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民党高官写文嘲讽毛主席,主席却十分赞赏:全军转载,奇文共赏

0
分享至

1946年秋,傅作义部办的《奋斗日报》突然登出一封给毛主席的“公开电”。

文章口气不小,公开嘲讽,说是劝毛主席“吸取教训”,放下武装,甚至还大言不惭的说:

“只要毛先生参加政府,你如果不嫌的话,我自己愿在毛先生部下,当一个最低级的职员,而绝对忠实地服从你”。

第二天,《中央日报》全文转载。这通文火,直接烧到了延安。

朱老总看后脸都黑了,把报纸摔地上,怒吼:“请将不如激将,人家骂我们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也不过如此。”

但毛主席却笑了,笑得轻松:“写得挺好嘛。转给《解放日报》,让全军读一读,奇文共赏!”



主席为何要这样做?写这篇电文的人又是什么人呢?

“有事找组织”

了解北平和平解放的人,多半听过傅作义的大名。

但若说起他身边那两个核心人物——阎又文与王克俊,知道得细致的就不多了。

这两人是傅作义一手提拔、始终倚重的心腹,也是最终随他一道起义的关键人物。



阎又文

其中,阎又文是傅作义的政治秘书,也是新闻发言人,简直是傅的“嘴”和“笔”。

傅作义主持的每一场高层会议,他几乎都在身边。谁要摸清傅作义的决策思路,绕不开阎又文。

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曾险些命丧特务之手。抗战胜利后,戴笠奉蒋介石之命发电傅作义,提醒他身边疑有“共产党潜伏”,点名要阎又文去重庆“受训”。

熟悉国民党套路的人都明白,那是软禁甚至清除的前奏。一旦去了重庆,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傅作义拒绝了。他知道阎又文的来龙去脉,更信这不是“卧底”。他公开顶住压力,护下了这个左右手。

后来那篇在《奋斗日报》上公开讥讽毛主席、挖苦我党、措辞极其尖刻的“公开电”,就是阎又文起草的。

最终阎又文随傅作义投身和平起义,建国后出任国家干部,历任水利部、农业部要职,官至粮油生产局局长。



1962年,阎又文病逝,年仅48岁。

但他临终前留下一句话,让全家人陷入深深的疑惑。

他说:“有事找组织。”

这句遗言,若是出自我党老干部口中,自然稀松平常。

但他是国军旧将、当年又撰文骂过毛主席,许多人都对他有看法。

更奇怪的还在后头。他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的文字耐人寻味:中国共产党员,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没有写入党时间,也没提具体职务。解放前的经历,仅以“过去”带过。



为弄清真相,家属们翻遍他在水利部、农业部的档案,还跑到中组部找材料,却发现所有记录从1949年才开始。

直到1993年,罗青长——曾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终于揭开谜团。

他亲口告诉阎家子女:阎又文早在傅作义起义前,就已是我党安插在其身边的秘密党员,长期担任地下工作任务,是我党渗透傅作义集团最关键的一环。

那篇曾轰动全国、被毛主席亲口称为“奇文共赏”的“檄文”,正是阎又文利用身份、掩护身份的一次精心布局。

他的孩子们,这才终于明白父亲的那句遗言“有事找组织”,其实重若千钧。

主席说:“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

1914年,山西荣河县,阎又文生在兵荒马乱之际,长在苦水泥泞之中。

家里穷,地薄粮少,父母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但即便如此,父母仍咬牙送他读书,只求下一代别再重复他们的人生。

阎又文不负所托。白天读书,晚上打工,生活再紧也没放下课本。1933年,他靠着一纸优异的成绩单,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成为当地少有的“大学生”。



