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项目管理”被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算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就将项目管理的核心方法称之为“统筹法”引入到了国内,并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试点应用。当时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但项目管理被大量应用在各行业领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后于2006年4月,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并发布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纲要》。正式全面推进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我国各类项目管理实施领域中的指导与实践。
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全面推行“项目管理”的体制改革应该是从1987年原国家计委组织总结推广“鲁布革”经验开始的。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历程到目前为止,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4年~1995年),可以称之为“布鲁革经验”形成与推广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布鲁革经验”,建筑施工行业推行项目法施工,工程建设实行管理层和操作层分离,改革建筑业管理体制。
1984年世行在我国第一贷款项目—云南“布鲁革”水电站引水隧道工程实行国际招标,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比标底低了43%。1984年4月日本大成公司中标后派了30多名管理人员,从中水电十四局雇了424名工人,工程进度相当于我们当时同类工程的2至2.5倍。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比合同工期提前了5个月。鲁布革经验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的高度关注,1987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施工工作会上提出全面推广布鲁革经验,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布鲁革管理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在建筑行业全面推广布鲁革经验,实行管理层、作业层“两层分离”,推广项目法施工。1987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布鲁革冲击》的专篇通讯,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布鲁革经验对我国传统的投资管理体制、项目管理模式、工程建设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模式乃至整个中国建筑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87年7月28日的国家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批准第一批推广布鲁革工程管理经验的试点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施(1987)2002号文件),从此,布鲁革项目管理经验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招投标制、总承包制、项目法施工制、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制以及项目经理责任制等项目管理的基本制度、运管机制、责任体系等方面得到了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期间,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也多次召开“项目法施工”研讨会,项目管理工作会,推动了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管理进程。
可以说,从1987年到1995年这十来年是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奠基建设的开创时期。这一时期以推广“布鲁革经验”为契机,国家有关部委强力系统推进建设项目管理的新体制、新模式和新方法,在工程管理、施工技术、劳务管理、资源组织配置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极大地创新并丰富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同时,还第一次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工程发包招标投标制度,提出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项目管理层与作业层两层分离,实行精兵强将上战场,解决“企业办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科学组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这期间,国家建设部先后在兰州、沈阳、西安组织召开试点工作会议。自1990年到1993年的几次会议,形成了业内广为熟悉的“6+7”项目法施工的13个理论观点,标志着项目法施工的新体系在中国初步形成。其中特别是1992年成立了“项目法施工研究会”,正式提出要在工程建设企业中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进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第二个阶段(1995年~2002年),可以称之为项目管理体系规范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推行项目管理进行大量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推行项目管理的方式,1995-96年先后两次颁布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四个一”的管理目标。199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建设部提出全面运用项目管理现代化管理方法创建优秀工程,2002年正式颁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建筑业协会受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委托,自1999年连续多次召开了项目管理专题研讨会,重点围绕当时推行项目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经理部的建立及其与企业、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项目经理地位及责权利的确立等问题形成了广泛的共识。2000年元月,由30多家相关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参与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作启动,并于2002年以(建标(2002)12号文)正式颁布实施。
第三个阶段(2002年——2014年),可以称之为“法人管项目”阶段。
2001年,时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的孙文杰首次提出“法人管项目”的理念,而后创新了“法人管项目”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三集中”,即“资金集中管理、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劳务集中招标”,通过“三集中”管理,实现企业体系管理的精细化和法人管理的集权化与集约化。中国建筑集团提出的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国际化协同的管理理念逐渐被行业内认可,成为许多优秀建筑企业运营管理基本做法。
2003年,我在中建五局工作期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的“三次经营”理念,而后又总结提炼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理论模型,丰富了“项目法施工”和“法人管项目”模式的科学内涵。
在这十多年里,中国国内建筑业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改进创新,国家行业主管理部门于2006年新版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中国建筑业协会还自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评选,大力推进了新形势下中国建筑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管理创新成果的普及应用。同时,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速前进,中国建筑企业大步迈上了国际建筑业舞台,而伴随着全球工程技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日新月益,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的突飞猛进,中国建筑企业正不断借助国内大量的“高、大、特、外”项目建设平台,努力深化和实践项目管理新理论、新工具与新方法,无论是在项目管理新机制、项目管理新制度层面,包括建筑工程企业的转型升级,即所谓的建筑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的“第二次变革”,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第四个阶段,自2014年至今,可以称之为“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创新阶段。
随着PPP模式的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建筑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大大促进了PPP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快速推进,PPP模式给建筑市场带来了深刻变化。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同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建设行业来讲,既是难得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近年来建筑业经历了从高速到缓慢再到平稳的发展过程,建筑业数量型、速度型发展态势有所弱化。建筑业在装配化、绿色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发展又前进了一步。建筑企业应当因势而变,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大批企业把投资商、建造商、运营商“三商合一”的商业模式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强自己,相信未来可期。
益企联科技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现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建筑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为施工企业排忧解难,欢迎您选择益企联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官网:https://www.17elian.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