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荣是湖北省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人。五年前,因为整饬老房子急需用钱,这位70多岁,没有太多经济来源的老农民不得不拿出已经尘封了85年的借据,找到当地政府,询问能不能将其兑现。
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这的确是一张在1930年时,由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特务营第一分队出具的借款证明。这在92版的《孝感县志》上有很清楚的时代背景的记录。
那是1930年的事情。当年的5月,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共800多人在当时的副军长兼师长徐向前(后来的开国元帅之一)指挥下,乘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这几天军阀间的混战正酣时,努力扩大大別山区的根据地。6月中旬,袭击并攻占了湖北应山县广水以南的杨家寨车站,歼灭了国民党第20军的两个连。
此战之后便转移到夏店休整,并将部队扩编到1200余人。
26日这天,第20军为了报复红军,同时也是为了拱卫平汉线(北平—汉口),调来其第二混成旅第4团由孝感花园镇急行军至小河溪,独立旅第1团则由广水进兵到阳平口南面的郑家店。
红军指挥部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于28日作出决定,会同孝感游击大队在阳平口东北傅家湾、新寨一线择地设伏,吃掉这个第1团。
到了29日,红1师特务大队和孝感县游击队的一部便在郑家店的东北方一处高地上与第1团接触。队伍当即便边打边撤,逐渐将第1团引诱进了设伏的地方。经过一场激战,被前后夹击的第一团被歼灭了大部分。剩下的还有其残部大概1个营的兵力固守在傅家湾东面的高地上负隅顽抗。
红1师采用军事压迫和政治诱降相结合的办法,加上第1团内部有共产党员的协助策反,终于逼其投降。
这就是阳平口战斗,歼灭敌军1千多人,连团长都活捉了,缴枪达800多支。
有了战斗的胜利和缴获的武器,扩红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但此时,粮食、被服等的缺之便成了特别突出的问题。
万般无奈下,红军并派出工作队进行宣传,希望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老百姓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被反动地主豪绅和兵匪们给欺负怕了,纷纷解囊相助。也其中不乏一些开明乡绅。红军本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承诺条件成熟后一定如数奉还。
当工作组之一的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在杨明荣的老家进行宣传的时候,他的祖父杨长银就是一个开明乡绅,他非常支持,不仅拿出了自家的300块银元,还向亲戚告借了100块大洋,交到了特务营第一分队长涂杏的手上。涂杏握住杨长银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但这在当时却并不是唯一的现象。涂杏按照红军政策出具了借条。杨长银老人却并未将这当成借款挂在心上,只是把这个相当于荣誉证明的借条被祖孙三代人保存到现在。
其实,当年未拿出来或已遗失的欠条何止千万,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宗旨,使很多百姓自愿放弃了债权。杨明荣老人拿出的这张之所以会起轰动效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相信,若不是被生活所迫,他也会再接着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远四百大洋按2015年的物价水平与借出时的1930年兑换,大概值四万元人民币。但其真实价值并非四万所能等价的。因为当年的粮食和被服是紧缺的民生资料,那时一斤粮食可供一个壮劳力至少两天的伙食,而在当下却一天都不够;那时不吃这粮食会送命,而今却只是可供选择的食物之一。更何况,那时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能穿数十年;而今可能是朝穿夕掷,无关于生存保命的必需。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民是多么慷慨热忱地去帮助红军了。那时的人们宁愿自家挨饿受冻,也要将仅有的衣食无偿奉献给自家的子弟兵。这在今天可能被当成神话,但在几十年前就是活生生的,随处可见的现象。在那时这种军民情义是常态,我们今天的人会作何感想?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