阎又文

1937年,日军大举进犯华北,民族危机愈演愈烈。年仅23岁的阎又文没有犹豫,毅然离校,从书桌前转身踏上革命之路。目的地,是延安。

在延安,他进入了第二期情报侦察干部训练班。这是我党为秘密战线选拔人才的熔炉。训练结束后,他被派往国民党马鸿逵部队,从事隐蔽工作。

不久后,组织给了他一个新任务:转入傅作义部,潜伏其间。

傅作义虽是国民党将军,但与我党关系颇深。他曾主动请求中共中央派员协助抗战,我党也乐意合作。

不过,这次合作吸取了教训:除了派明面上的联络员,还必须安排暗线,以备不时之需。

阎又文正适合这份工作。他是高材生,是山西老乡,又刚刚完成秘密训练,身份尚未暴露,具备天然掩护优势。



就这样,他被派往傅作义部队,从此隐名埋姓,开启潜伏生涯。

到部队后不久,经中共中央特派员潘纪文介绍,阎又文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从事的是地下工作,这次入党过程极为隐秘,党组织也未留下明确记录。

很快,国民党再度掀起反共高潮,蒋介石甚至发密电要求傅作义清除共产党人。

傅虽接电,却并未掀起腥风血雨,只是将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温和处理”,遣送出境。而阎又文,因身份隐蔽被保留下来。

问题随之而来。傅作义部内的中共地下组织因撤离匆忙,未能与阎又文完成交接,他因此失去与党的联系。

从此,他一人潜伏,孤身前行。这一等,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间,他在傅作义的队伍中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政策顾问、新闻发言人、文稿起草人。

他既协助抗战,又时刻为组织保留一条通道。



1945年,抗战胜利。但内战迹象渐显,中央决定重新打通与阎又文的联系。

组织派出的,是王玉,一名经验老道的地下工作者,也正是几十年后带着阎家子女走进罗青长家中揭开谜团的那位关键人物。

王玉此行极为敏感。为了保护阎又文,组织下达死命令:建立“单线联系”,不得与其他地下组织接触。

换言之,整个系统中,知道阎又文真实身份的,仅有三人:联络人王玉、上级罗青长、和当时代理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外加极少数高层领导。

这也是后来阎又文身份那么难以查证的原因。

重新与党组织接上联系之后,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依旧深埋在重重伪装之下。

他仍是傅作义的心腹文官,讲话稿由他执笔,政策文件他定稿,是公认的“笔杆子”。但暗地里,国民党高层的各种机密情报、傅作义的军事动态,全都通过他源源不断地送往延安。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中共中央洞察局势、部署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说,在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的节骨眼上,阎又文就是隐藏在傅部核心的“活地图”。

可就在这个风头紧要的时候,傅作义忽然亲自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

他要阎又文代笔,写一封“公开信”,替国民党“扬威风”,给我党“泼冷水”。

简单说,这封信要写得咄咄逼人,气焰高涨,把我党狠狠羞辱一番。

可对阎又文而言,这是一道“灵魂拷问”。他是共产党员,虽然身份隐藏多年,但对党始终忠诚不移。

现在要他亲手写一封攻击党的文章,这是一次信仰考验。

面对这道难题,他第一时间向组织汇报。但这事非同小可,一时半会也定不了。层层请示,逐级上报,最终,这封“棘手”的信件问题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案头。



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明确指示:这信,必须写!而且要写得凶、写得辣、写得让对方痛快,甚至要“骂狠一点”。

此信一出,要让傅作义身边的将领士兵看了“扬眉吐气”,从而放松警惕、沉醉于自以为是的“胜利预期”;同时,也要让我军官兵愤怒、激昂,激发更强烈的战斗欲望。

有了二位领导的亲自拍板,阎又文终于放下心理包袱,动笔泼墨,写下了那篇语气嚣张、词锋犀利的“致毛泽东公开电”。

文中对我党措辞刻薄、贬斥不断,看上去咄咄逼人、毫无情面,傅作义看后非常满意,还夸他“写得痛快”。全军传阅,更令傅部上下士气大振。

而在延安,毛主席看到这封信也笑了。



他不仅没有不悦,反而主动指示《解放日报》全文转载,让解放军战士“共赏奇文”。

时间来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率部归顺,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那次接见,毛主席专门提起了那封信。当着众人面,他看着阎又文,意味深长地说:“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

