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对巨额资本渗透运作并且已经成为正常学校教育教学之外的另一种体系的校外培训机构的大力度治理也算是校外培训机构严重干扰校内教学秩序和无限加重学生负担所付出的代价吧。这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对校内课堂提质增效的种种措施也同样是治理组合拳中的重要部分。
校外减负和校内增效是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两大核心内涵,无论是校外减负还是校内增效都绕不过在职教师课外组织或参与学科培训这一关,实际上,对于在职教师课外有偿补课和参与机构补课一直都是严厉禁止和严厉打击的,一经举报并被查实,在职教师所付出的代价同样也是巨大的。
经过大力度治理整顿之后,有些在职教师跟有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一样都是采取更加隐蔽的形式继续进行有偿补课,教育部针对这种情况特地明确了七类违规的隐形变异的查处类型和范围,而且各地教育部门也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举报平台,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有举报必然就会有追踪查处。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被查处后果有多严重?远非全额退还费用那么简单。之前看到了一则安徽合肥市对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查处的情况汇总(如上图所示):2020年以来(截至2022年7月),合肥全市共查处教师师德师风违规问题57人,其中通报批评20人、警告6人、记过10人、降低岗位等级13人、撤职2人、开除或解聘6人。
每年寒暑假都会看到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类似的关于对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的查处信息,除了全额退还违规补课费用之外,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取消两年或三年内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等资格;取消各类荣誉称号;降低岗位等级、调离教学岗位;撤销教师资格、开除或解聘。
公办学校违规上课被查处后果有多严重?远非仅仅只是通报批评那么简单。最新消息:2025年3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各地要深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该《通知》通报了几起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2025年2月5日,河北省教育厅对一个市的1所学校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进行了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省级在分配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时,对该校所在市按最低档执行。同时,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一经发现存在违规补课行为,取消学校所获省级荣誉称号。
2025年2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对存在假期违规补课行为的两市一县的4所学校分别给予取消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两年内不得申报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等处理。2025年2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对存在提前开学、违规补课问题的两个市的3所学校全省通报批评,约谈了两市分管负责人和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两市有关部门对三所学校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
该《通知》特别强调各地要深刻吸取这些被查处学校的教训,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始终保持严管严查高压态势,对查处不力、敷衍塞责的地方,要约谈教育部门负责人,严肃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责任,对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相关责任人,要作为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