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人工智能驱动的裂隙介质精细刻画研究
2、富勒烯基高效电催化剂研究
3、高性能核心射频基础元件研制
人工智能驱动的裂隙介质精细刻画研究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钱家忠教授团队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裂隙介质精细刻画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eep learning-based inversion framework for fractured media characterization by assimilating hydraulic tomography and thermal tracer tomography data: Numerical and field study”为题在工程地质领域著名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上发表。合肥工业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为论文合作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陈赐海,通讯作者为邓亚平讲师和马雷教授。
在煤矿开采、深地质处置、增强型地热系统等地下工程中,裂隙介质在地下水流动、溶质运移及热量传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裂隙介质进行精细刻画能够为地下工程的安全稳定性、经济合理性评估提供相关科学依据。然而,裂隙介质参数场具有高维非高斯分布的特点,阻碍了传统反演方法的直接应用。同时,以往研究主要依赖单一类型数据且使用了大量的观测井,与实际工程需求脱节。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联合反演框架(Convolutional variational autoencoder-ensemble smoother with multiple data assimilation, CVAE-ESMDA),融合水力层析及热示踪层析数据,实现了在较少观测点情况下对裂隙介质的精细刻画。此外,为体现框架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性,本研究还对德国哥廷根大学北校区一处裂隙含水层场地进行了精细刻画。
图1(a)CVAE示意图(b)CVAE-ESMDA联合反演框架示意图
图2(a)哥廷根大学试验场地地点(b)试验场地井布设情况(c)水力层析试验、热示踪试验中井的设置情况
研究论文得到以下主要认识,一是深度学习方法能够使用低维、高斯分布的潜变量来表征高维、非高斯分布的裂隙介质参数场,克服了传统反演方法的缺陷且为后续的精细刻画打下了基础;二是通过多源数据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实现在较少观测井下的裂隙介质精细刻画。
图3 实际场地裂隙介质含水层融合单一数据与多源数据刻画结果对比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等支持。
论文链接:
富勒烯基高效电催化剂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珺教授、沈王强副教授研究团队与海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卢兴教授、张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 Single-Atom and Clustered Cobalt Sites on N/S Co-Doped Defect Nano-carbon for Efficient H2O2 Electr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黄煜中、博士研究生王鑫禹和海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昌。沈王强和卢兴为通讯作者。
调整碳材料的几何与电子结构对提升碳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至关重要。杂原子(如B、N、S、Co等)因原子半径与电负性不同,掺杂至碳晶格可诱导晶格扭曲和电荷重排,从而增强催化活性。目前,非贵金属掺杂碳催化剂在4e⁻ ORR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性能甚至超越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在2e⁻ ORR过程中,其活性与选择性仍受限。一方面,该反应动力学较4e⁻ ORR更缓慢;另一方面,传统热解法易引入金属纳米颗粒,而其存在可能抑制2e⁻ ORR反应。近期研究表明,热解掺杂的杂原子与金属纳米颗粒可形成协同催化效应,优于单一金属原子或纳米颗粒。因此,将金属单原子与纳米颗粒协同负载于缺陷丰富的纳米碳基体,有望提升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实现更高效的H₂O₂合成。
富勒烯因其天然富含五元拓扑缺陷、高电子亲和力及优异电子传输性能,可通过调控碳笼结构以促进掺杂与活性位点构筑,使基于C₆₀的电催化剂在耐久性和抗腐蚀性上表现突出,尤其适用于酸性环境。本研究首次以富含固有五边形缺陷的C₆₀为碳基底,合成掺杂NSCo单原子及Co纳米颗粒的富缺陷纳米碳催化剂(CoSA/CoNP-NSDNC)。电化学实验表明,NSCo单原子与钴纳米颗粒簇协同构筑活性位点,使催化剂在0.72V(vs.RHE)展现高活性,且在500mV宽电位窗口内H₂O₂选择性达90%。作为酸性自组装流动池阴极,其H₂O₂生成速率达4206.96mmol·g₍cat₎⁻¹·h⁻¹,法拉第效率约95%,并可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本研究聚焦于非贵金属纳米颗粒、金属单原子位点及拓扑缺陷的协同作用,为高效H₂O₂电合成的碳基催化剂设计提供新思路。
