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好 的 挽 救 就 是 预 防
应急说
近日,7岁的男孩小宇(化名)半月前突发高热、咳嗽,家长带他到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焦急的家长带小宇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就诊,孩子立即被收住儿童呼吸内科病房,经过支气管镜治疗后,小宇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
感谢您对安全记的认可
连续静脉输注抗生素不见好
来青岛检查发现
右肺已进展为“坏死性肺炎”
据了解,家长小宇在当地医院完善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大面积炎症伴肺不张”,随即住院治疗,连续静脉输注“阿奇霉素+头孢类”抗生素7天,仍未见好转。
此时小宇已虚弱不堪,精神萎靡,眼看常规抗感染治疗没有效果,当地医院建议转院治疗,焦急的家长带小宇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就诊,孩子立即被收住儿童呼吸内科病房。
住院时孩子已经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咳血性黏痰,经进一步检查,右肺已进展为“坏死性肺炎”,增强CT影像显示右肺多发蜂窝状空洞,病情危殆。
据介绍,坏死性肺炎是肺炎一个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特征是肺组织因病原体感染和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缺血、坏死、液化,形成类似“蜂窝煤”或“空洞”样的病变。
每个年龄段均可患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渐升高。
坏死性肺炎病情严重,急性期可能会出现肺炎旁胸腔积液、气胸、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病程长,肺部病灶吸收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部分预后不良可存在肺不张或肺叶囊性变、闭塞性支气管炎等后遗症。
支气管镜精准“清创”
逆转病情
面对小宇右肺广泛坏死的危局,儿童呼吸内科团队立即申请医务科,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支气管镜紧急介入,清除坏死组织:镜下可见病灶内充满黄褐色脓栓和坏死物,部分支气管已经出现闭塞,通过钳夹坏死组织,灌洗、抽吸彻底疏通气道。
解除肺不张,吸出黏液栓后,塌陷的肺组织逐渐复张,小宇呼吸急促逐渐缓解。
局部药物灌注,镜下喷洒化痰药及促进肺组织修复药物,避免痰栓再次阻塞气管,促进肺组织修复。
专家后续调整全身治疗方案,根据病原学检测(病原靶向测序提示耐药支原体感染)调整药物,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过度炎症反应。
经过2次支气管镜治疗,小宇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未再出现胸痛、咳血性痰液,住院治疗10天好转出院。
近期复查CT显示,右肺坏死空洞基本吸收,肺不张完全解除,没有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等后遗症。
据介绍,儿童重症肺炎治疗“利器”——支气管镜技术已从传统的诊断工具发展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重症肺炎伴黏液栓或坏死物阻塞;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腺病毒肺炎;先天性气道畸形、支气管异物等。
近一段时间,儿童呼吸内科团队通过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成功救治数名因支原体感染导致坏死性肺炎的重症患儿。
支气管镜技术在小儿危重呼吸道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为儿童呼吸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儿童呼吸内科医生提醒:
早期识别是关键
坏死性肺炎早期症状可能与普通肺炎相似,但病情进展更快,且伴随以下“危险信号”:持续高热,体温≥39℃,经过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发热超过5天未缓解;
咳嗽持续加重,干咳转为黄脓痰,甚至出现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
全身衰竭,精神萎靡、拒食、四肢冰凉,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或休克;感染加重,以大叶实变为表现的肺炎出现感染指标异常升高,复查CT提示出现单发或多发薄壁空洞或低密度区。
家长如何守护孩子肺部健康,接种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肺炎风险。
识别早期症状,发热超3天、呼吸频率加快、精神萎靡需立即就诊。规范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足量足疗程,勿随意停药。增强免疫力,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科普时间
儿童坏死性肺炎(NP)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虽症状较重,但预后较好。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SP)、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肺炎支原体(MP)。今天与大家分享N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内容并给出临床一例儿童NP病例。
1.NP特点及病因
NP除炎症浸润外伴结构改变、坏死空洞和坏疽的形成,以为多发性小空洞为主。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盛行,NP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女性患者为主。
感染病因中,NP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病毒与真菌。细菌为感染的主要原因,常见病原体为MP,其次为SP及SA;革兰氏阴性杆菌与结核及结核分枝杆菌好发于自身免疫功能缺陷儿童患者。病毒通常为NP诱因而非主要因素,其他病原体也可引起NP表现。非感染中吸入因素最常见,其他还包括免疫缺陷,血管炎性改变等。
2.NP主要病原体与发病机制
SP病理多表现为肺泡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毛细血管炎症及血栓形成,其致病机制可能是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所致。
SA为NP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杀白细胞素(PVL)发挥作用。PVL对肺组织的作用主要通过破坏中性粒细胞,使其内部酶大量释放,导致组织溶解和破坏。引起NP的SA大多为CA-MRSA,而CA-MRSA主要来源于社区、既往身体健康的患者,缺乏院内感染的依据。美国分离率为9%~20%,国内分离率约为40%~50%。
MP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引起血管炎改变,导致血栓形成,是MP引起肺外并发症的主要机制,也是目前认为引起NP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近几年MP致肺炎的报道逐渐增多,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需借助影像学确诊。
3.NP并发症
包括胸腔积液、肺大泡、支气管胸膜瘘、气胸。
4.NP影像学
肺实变发展为坏死在影像学中分肺实变期、空洞形成期及空洞融合期三个阶段。影像学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CT检查有助于区别NP与肺脓肿;B超为新的检查方式;胸片可发现大空洞,但空洞小且位置遮挡则不易看清。
5.NP诊断
主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暂无统一标准。
主要与大叶性肺炎、先天性肺囊性病、肺脓肿、干酪性肺炎及韦格纳肉芽肿进行区分。NP早期通常表现为单纯的大叶性肺炎,但临床表现与预后远差于大叶性肺炎。先天性肺囊性病患者病情通常较轻,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不一致,疾病恢复后囊腔不能得到好转。肺脓肿主要为影像学鉴别。结核引起干酪性肺炎主要为病原学检查。韦格纳肉芽肿需借助血清检查。
6.治疗
内科治疗中抗生素应用如病例介绍,患者为CA-MRSA感染,选用稳可信进行全程治疗,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NP发病机制中可能与机体过度免疫反应有关,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纤支镜灌洗临床疗效较好。内科介入治疗中包括胸腔穿刺与引流。
外科治疗主要为胸腔镜检查。胸腔镜介入主要在两个时期。疾病早期患者有严重气胸及病情进展,内科治疗无法恢复,需胸腔镜;恢复期患者明显有胸膜增厚,引起肺萎陷等改变,需胸腔镜清除。
7.NP预后
成人NP预后相对较差,儿童一般预后较好,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但恢复时间较长,特别是影像学的改变会更长。若合并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感染则预后较差。并发气胸患者较危险,需进行强烈的干预。影像学恢复较临床慢。
小结
儿童NP与成人NP相比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虽然临床较重,但预后较好;常见病原体为SP、SA和MP;治疗中采用敏感抗生素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尤其患者为MRSA感染时,稳可信的应用尤为重要。
来 源:半岛都市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CCMTV(王颖硕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文字的魅力在于深度,而视频的魅力在于直观。想要两者兼得吗?那就请关注我们的视频号,让精彩内容随时伴随你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