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这三个字曾经代表着“精英”“全球视野”“人生赢家”。如今,它却成了许多家庭破产的“捷径”。
1. 从学费开始烧钱,直到生活方式全面改造
“国际学校学费真不贵,一年才30万。”这是一个家长在学校群里的“凡尔赛”发言。是啊,30万“真不贵”,但这只是学费,还不算校服费、课外活动费、游学费。国际学校的家长们都知道,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往往比学费还高。
我朋友多多妈感叹:“别说买包了,我现在连买衣服都捡折扣,想省一点是一点。”她儿子上国际学校后,不仅要参加各种昂贵的课外活动,连日常开销都在“被迫升级”。班里孩子讨论的是限量版球鞋、一整面墙的乐高收藏,还有一年三四次的出国游学。多多妈说:“孩子不跟,怕他自卑;跟了,我就只能吃土。”
2. 教育内卷,家长的社交也在“内卷”
国际学校的教育是精英化的,家长的社交圈子也不例外。我的下午茶搭子小A,85后全职妈妈,以前聊的是Hermes、Chanel,现在话题转向孩子的教育投资。她感叹:“班里孩子家长开会,穿戴从上到下,都是一场无声的奢侈品大秀。”
不仅如此,家长还得跟着孩子的活动一起“内卷”。“别人孩子学马术、学击剑,我儿子不能学么?”于是,小A的每个周末变成了“高端活动巡演”,每一项的学费都让人胆寒,但不学怕被其他家长看不起。
3. 国际学校的“精英观”,正在悄悄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更让家长无奈的,是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小A的儿子回家说:“我们班同学家有游泳池、零花钱随便花,还说将来爸爸让他接班当董事长。”孩子年纪小,不懂背后的真相,却很容易因此感到自卑。
而这种攀比文化从小就埋下种子。那些动辄几万的限量球鞋、几百万装修的豪宅,成为了孩子们的“社交货币”。家长无力阻止,只能一边心疼钱,一边劝自己:“这是一种见世面的投资。”
4. 穷养自己,富养孩子:这是中产家庭的自我“掏空”
有多少中产家庭,咬紧牙关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表面风光,背地里债台高筑?小A无奈地说:“以前我觉得自己还算小康,现在觉得自己太穷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模式,正在让中产家庭走向“自我消耗”的深渊。为了撑起孩子的精英教育梦,父母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结语:教育的意义,不是让家长破产
送孩子上国际学校,初衷是希望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生机会,但如果这个过程让家庭经济崩溃,孩子的价值观扭曲,值得吗?
国际学校家长圈有句话:“一旦进了这条路,就别回头了。”但我想说的是,不要让教育成为你的枷锁。精英教育从来不等于烧钱教育。与其攀比和盲目跟风,不如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场中产到破产的游戏,或许我们可以选择不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