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9
March
25.03.2025
「整个巴黎都在嘲笑我的女儿,她完蛋了⋯⋯她将受辱而死。」
——维吉尼·阿梅利·阿维尼奥·高特鲁的母亲,玛莉·维吉尼·德·特南
1884年,年轻的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年)在法国官方沙龙展出一件无名女士的画像,而前景似锦的萨金特将会因为这幅画改变人生,甚至连带改变他在艺术史上的定位。
约翰·辛格·萨金特
《X夫人》(Madame X)
1883-1884年,油画,208.6cmx 109.9cm
大都会美术馆
那是一幅简单的作品,在空无一物的背景中,一位穿着低胸黑色礼服的女子正走向观众,却将头转向左方、利落地展现她的头部线条,她将一头棕发高高梳起,并用一枚弯月形的发针固定;她的右手撑住一旁的装饰圆桌,另一支握着黑色扇子的手,则轻轻撩起裙摆。女子礼服上半身心型剪裁,两侧以两条镶嵌宝石的链条固定,她的肤色因为艺术家以冷色调制造阴影而更显苍白,只有在耳朵与鼻尖处敷上了一层血色。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黎明》(L’Aurore)
1881年,油画,214.9cmx107cm
伯明翰市立美术馆
萨金特的早期职涯
萨金特还小时就随着家庭四处搬家,虽然双亲都是美国人,他出生佛罗伦萨,并在19岁那年进入当地的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习艺,在来年搬到法国巴黎后,年轻的萨金 特在事业刚开始起步的艺术家 卡罗勒斯-杜兰(Carolus-Duran, 1837-1917 年)的画室中学习,此时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年)与他的友人们才刚完成1874年后人称为「第一次印象派画展」的著名展览,巴黎艺术界正遭受一场暴风雨式的革命,在此同时像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年)这样画风细致的学院派艺术家作品,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 罗勒斯-杜兰可算是折衷派,在学院受训但是画风融合了西班牙艺术家委拉斯凯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1599-1660年)那样粗旷的笔触,萨金 特继承了这点,并跟随老师的脚步,进入国家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学习,且陆续在官方沙龙展取得佳绩。
《葛图夫人》(Madame Gautreau)
1883年,铅笔素描,24.6cmx26.6cm
哈佛美术馆
1883年,野心勃勃的萨金特希望在沙龙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此时他结识了巴黎的时尚名媛维吉尼·阿梅利·阿维尼奥·高特鲁(Virginie Amélie Avegno Gautreau, 1859-1915年),美国出身的她与一位法国银行家结婚后,即活跃于巴黎上流社会;萨金特被维吉尼奇异的美貌深深吸引,因此马上邀请她成为下幅巨作的主角,萨金特做了无数的习作、尝试了不同的姿势,过程中总是让维吉尼露出侧面,然而这幅肖像的绘制过程不大顺利,萨金特除了抱怨维吉尼不愿好好配合当模特儿,也埋怨无法正确捕捉维吉尼的美貌。在一番折腾后,萨金特最终在来年展出名为《X夫人》(Madame X)的巨幅肖像画。
(Paul Jacques-Aimé Baudry)
《路易.桑杰女士》(Madame Louis Singer)
1884年,油画
巴黎小皇宫博物馆
风暴的开始
当《X夫人》展出时,受到了大量的负评,人们显然不大喜欢这幅画(或至少人们觉得这幅画很怪)当代的人记录到「她看起来解体了,在场的女性都在嘲笑她:噢!这就是那位『美人』吗?噢,真糟!」综合评论来看,人们除了无法接受维吉尼过于突出的外貌与惨白的肤色,更重要的是维吉尼穿着黑礼服的方式不合当时的穿仪礼仪——维吉尼右肩的肩带最初其实是垂落至臂膀的;今日我们所知的《X夫人》其实被涂改过,或许是为了制造一种轻松的日常感,原来画作中维吉尼右肩的肩带是落下的;1884年时,露出上半身肩背的皮肤的肖像并非不常见,比方保罗·雅克·艾梅·博德里(Paul Jacques-Aimé Baudry, 1828-1886年)就有两幅画中人服装造型与维吉尼相近的肖像画,但是萨金特画中维吉尼脱落的肩带,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不堪入目的穿衣方式,这也就让大众无法接受这幅肖像。《费加洛报》一则评论写道「只要再多动一下,这位女士就会全裸。」
