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026年校本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所附的学费标准中,非全日制会计博士以每期78万元的“天价”学费,引发网友热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回应,学费标准中的一期时长一般为4到6年,具体时长由学院与导师确定,“学费明细需要咨询相关学院,78万元大多是学费。非全日制博士招生简章要等明年才发,可以先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
对于网友关注的学费是否能由企业报销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是联培项目,则相关费用可以报销。”这一回应非但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将高层次教育收费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博士培养与“天价学费”划上等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笔投入究竟是一场值得的教育投资,还是精英教育门槛的又一次抬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答案远比表面数字复杂得多。
从投资回报角度看,78万元对非全日制博士而言未必是“天价”。这类项目主要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他们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博士阶段的系统训练,不仅能获得前沿专业知识,更能构建高阶思维框架和精英人脉网络。会计博士项目尤其如此,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精通会计准则、具备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在企业中堪称“稀缺资源”,从终身职业发展视角计算,这笔投入很可能物超所值。
然而,若将目光投向教育公平领域,这笔学费确实令人忧心,当博士培养成本高达数十万元,寒门学子将何去何从?虽然校方提及“联培项目可报销”,但这本质上将教育机会与企业资源捆绑,无形中构建起新的门槛。长此以往,博士教育恐将从“才智的竞技场”蜕变为“资源的比拼台”,这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这类高价非全日制博士项目的真正价值究竟何在?与传统博士培养学术人才不同,它们更侧重“产教融合”,致力于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以上海交通大学会计博士为例,其培养模式很可能融合了前沿理论与企业实践,学员带来的可能是某个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这种“问题导向”的培养模式,若设计得当,确实能实现校企双赢。
但关键在于,高校必须明确回答,高昂学费最终流向何处?是用于提升培养质量、聘请顶尖师资、优化教学设施,还是沦为学校的“创收工具”?公众有权要求学费构成更加透明,培养方案更加清晰,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而非简单的商业交易。
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这种现象映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需求分层,博士教育也需从单一的学术型向学术、专业并重转型。非全日制博士项目的出现,本质上是对多元教育需求的回应,然而,多元化不应等同于“高价化”,如何在不同项目间保持质量均衡与机会公平,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于考虑报考的个体而言,判断“值不值得”需要综合考量三大要素:首先是职业规划,这笔投资能否带来预期的职业突破;其次是项目质量,学校的培养体系是否足够支撑这样的收费;最后是个人经济状况,是否需要为此背负过重负担。如果选择联培路径,还需审慎评估与企业约定的服务期限等附加条件。
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止于价格标签,在热议“天价学费”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如何确保高层次教育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不丧失其公益属性;如何在推进产教融合时,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如何在响应市场需求时,不背离立德树人的初心。
上海交通大学这78万元学费的博士项目,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复杂图景。其最终答案,既不在于一味地口诛笔伐,也不在于盲目地顶礼膜拜,而在于推动建立更加透明、公平、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让每一种求知渴望都能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让每一个求学梦想都不因门槛而搁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