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村不仅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更是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数十位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对无锡地区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和“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目前,天上村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从无锡运河畔出发,沿着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我们一起走进“书香故里”天上村前。
对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胡氏兄弟姐妹影响最大的人,除了他们的父亲胡壹修,就是他们的仲叔——胡雨人了。胡雨人一生孜孜追求教育进步,甘为教育事业人梯,并专注治理水利,造福一方。历史课本上的“戊戌变法”“中国同盟会”的背后,都有胡雨人的名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雨人先生的故事。
胡雨人
“始自家庭,达于州里”的教育实践
1867年,胡雨人降生于堰桥村前胡氏老宅中,受家族影响,他很早就萌发了培育“读书种子”的志向。1888年,21岁的胡雨人考中秀才,但随后不久,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让他“既愤科举制度之锢塞灵智”,又“深感我国科学幼稚,实为致弱之由。”1908年,胡雨人以平民的身份上书学部,针对废除科举后的城乡教育状况提出对教育的思考。他认为公立学堂多在城镇,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潜在的祸害难以计量。
为此,胡雨人十分重视对家中子女的教育。早在1896年,家中就成立了私塾,由他的夫人周辉以及岳母王运新负责教学。胡氏家塾的教育方法采用讲授法。周辉在对胡家子弟上课的时候,并不固守课本。另外,考虑到子女的身心健康,胡氏家塾禁用传统私塾常用的戒尺,采用积分制,“以分数作为奖罚”。胡敦复兄妹在家塾中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据胡敦复回忆说“敦复幼时,受业于先叔雨人先生。先叔为吾国首倡变法之一人,国学而外,兼授新学。......女子教育,吾家尤开风气之先。彬夏读书亦早,吾母督责甚严。”
190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胡雨人,在父亲胡和梅和哥哥胡壹修的支持下,经过不到半年的筹划,创办了胡氏公立蒙学堂。胡氏公学的创办,正是胡雨人“始自家庭,达于州里”的教育实践。
在科举制度尚未废除的1902年,兴办新学,“在朝被视为谋逆,在野被疑为病狂。”但胡氏兄弟不以为意。胡氏公学创办后,胡壹修、胡雨人兄弟俩“无日不以兴学为职志”。为了培养师资,他们设立了师范传习所,由胡雨人主讲,被称为“无锡地区师范教育之始”。胡氏公学还率先设立女子部,开“无锡女学之先河”。在胡氏公学的带动下,天上市新学蓬勃兴起,学校遍布乡间。1916年,天上市国民小学扩充至30所,1919年增加到40所。弦歌之声村村相闻,堰桥一带成为当时北乡的“文化之区”。
甘为教育事业人梯,一生培育“读书种子”
胡雨人的一生,一直辗转各地任教。1912年开始,雨人先生共建立了64所新教育模式的学校,分科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其他教育家不同的是,胡雨人的教育贡献还在他更多担当了某种“开路人”的角色。他出任各校校长等职,一般都是在学校开办之初,而一旦两三年后学校走向了正轨,正值蓬勃发展之际,他就会辞任,寻求新的机遇。
1902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与父、兄一同创办胡氏公学
1906年起,主持上海中等商业学堂校务
1909年—1911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
1912年,与侯鸿鉴、裘廷梁等发起创办无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2年—1913年,任江阴南菁中学校长
1913年—191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14年—1916年,复任江阴南菁中学校长
1919年—1920年,任无锡公益工商中学校长
1921年—1922年,任上海中法工学院中文教授
1924年—1926年,任宜兴中学校长
1928年深冬,辞任宜兴中学校长仅两年左右,胡雨人先生因长期劳累致肺病,于61岁逝世。在给胡雨人先生送行的队伍里,会集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声名显赫的企业家荣宗敬,民国高等教育处处长张奚若等各界名流。七年后,村前公园的广场上树立了当时中国唯二的铜像——胡雨人像,而另外一尊,是南京孙中山铜像。
现天上村前胡雨人像
1888年考中秀才,后毕业于南洋大学,是村前胡氏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人,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的校长,他也是“无锡第一所乡村公学堂”胡氏公学的建造者,还和兄长胡壹修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天上市村前公园”和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从1901年开始,村前胡氏这个人口不过800人的乡村,仅胡氏一家就有21位子弟留学海外,并先后出现了9位博士,1位院士,15位教授。
胡雨人先生在封建科举教育到近代科学教育这个门槛上,探索了一条富有近代意义的教育之路。1928年,胡雨人先生在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要继续坚持办学。受其影响,胡氏族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翻译和编纂的一些科教书,沿用至今。刻在村前胡氏基因里的“读书种子”和甘为教育“开路”的精神,在一代一代村前胡氏的接续努力下,把“教育救国”这个中国梦发挥到了极致。
而胡雨人先生常年在外办学,无论是家族私塾还是新式教育探索,都离不开他的夫人周辉以及岳母王运新的支持。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村前故事。
内容参考《天上村前——中国近代科教之乡》(陆阳著)《村前故事》(符志刚主编)等书籍。
天上村前|书香故里
“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所在的村前村坐落于无锡运河畔,被称为“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历史溯源可至北宋大儒一代宗师胡瑗,胡氏一族至今已孕育出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天上村前”又被称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保存有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建有无锡最早的乡村公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中国第一个晴雨操场、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等等。目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在网络的“天上”,做世界的“村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旗下阿基米德传媒携手打造运营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以积淀深厚、文脉传承的“书香”与“科教”作为街区品牌核心抓手,引入图书及相关文化生态作为载体打造天上村前“长三角书房”,以胡氏公立蒙学堂、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旧居、与胡氏积谷仓四馆为主体,辅以线上线下沉浸式科教体验交互,增强品牌认知与客流粘性,将“天上村前”打造成书香场景的线下体验矩阵、科教文化的数字产业前沿、文旅融合的长三角嘉年华、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空间融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创意文化内容产业节点。
— 无锡·惠山·堰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