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农民形象,如果说《日照清风》写的是亲情人物和感恩故事,是为捍卫亲情、友情助威,那么《农人》则是以“三农问题”为大主题,描写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挑战,讴歌免税惠民、助农等乡村振兴主旋律,取得城乡巨变的新景象,反映的是新农村、新农业、新农人的勃勃生机和精神面貌,是一部“农民”写“农人”的作品,也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尊重农人、改变农村的好作品。这是作家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呼唤,是作家成长经历和创作水准飙升的体现,也是作家徐克栋在短短6年时间里,抗压抗摔,克难俱进,健步步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行列的成功遇见。
阅读思考: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会所有的文体,提笔就写,见题发挥,不偏食,不挑菜,样样钻研。既然徐克栋与我以师傅相称,对我尊之若长、称之为师、交之如友,我就不得不提一些我认为是他的个别短板,急切需要改进的建议。
显然,基层生活是他成熟和激进的资本,诗歌和古典文学的历练,也是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深入生活,才能让语言与人物性格更加贴近,阅尽炎凉,才能获得有血有肉的真实素材,因为真实可信是作品的第一生命力。稔熟诗歌,能提升写作者横向、跳跃式思维的能力,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研习,能让作家明白从文的终极目的,练就文字的凝练功力。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小说,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书籍。所以个别的“缺憾”,是退路和后路在等待前进者冲锋的号角。
优秀的作品,各有各的生长环境和生存土壤。好的作品,以真实扎根,让历史检验,经得住时间大浪淘沙的一定是真金白银,一定会让读者喜爱,且日久弥新、日久弥香。
【作者简介】尹谧 : 男,大悟县新城镇金岭人,中共党员。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悟文观止》主编,曾任《情诗》、《大悟山》、《运河》副主编,在各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获得“尖晶杯”优秀诗歌奖、人人文学奖诗歌奖、湖北省“圆梦小康”优秀歌曲奖等奖项。创作村歌、乡村振兴歌曲、脱贫攻坚歌曲、圆梦小康歌曲10首,部分作品获得省、市级“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资金支持,作品被多家国家级大型主流媒体推出或转发。著有个人专著3部,编著2部,编审6部,著作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三十余家省级以上图书馆收藏。
本文来源于尹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