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像是天敌一样,一直为人们所热议。
1月末,刷手机时看到一位准妈妈发的吐槽帖,在网上广为流传:
预产期临近,这位妈妈正在准备待产包,而婆婆为了表示心意,也转了3000块钱过来支援小两口。
可这位妈妈看了看自己列的清单,发现加上大件消毒柜、婴儿床,这些预算根本不够。
她发帖求助,认为婆婆给的钱实在太少,不知道要怎么准备待产包。
网友犀利指出:
“待产包是宝宝的吃穿、孕妇的衣服和护理用品,还有一些证件。”
“把婴儿床加上算怎么回事,干脆让你婆婆再给待产包里添套房呗。”
“怀孕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没预算,现在该生了知道了?”
低层次的人永远不会思考自己的问题,只会斤斤计较别人对其的付出是多是少。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远离这三种低层次的人。
一、索取型人格
在电视剧《安家》中,女主角房似锦通过自己的打拼终于在大城市里有了自己一席之地,然而她的妈妈潘贵雨却成为了女儿不折不扣的“绊脚石”。
她不仅没有对房似锦有过半点关心和疼爱,还将她当成赚钱的工具,一次又一次压榨、吸干她的血。
这就是典型的“索取型人格”,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想方设法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及他人的损失和感受。
这样的人往往对他人的行为和资源去向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试图操控别人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双标”,这样的人从不激励自己,而是鞭策别人去努力,然后将别人的成果再据为己有。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身边缠上了这样的人,不将你的价值榨干,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拿出严厉的拒绝态度和行为来,划清责任界限;一旦他们察觉到你好欺负、有价值,一定会一窝蜂围上来吸血。
二、自我服务型人格
前段时间,一位来访者向我说出了她的困惑:
“我有个玩的很要好的朋友,之前一直因为上学没在一块,工作后才频繁接触,但是她好像对我很有意见。”
“有次我们一起出门坐地铁,有个男的盯着我看,我跟她说了。”
“她就指责我说我太敏感、太自我了,说我长成什么样子心里没数吗?我听了就很难受。”
之后她跟我抱怨和男朋友吵架,我听了觉得是她的问题,就委婉地劝解她,谁知道她完全不觉得自己做错了,还反过来说我不跟她站在一边。”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内耗”之中,认为自己太颓废、做的不够好、性格不够善解人意、还没有努力到位等等。
这些内耗困惑着我们,消耗着我们的认知资源,为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可有一类人,他们从不内耗,而是“外耗”他人。
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见”指出,个体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能力和付出的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的客观原因。
其实,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用以安慰自己,从头再来。
可就有这么一些人,急于贬斥他人,抬高自己,将自己的成功吹得天花乱坠,而将失败的“一口大锅”扣在别人头上。
明明是自己的责任非要推卸,揽功的时候又跑得最快。
若与这样的人长期交往,一定会破坏心态的平衡,损失不必要的资源。
三、“洞穴人”人格
作家周乐在《正思维心理学》提到过一个概念叫作“底层影响因子”,你所处的圈层,决定了你人生的层次。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
一群人被锁链困在洞穴中,看到阳光投射进来的外面的影子,就以为这些影子是外面真实的世界。
洞穴人经常坐井观天,用一些只有自己认同的理论侃侃而谈,自认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真理。
一位网友分享:“现在职场内卷,我就和我的朋友一起做点小生意。但是我爸爸觉得根本不保险,一定要我去考个教师资格证。”
“我说考教师资格证根本没有用,本身教师岗位竞争就很激烈了,我又不是师范生,又是本科生,根本抢不过那些师范毕业的硕士、博士。”
“但是我爸不管,天天在家骂我,好像我考了教师资格证就能立马去北大当教授。”
一些具有底层思维的人总是想当然地利用自己的经验去捆绑、教训他人;
不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基于恶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是改变命运的绊脚石。
因此,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筛选身边的低层次人群吧,不要让消极、狭隘、短浅的观念,束缚了我们本该前进的脚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