在场许多人都愣住了。他们或许以为这话是讽刺,以为毛主席是在挖苦当年那篇辱骂自己的“檄文”,殊不知,这是毛主席亲自拍板的安排,是对一次成功策反的肯定,也是对阎又文多年隐忍坚守的褒奖。

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

在整个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中,阎又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底,解放军三面合围北平,胜局已定。但我党并未一味追求“武力解决”,反而希望能“不战而胜”。



因为北平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这里是六朝古都,千年文脉汇聚之地,城内不仅有百姓百万人家,更有数不清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一旦开战,代价难以估量。和平解放,是最理想的结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党反复与傅作义方面谈判,做通思想工作。但彼时的傅作义处境极为微妙。

他上有南京命令,心中也有对“走、打、和”三种选择的反复权衡。一旦决策失误,不仅可能葬送部队,连个人的政治前途也岌岌可危。

就在这徘徊不定的关键时刻,他想到了一个人——阎又文。

阎又文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是他常年并肩作战的顾问型人物。每逢大事,他必先问阎又文的看法。

这次也不例外。傅作义将自己心中的忧虑和困惑娓娓道来,期望阎又文给出一个清晰判断。

阎又文明知此事凶险,却毫不迟疑地给出建议:只有起义,才能保全百姓,也才能保全自身。

他从傅作义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分析利弊,坦陈局势,最终促使傅作义坚定了立场。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正式代表国民党方面,与我军签署《北平和平协议》。而代表傅作义在北平前线对外宣读这一协议的,不是别人,正是阎又文。



他以“华北剿总发言人”的身份出席,全程稳重冷静,表达精准得体,为协议的正式落地画上一个沉稳的句号。

起义成功后,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本可水落石出。许多地下党员在这时已经公开了自己的革命历史,接受组织表彰与任命。

但阎又文没有。因为组织上另有安排。

在新的政权建设中,很多起义将领仍存思想包袱。他们不信任外来干部,戒备森严,不愿表露真情。

而这些人的思想工作,若由地下出身、同样“起义”的“自家人”去做,效果就完全不同。于是,阎又文的“起义将领”身份继续保留。

他被组织安排去做思想统战工作,一边任职,一边劝导昔日的“老部下”“老朋友”,帮助他们卸下戒备、融入新中国。



1958年,他在水利部任职时,党组织终于再次为他“公开”了党员身份,在一次会议上宣布其为党员。

但即便如此,入党时间并未公开。当时的傅作义仍在世,为避免刺激傅本人,组织选择继续隐去过往。

甚至多年后阎又文去世,安葬八宝山,墓碑上仍然没有写明入党时间,仅以“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一笔带过。

这不是遗忘,而是继续保护。而这一“保护”,一直持续到1993年。

那一年,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亲自接待了阎家子女。



罗青长

在他们多年的困惑与追问面前,罗老终于讲出真相——你们的父亲,早在1938年便已是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长期在傅作义部队从事情报工作,多次为党提供核心情报,是我党安插在国民党高层的一条重要线索。他为北平和平解放的贡献,至今仍被高度评价。

随后,罗青长还专门给阎家子女所在单位发出公函:

“阎又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队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情报……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一年,距离阎又文去世,已过去整整31年。

阎又文,是隐没在尘封档案中的关键人物,是隐蔽战线的典范,是撑起北平和平解放的幕后功臣,他从不曾辜负党和国家,党和国家也不曾忘记他......

历史在静水深流中前行,而他则用一生,将忠诚藏进沉默。

参考资料:

有一种忠诚叫隐忍——我党隐蔽战线斗争侧记 王梦悦
红色特工传奇之:在傅作义身边深度潜伏的阎又文 于继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浩舞默画
浩舞默画
知道一点点历史,会讲几个故事
720文章数 3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时尚
艺术
房产
数码
手机

卡其裤+蓝衬衫,简单高级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房产要闻

全民撑广州,不止于赛场!与“有态度”者共筑城市骄傲

数码要闻

750万小米空调升级10年免费包修:为用户节省15亿元

手机要闻

iPhone17系列零售版验机防骗、防扯皮攻略| 验机细节拉满「科技美学开箱」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