一幅当时的讽刺插画的标题则写道「有着舒适袖口的裙装,引人遐想的时尚。」或许是受到舆论压力,萨金特最终重新绘制肩带的部份,让维吉尼好好穿上衣服。
《沙龙漫画》(LA SALON COMIQJ)细节
《讽刺插画》1884年229号,165页
法国国家图书馆
《X夫人》并不只招致负评,还是有人欣赏萨金特画中的现代性,文学家茱蒂特·高提耶(Judith Gautier, 1845-1917年)就评论道「这是个女人?这是个奇美拉吧,一只昂首的独角兽⋯⋯不,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位艺术大师精炼笔下的现代女性⋯⋯是件激起独特视觉之美的画作。」
巴黎小姐的时尚之都
换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氛围,猜测为什么《X夫人》造成如此风波。
巴黎的时尚之都称号其来有自,早在18世纪,巴黎就有国际知名的高级订制服工坊,虽然华美的衣物是当时每个女孩的梦想,高级订制服的昂贵价格让「穿得美美的」是贵族与有钱人的特权,但这一切都在1850年后变得不同,此时成衣产业的发展,让买到美丽衣物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也带动百货公司的兴起。19世纪中期后,巴黎的百货公司四处挤满了血拼的人潮,人们对时尚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在当时的出版业,正如现代人在社交平台看其他人如何穿搭,报禁解除的19世纪法国媒体,很快地就嗅到一股商机,他们出版大量的女性杂志,指导女孩们如何穿着,甚至会配合广告,告诉她们要到赞助商的商店买最符合潮流的衣物。
1867-1872年
大都会美术馆
在多样的裙装选择中,黑色礼服是一件历久不衰的衣物,就像香奈儿在五十年后创造的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那般;从1860年代的时尚插图(fashion plate)中,黑色礼服就是常客,普法战争后这股潮流也未消减,甚至因为其哀吊的意涵而多添了一层意义及美感。《X夫人》中,上半身心型及缩腰剪裁的黑色晚礼服正是1880年代流行的设计,但当时更常见的款式多有层层蕾丝或花朵装饰,从《X夫人》身上更加简约的设计来看,维吉尼的晚礼服是特别订制的款式,而非百货公司中可买到的大众款。
晚礼服(Evening Dress)
约1880年,丝
大都会美术馆
出版业与时尚产业的兴盛也让「巴黎小姐」(Parisienne)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女性是巴黎的骄傲,她们助长并撑起了巴黎身为时尚之都的称号,身上衣物的实际价值无法定义巴黎小姐,而是因为她们良好的品味造就了她们的名声。然而巴黎小姐也反映出19世纪巴黎的社会现状,革命前社会阶级分明的状况有所改变,人们无法简单地由衣物确定对方的身份,虽然这代表着时尚的普及化,却也造成巴黎人对身份的焦虑,甚至是对不同阶级混杂的情况感到不安。而这种焦虑感也恰好反映在萨金特与他的画作中:人们知道《X夫人》是谁,也知道画家与画中人都是美国人,而非纯正的巴黎人,他们或许很优秀但始终是外人,维吉尼那松落的肩带正是外来坏品味的表征——她永远都无法成为拥有好品味的巴黎小姐。
在艺评猛烈的炮火下,心灰意冷的萨金特逃到伦敦,希望重新开始他的绘画事业,他将《X夫人》一同带到了海岸的另一端,好好保存着,因为他始终认为那是他画过最好的一幅肖像画。三十年后,在因缘际会下,萨金特认识了大都会美术馆的馆长,此时希望能在故土有一席之地的萨金特,便将《X夫人》卖给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美术馆,萨金特为了保护维吉尼的名声,而在正式的文件上,称这幅肖像为《X夫人》,而当她在多年后第一次崭露其奇异的美貌时,纽约的《先驱报》以头版报导大都会这件全新的馆藏。一百年过去,《X夫人》的来历仍是大都会美术馆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