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11月,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指出:“国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同时还明确了,“国家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等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
零碳园区作为双碳战略下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载体,正逐步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绿色认证机制也成为衡量园区降碳成效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大数据与统计分会、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分会联合举办“零碳园区与绿色认证交流会”,与会嘉宾共议绿色转型难题,就零碳园区的建设路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和绿色认证等议题进行交流,深入探讨零碳园区建设的未来趋势与广阔前景。
零碳绿色评价标准及认证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阶段,零碳园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仍面临诸多复杂挑战。从规划布局到技术选型,从运营管理到效益评估,各个环节都亟待形成一套成熟的建设运营模式。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零碳绿色评价标准和权威的认证体系,园区的绿色转型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建设运营体系,以及统一、权威、具有可操作性的零碳绿色评价标准和认证机制,以更好地指导零碳园区的健康发展,推动绿色转型的深入实施。
会上,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茁详细阐述了中电联在推动零碳园区及绿色电力证书标准化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已组建电力低碳标准化系统工作组,并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专项标准计划。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常青深入剖析了绿色电力认证与核查的核心技术,介绍了绿色电力消费的认可机制、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以及科学的核算方法,为绿色电力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国网电易数字科技(雄安)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慧明,围绕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成果进行了分享,详尽解读了雄安新区零碳园区的前瞻规划理念、科学建设方案、创新技术路径以及显著实施成效,展现了雄安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当前,零碳园区的探索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有效推动了“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更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实践经验。
推动绿色认证工作和零碳园区实践成果落地
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零碳园区的建设之路。从政策引导到技术创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链协同,数字化技术赋能园区实现绿色化转型与低碳化发展的创新模式成为了当前备受瞩目的焦点。各地政府与企业携手并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力求在园区内实现碳排放的全面削减。
管晓宏院士团队构建了国际领先的陕西省榆林零碳智慧能源站这一示范项目,已正式为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运动员村提供零碳排放的能源供应,覆盖面积广达12万平方米。据悉,项目不仅创新性地研发了氢赋能的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还应用了经济高效的储能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沿阵地,零碳园区集成应用最新的清洁能源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还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形成绿色发展的新生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专职副理事长王抒祥在会上强调,建设零碳园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其挑战与紧迫性显而易见。绿电与绿证在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中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我国在这条路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当前,中电联大数据与统计分会正积极推进绿电与绿证在国际舞台上的互认进程,为零碳园区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已拥有建设零碳园区所需基础条件的实力,并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制定,致力于构建具有权威性的零碳园区认证机制,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零碳园区发展模式与路径。
未来,中电联大数据与统计分会和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分会将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组织推动绿色认证工作和零碳园区实践成果的落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我国自主主导的国际绿色能源认证体系,共同探索绿色认证标准化下建设零碳园区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