图1 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测试
在0.1MHClO₄溶液中,采用旋转环盘电极(RRDE)和三电极系统对催化剂的ORR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Co-NSC相比,CoSA/CoNP-NSDNC展现出更高的盘电流密度、环电流及H₂O₂产率,其H₂O₂选择性在0.1V至0.6V电位范围内最高达90%。此外,催化剂的起始电位为0.72V(vs.RHE),显著高于Co-NSC的0.64V,表明五边形拓扑缺陷的引入可有效提升ORR活性和H₂O₂选择性。SCN⁻中毒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果显示SCN⁻能与Co单原子位点结合,导致起始电位降低及盘电流 衰减。此外,与不含Co纳米颗粒簇的NSC60相比,Co单原子与稳定的Co纳米颗粒均对2e⁻ ORR过程起关键作用,证实了二者间的协同效应对催化活性的提升至关重要。
图2 气体扩散电极中电合成过氧化氢产量及稳定性和电芬顿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
CoSA/CoNP-NSDNC在酸性环境下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5000次循环伏安扫描后,其LSV曲线无明显衰退。相较于Co-NSC,该催化剂具备更高的比表面积与拓扑缺陷密度,表现出更优异的二电子氧还原反应性能。在流动电池测试中,催化剂在O₂饱和酸性条件下,0.056V电位时的H₂O₂产率高达4206.96mmol·g₍cat₎⁻¹·h⁻¹,法拉第效率接近95%。在自然环境条件下,150分钟内H₂O₂累积浓度达2086.72mg·L⁻¹,且产率稳定,经Ce(SO₄)₂溶液吸光度变化验证,其H₂O₂生产过程稳定可靠。循环稳定性测试进一步确认了催化剂的耐久性优异,适用于长期电化学应用。与近期报道的2e⁻ ORR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在H₂O₂合成方面表现突出,并兼具优异的稳定性和应用潜力。此外,在电Fenton催化降解实验中,50mg·L⁻¹甲基蓝和孔雀石绿分别在3分钟和25分钟内被快速降解,表明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同样具备卓越的催化能力。
综上,本研究基于富勒烯的独特拓扑结构,构筑了同时负载NSCo单原子和钴纳米颗粒的富缺陷纳米碳催化剂,并证实了其在2e⁻ ORR中的高效催化性能。研究表明,Co单原子与钴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提升催化活性和H₂O₂选择性,同时保持优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本研究全面依托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安徽省先进纳米能源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支持。
高性能核心射频基础元件研制
微电子学院黄文教授团队在高性能核心射频基础元件研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Wafer-scale platform for on-chip 3D radio frequency lumped passive components using metal self-rolled-up membrane technique”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合肥工业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和通信作者单位,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其深圳分院、深圳大学、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为论文合作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微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志坤,通信作者为黄文教授。
作为片上3D射频自卷曲电子元器件研究领域的引领团队,该团队在《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已发表一作论文3篇,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式成果。此次研究成果在该领域第一次实现了3D射频自卷曲电子元件在商用4英寸产线上的批量制造,解决了3D元件难以从晶圆上无损剥离的瓶颈问题。与当前主流商用元件相比,3D射频自卷曲电感的品质因数远超过了同类产品,电感密度提升了3个数量级以上。该技术不但让当前常规核心射频基础元件体积或占用芯片面积缩小了10—100倍,还使得片上制造和集成高感值和高容值元件成为可能。这些突破性成果对研制高集成度、小型化射频芯片和模块具有重要意义,特别适合应用于对体积和重量有严苛要求的应用场景。
图:基于金属驱动自卷曲技术工艺平台及在4英寸商用线批量制造的样品照片
该项研究得到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基础三维无源元件的单片高集成度自卷曲技术”(2021YFA0715300)的资助。
论文链接:
封图 | 吕昊波
来源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编辑 | 钱雪
责编 | 卫婷婷 舒兆钰
投稿邮箱 | hfutxcb404@163.com
陈安熠,即将登上国际赛场!
以“满格状态”奔赴壮阔征程!2025,合肥工大这么干!
校党委书记于祥成就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新型工业化》刊发署名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