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古贯今,有很多革命英雄为了事业,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在革命时期,毛主席公务繁忙,要在全国各地组织革命工作,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子跟随杨开慧,后在杨开慧入狱牺牲之后,毛主席的三个儿子就被送到了大同幼稚园。这所幼稚园到底有什么来头呢?毛主席的三个儿子又是为何会来到这里读书呢?
母亲入狱后牺牲,三兄弟秘密来到上海
当年,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早早离开了家乡。在此后的岁月中,毛主席与杨开慧成为了一对情比金坚的革命伴侣。在毛主席求学的时候,无意中结识了杨开慧,那个时候杨开慧的父亲就是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因为当时毛主席和杨昌济关系十分密切,渐渐的便和他恩师的女儿杨开慧产生了爱意,最终在1920年的冬天喜结连理。
结婚后不久,杨开慧先后为毛主席生有三个孩子,分别是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龙。在毛岸龙出生的时候,大哥毛岸英已经四岁了,二哥毛岸青已经三岁,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正逢天真浪漫可爱之时。自从毛岸龙出生以后,他就很少见过自己的父亲,由于父子俩长期分别,即使是到了和平年代,长大成人的毛岸龙对父亲的回忆也是勉强停留在童年的那段短暂的朝夕相处稀少时光。
图为杨开慧和两个儿子
为了事业有些东西就需要被抛弃,比如亲人之间的陪伴等。不过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杨开慧和毛主席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国家一天不太平的话,自己的小家又何谈幸福呢?
伴随着紧张的局势,毛主席不得不再次离开自己的家庭,投身于工作事业当中。谁也不曾料想,这一别竟然是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以及与还在襁褓之中儿子毛岸龙的最后一次见面。尽管自己不能追随在丈夫的身边辅佐他的事业,但杨开慧也一直心系我党革命。随后没多久,为了安全起见,杨开慧则留在老家板仓照顾着三个孩子。
图为杨开慧故居
在故乡板仓,杨开慧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子一起过日子。而当时的她,年仅26岁。虽然生活很辛苦很拮据,但这在杨开慧的眼里一切都是值得的。白天她负责在家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夜幕降临后,当孩子们都休息了,她还要协助丈夫悄悄开展地下党工作。
这样艰苦的日子,让杨开慧一坚持就是三年。可随着国军限制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活动,尤其是当湖南主政军阀何健了解了毛主席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势头很猛,在无法有效阻止和破坏的情况下,为了打击毛主席,他便把斗争的矛头转移到了毛主席的家人身上。他们还特意到处张贴了悬赏一千元的告示,直接表明只要提供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线索,都会有重赏。
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之下,虽然在父老乡亲们帮助中杨开慧躲过了一劫,但最终还是不幸被敌人逮捕了。为了让杨开慧老实交代毛主席的动向,敌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对她是软硬并施。不管怎样,杨开慧都是不为所动,而且还坚定不移地表示:"想让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看到杨开慧如此坚定,敌人知道无论花费多少心思和精力也都无法从她的口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消息。无奈之下,敌人最终决定对杨开慧执行枪决。
1930年11月14日,天空不作美飘起了雪花,寒风冷冽让人感觉到痛彻心骨的冷,在敌人的押解之下。杨开慧被送到了长沙浏阳门外的十字岭刑场。敌人把枪口对准了杨开慧,倒在血泊之中的英雄母亲——杨开慧年仅29岁。母亲壮烈牺牲了,父亲又杳无音讯,一时间毛家三兄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庆幸的是,在母亲英勇就义之后, 毛家三兄弟的外婆向振熙和舅舅杨开智开始悉心照顾他们,让他们的处境暂且变得转危为安。此外,当叔叔毛泽民得知嫂子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便马不停蹄地和杨家人取得了联系。最终经过毛家和杨家两家人决定,悄悄将孩子们送到上海。
历尽千辛万苦后,毛家三兄弟于1930年被秘密安排到了上海大同幼儿园,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毛家三兄弟采取了隐姓埋名的方式在这里就读。因为临近法国公园,所以每次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保育员们都会带孩子们来这里玩耍。1931年,保育员像往常一样带着大同幼儿园的孩子们来到了法国公园,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保育员在这里拍下了一张合照。
红色革命摇篮——大同幼稚园
上海大同幼稚园园到底有什么来头呢?考虑到很多烈士的遗孤需要被抚养,在周总理提议下,1930年在上海创立了大同幼稚园。在当时它属于儿童福利机构,帮助照料四处奔波的革命干部子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同幼稚园是我国早期创建于上海的一所红色摇篮。它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48号,从建院到解散,它仅存在世上只有短短两年。而这所幼稚园的真正创办负责人是董健吾。那么,他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为了需要,我们对外公开董健吾的真正身份是在上海圣彼得教堂主持牧师,因为董健吾精通教义,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拉丁语,在教堂中,很受教友们的敬爱。另外,他还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到的那位送斯诺去延安、令其十分钦佩的“王牧师”。
图为董健吾
1930年2月,陈赓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董健吾利用自己的牧师身份,办一个幼稚园,专门收养革命烈士和领导人在上海的子女。由于当时党的经费拮据,董健吾一面在教友中募捐,一面回青浦老家把祖母分给他的几十亩田产全部卖掉,就这样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在上海戈登路武定路口一幢石库门房子中开设大同幼稚园。取名大同,寓世界大同之意。就这样,上海大同幼稚园最终创立起来。
对于那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来说,大同幼稚园就是他们温暖的家,保育员们兢兢业业照顾幼稚园内20多个孩子们的日常起居生活,对孩子们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爱心。每天的起居饮食、游戏活动都安排得比较合理,革命志士李立三的女儿李力,以及杨殷的儿子、王弼的女儿也都在这里学习生活过。
因保育员外出暴露大同幼稚园被解散
不久之后,大同幼稚园由戈登路迁至陶尔斐斯路341号(今南昌路48号),很多子女都在大同幼稚园有了安全保障的生活,而在法国公园拍的那张合照,也是毛岸龙留下的唯一一张生前照片。时隔两年之久,1932年3月,一位保育员外出办事突然失踪,之后幼稚园又被租界当局盯上,经常屡遭盘问,幼稚园是谁创立的,资金来源何处,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等等,不久之后敌人发现了这所幼稚园不是普通的幼稚园。
为了安全起见,上级决定解散这所幼稚园,而在这其中的20多位领导子女全部都被安全转移,一些没有亲属投靠的另做安排。不幸的是毛岸龙在转移过程中因病夭折,而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则由董健吾带回家中抚养。直到1936年在经过党组织同意后,秘密将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往苏联留学联。
虽然大同幼稚园存在时间很短,但它却是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学校,它对于革命志士的子女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红色摇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解散的大同幼稚园后来被改名为雁荡路幼儿园,继续履行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而且原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亲自题写园名。
2014年,幼儿园停办,此处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很多游人来到上海后,都会到这里了解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相信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会越来好、越来越强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