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今年将提交议案,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10万元/年(目前为6万元/年)。
按照余代表的估算,个税起征点提高,叠加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后,家庭年免税额度可达16万元,可以定向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释放消费潜力。他还建议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40%,以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
这个代表不错,对打工牛马充满温情。值得专门撰文表彰一下。
但这个议案的意义,不止在此。
1
我先上一下价值,减税不是“少收钱”,而是“会赚钱”。
经济学中有个“拉弗曲线”概念,它的核心逻辑是:税收不是越高越好!当税率超过某个临界点,人们宁愿不消费(不工作/避税),政府反而收不到钱。
如果政府收税像学校小卖部卖烤肠——定价5元时每天卖100根,总收入500元;降价到3元后卖300根,总收入900元——那为什么还要死守高价?
全国人大代表余淼杰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正是看透了这条铁律:真正聪明的管理者,从不盯着老百姓的钱包,而是琢磨怎么让钱包自己鼓起来。
政府要学会从“收租人”转型为“服务商”。
月薪1万的打工仔如果每年多留4800元,可能报技能培训班→找到更高薪工作→未来交更多税;或者敢分期买新能源汽车,一并带动电池厂招工。
如果企业主省下的税金投入研发,就能做出爆款产品→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区域经济
只要政府提供稳定的政策保障,人民自发连接创造价值。
2
翻开经济史,高税收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成功案例全是“减税派”。
1974年拉弗在餐巾纸上画下税率曲线,直接推动了美国史上最大减税——里根政府把最高税率从70%砍到28%,结果富豪们不再逃税,而是开公司招人,联邦收入反而大增。
2018年,中国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到5000元,约7000万人免交个税,但个税总收入次年增长6.4%。
这些案例都在呐喊同一个真理:高税猛于虎,活水才能养大鱼。
国家看似少收税,实则通过消费、就业、创新获得更多长期收益。所以说减税是“共同富裕加速器”。
余代表是“人间清醒”。
3
对比起来,很多“骚操作”提案叫人哭笑不得。
——某委员曾建议“对失业者征收再就业培训税”;
——某地方试探“呼吸税”概念;
总之,都是想办法捞钱。这不好。
余淼杰的减税方案堪称清流。 年收入10-30万群体是消费主力,给他们减税等于给商场、餐馆、教培机构发补贴。把最高税率从45%降到40%,国外金融精英可能回流,硅谷码农愿意回国创业。
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能破解“躺平诅咒”:当打工人发现月薪2万到手1万4,自然选择“摸鱼保平安”;若到手1万6,可能主动加班冲绩效。
而少收的税会变成新订单、新岗位、新发明,最终回馈给国库。政府与人民从来不是“抢蛋糕”的关系,而是“做蛋糕”的搭档。
余淼杰代表的可贵之处,在于看懂了《道德经》的古老智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毕竟,让14亿人自愿掏钱消费,可比逼着他们交税容易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