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美团队
“如果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全拿走,中国文化还剩下什么?”
“如果把酒从中抹去,中国文化到底还能剩什么?”
中国作协《诗刊》副主编、《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王冰在以“杏花村里酒如泉”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诗词名家汾酒采风”座谈会上,接连发出“灵魂”两问。
▲王冰
“我在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各种书籍的时候感觉到,假如说在中国历史中,把酒和诗给抽走的话,好像就没剩多少东西了。”
《诗经》载“君子有酒,酌言酬之”;竹林七贤名士风流,酒是极重的构成部分;《长安三万里》的重头戏,是李白创作《将进酒》;苏东坡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国人都知道送别的时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贾雨村写道“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后期诗社也写“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其实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写诗饮酒赚几分文人雅士的乐趣。
《西游记》大闹天宫及其他场景,与酒密不可分;《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肯定喝酒;《水浒传》更是根本离不开酒……
处处都有酒,所以,王冰觉得“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送别是要喝酒的,不喝酒送老朋友是没有味道的,酒的味道醇甜、爽净、热烈,才是对待老朋友的情感,从古代到今天,都是这样。”
酒,是一种生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酒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喝了酒,包括名士、高人,所抒发的情绪,就是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态度。”
酒,还是理想的天地。
“当我们喝了酒以后,看到漫天的星光,就可以想象一种理想的天地,这是酒带来的。”
不管过去是什么,酒对于文化的塑造还在继续,这就是汾酒持续邀请诗词、文化名家采风的意义。
在王冰看来,从古至今,诗与酒本身就有必然紧密的联系,谈诗必须有酒,喝酒必须有诗,否则就很单薄。诗词、文化名家走进汾酒,品尝汾酒,体验汾酒,体验汾酒带来的人生之乐,与生活之甜,通过诗歌、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汾酒,知道汾酒人在做什么,知道汾酒不光是一种好喝的酒,还是带着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酒。
“这就是诗与酒的结合,就是中国文化传承创新往前推动的一种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