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合肥以“量子计算九章三号”“新能源汽车产销破百万”等硬核成果刷屏全球。这座曾被称为“最牛风投城市”的安徽省会,如今已不再满足于单个产业的突围,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目标——构建“一城两廊”科创走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
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合肥用20年完成城市空间重构;如今,依托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江淮运河生态创新走廊的“一城两廊”布局,合肥正以“科创+智造”双轮驱动,向世界宣告:这里不仅要诞生技术,更要定义规则。
NO.1|壹
空间重构:“一城两廊”如何织就全球科创网络?
1.1 滨湖科学城:国家实验室“顶配”+产业转化“高速路”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滨湖科学城规划面积达491平方公里,涵盖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三大省级开发区,形成“两核两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核”:综合服务核(政务、金融、会展)与创新引领核(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高校集群);
“两带”:科创产业带串联空港、高新、滨湖等关键节点;江淮运河-巢湖生态带强化蓝绿空间保护;
“多组团”:空港国际合作、西南高端智造、半岛生态科技等五大组团,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这里已集聚13个大科学装置,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国之重器”频出,成为全球科研“超级工厂”。
1.2 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关键拼图
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上海张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形成“黄金三角”:
产业协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分工明确,合肥主攻存储芯片、智能语音,上海聚焦高端芯片设计,杭州强化云计算应用;
交通联动: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实现2小时高铁覆盖沪宁杭,1小时直达省内城市;
资源共享:联合设立科创基金,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跨区域开放。
1.3 江淮运河生态创新走廊:绿色与科技的双向赋能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打造的江淮运河生态创新走廊,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是“生态+科创”的试验田:
生态修复:整治巢湖湿地、建设万亩生态林带,打造“千里江淮最美绿色发展廊道”;
产业升级:沿河布局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等绿色智造集群,长丰下塘新能源汽车城年产能突破95万辆;
文旅融合:开发“庐江大运河”风光游憩廊,推动农舍总部经济、温泉康养等新业态。
NO.2|贰
产业跃迁: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的智造密码
2.1 传统产业“腾笼换鸟”:高新区的“空间革命”
合肥高新区将传统制造业向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转移,腾出空间聚焦“硬科技”:
集成电路: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企业构建从设计到封测的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千亿;
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集聚企业超1500家,智能语音市场份额占全球20%;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三巨头”齐聚,2024年产量占全国15%。
2.2 科创载体“存量焕新”:老厂房的“二次创业”
合肥探索“科创+城市更新”模式,将旧工业区改造为创新高地:
科里科气1986产业园:原中国电科38所旧址变身“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地,吸引晶旺半导体等7家硬科技企业入驻;
弘毅智造产业园:合肥城建与智融资本联合投资1.4亿元,打造“研发-中试-量产”一体化空间。
2.3 创新生态“热带雨林”: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车道”
“两心一谷”战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研究)、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产业转化)、科大硅谷(生态培育)形成闭环;
资本助力:科大硅谷集聚基金超200支,总规模2500亿元,2024年孵化企业2218家;
人才磁极:建设“15分钟科创生活圈”,配套人才公寓、共享实验室,2024年新增院士工作站12个。
NO.3|叁
总结
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共振:合肥的崛起得益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平台赋能,但更关键的是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沿途下蛋”的产业生态。
“硬科技+软生态”的双轮驱动:从大科学装置到科创生活圈,合肥证明: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构。
区域协同的“竞合逻辑”:长三角城市群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提供新模式。
2025年的合肥,正以“一城两廊”为笔,在长三角腹地书写一部“大国创新”的史诗。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