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就是亲情力量吧。
2011年2月,6岁男孩彭文乐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亲爹,要知道小男孩在3岁时就被人贩子给拐跑了。
所以,这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挺不可思议的,毕竟当初孩子离开父母时,才3岁。
人在经历无数次失望后,会陷入习得性无助
2011年的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家准备过年的彭高峰接到江苏一名大学生打来的电话;
对方声称在江苏邳州见到的一个小孩,跟彭高峰失踪的儿子彭文乐特别像。
彭高峰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就给挂掉了。
自从2008年3月25日傍晚,彭高峰3岁的儿子彭文乐在自家超市门口被人拐走后,彭高峰和妻子就一直在寻找儿子的下落,但都失望而归。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
当个体在经历反复的失败、挫折或创伤后,会形成一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心理状态。
即使后续有机会改变现状,个体也会因为失望而对新机会,表现出被动接受、消极应付的行为。
所以,彭高峰这次得知有儿子的消息后,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但是,当对方把照片发过来时,彭高峰愣住了。照片中的男孩太像彭文乐了。
彭高峰抑制住激动的心情,立即找专家鉴定。
专家的鉴定结果,“照片90%是真的。”再一次燃起彭高峰内心的希望之火。
彭高峰立即联系深圳警方,一起赶到江苏邳州。
小男孩认出亲爹背后的心理依据
当警方将照片中的男孩带到派出所时,小男孩刚一下车,从人群中看到彭高峰后,直接跑过去,抱着不撒手。
小男孩一眼就认出了他亲爹。
这令现场的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想到小男孩3岁失踪,如今6岁,这期间足足有1050天,他竟然还记得自己爸爸。
要知道,对于小孩来说,3岁前的记忆通常很难长期保留。
不然那些人贩子为啥要拐年龄小的呢。就是想趁孩子啥也记不住的时候,把孩子拐走。
但是,即使如此,孩子的核心情感纽带也会以特殊形式留存。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蛋糕理论”。
“蛋糕理论”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帕特里夏·鲍尔所提出来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童年记忆比喻成“蛋糕”。
蛋糕的底层是与父母产生的情感依恋,蛋糕上层是跟父母在一起的具体事件,比如:父母在星期天,带孩子去游乐园玩耍。
虽然,具体事件(父母带孩子去游乐园玩耍),可能会模糊,但核心情感依然稳固。
这就使得,孩子在跟父母重逢时,父母的面部、声音等线索会激活底层的情感记忆,从而使得孩子能够一眼认出自己的父母。
由此可见,当彭文乐能在人群中一眼认出自己的亲爹时,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被拐父母内心的痛苦到底有多深
从更严谨的角度出发,彭高峰带着儿子去做了DNA。DNA的结果没让彭高峰失望,他的儿子终于找到了。
儿子失踪的这三年里,彭高峰和妻子内心一直饱受失子之痛。
用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恢复理论”来说:
孩子被拐的父母会因为孩子下落不明,一直处在担心孩子受虐待的焦虑情绪中。
另外,在孩子被拐后,父母在脑海中会产生想要去回忆孩子的念想,但又因为在回忆时,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会让人整个人很压抑很沮丧。
除此之外,父母还会在内心有一种悔恨情绪,会去反复想假设情形:“如果当时......”
种种情绪叠加在一起,这种痛苦可想而知。
最后,分享一句在网上看到的话:愿天下无拐,每个孩子都能在家的温暖中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