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远不如蒋介石大方啊,他这么看不起我徐海东啊,也太小家子气了!难怪只能缩在山西当个土皇帝喽!”
这是1935年红军东征山西时,时任红15军团军团长的徐海东在拿着一份阎锡山签发的《通缉令》时连连摇头,说了上面这一番话。
这份《通缉令》上,阎锡山发出的赏格是“凡击毙或俘获匪首徐海东者,赏大洋五万元!”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在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之前,在蒋介石发的《通缉令》上,徐海东这个被他称之为“文明的一大害”的红军将领,其赏格与彭德怀并列,值大洋十万!
后因徐海东指挥红25军主动出击,破坏了敌人追剿主力红军的计划,对他的赏格也扶摇直上,一度飙升到二十五万大洋,和毛泽东、朱德并列。
▲徐海东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在10位大将中名列第二
出生于湖北黄陂的徐海东大将家中是六代窑工,在他9岁时,家中曾经咬着牙将他送进私塾读书,希望他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是没有活路的,他在12岁那年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和家里的成年人一样,当了一名窑工。
1925年,在接触到革命理论后,徐海东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一辈子当窑工,要为穷苦人打天下。
于是他辞别了家人,到武汉去找党组织,并且在当年入了党。
徐海东入党后,被党组织派去学习军事,他聪明好学,克服了自身文化底子薄弱的缺点,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科目。
1926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徐海东赴广东参加了北伐军,并在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与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展开血战,曾经以1个排的兵力击溃敌人的4个炮兵连,立下大功,受到了第4军军长张发奎的赏识。
▲北伐军在汀泗桥大败吴佩孚的主力,将大革命推向高潮
1927年6月,随着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叛变革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徐海东当机立断离开了部队返回家乡,在那里根据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农民自卫军,就地开展武装斗争。
1928年2月,他发动了“年关暴动”,但不幸失败。反动派对他的家人进行大肆屠杀进行报复,徐海东全家竟有66人被杀。
此后徐海东身负血海深仇,更加勇猛地投入到与反动派的战斗中去。
因为他打仗往往冲在最前面,而且悍不畏死,很快就赢得了“徐老虎”的称号。
但徐海东的本事并不仅限于打仗,在每次部队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他都能奇迹般地重建部队,甚至把整个局面扳回来。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中失利,主力不得不向川陕地区转移。
时任红9军27师师长的徐海东奉命率部阻击敌军,在部队大部伤亡的情况下,他率领剩下的1个团摆脱了10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掩护着党政军领导机关顺利转移,最终成功地和地方武装会合。
随后他在红27师的基础上建立了红27军。
在此期间,他率领红79师与优势敌人展开作战,曾经有过连续23天没有上床睡觉的记录,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多次吐血,也从此就落下了长期的病根。
1934年3月,国民党军54师161旅进剿根据地,徐海东率领刚刚重建的红25军在葛藤山迎击敌军。
他没有采用我军惯用的山地伏击战,而是先用2个营的兵力进行佯动,迷惑和调动敌人,当敌军主力展开攻击时,我军只留下1个排虚张声势,而其余部队则隐蔽下山,当敌军在大山中胡乱搜索前进时,徐海东指挥部队从敌人侧后发起攻击,一举将敌161旅的2个团全歼,并且俘虏了54师代师长刘树春。
▲国民党军队准备对苏区进行围剿
刘树春被俘后垂头丧气,但又很不服气,他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不可能被个泥腿子击败,因此他在见到徐海东后问:
“您是讲武堂、保定军校还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徐海东回答道:
“我既没有读过什么讲武堂、保定军校,也没有读过黄埔军校,我是毕业于青山军事大学!”
刘树春追问:
“什么是青山军事大学?”
徐海东指着大山说:
“这茫茫的大别山,就是青山军事大学,我就是在这里毕业的!”
1934年9月,中央派程子华同志由江西至大别山。
徐海东主动在党委会上建议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自己则改任副军长。
徐海东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念,曾经不止一次地体现出来。
尤其是在军阀作风较为浓厚的四方面军,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执行正确的路线,反围剿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在红25军的长征中,徐海东等人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他们不得不独立作战、与优势的敌人进行周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克服了艰难险阻,到达了陕北。
1935年7月,红25军通过在战斗中缴获了国民党方面的报纸,才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经会和,目前正在北上。
7月15日,红25军又收到由地下交通员历时数月才好不容易带来的中央文件,确认了中央红军北上陕甘的消息。
而徐海东则立即毫不犹豫地建议鄂豫陕省委出兵接应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他会议中,他力排众议,甚至说“只要能把中央接应到陕北,哪怕我们3000多人全部拼光了,也是光荣的!”。
在获得省委批准后,他率领红15军团主力出击,避开了南面敌人重兵设防的关中平原,而是向西出击甘肃的,成功地夜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主要后勤补给基地天水,随后进占秦安,攻取隆德,切断西兰公路,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迫使其不得不从川西调薛岳和胡宗南部中央军主力回援,打乱了敌统帅部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为此连发五道命令,其中最后一道命令恶狠狠地指示各部:查徐海东部西窜甘肃,是为策应朱毛北上,现制定内部作战要领,应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徐海东部,再南下回击朱毛。
同时蒋介石如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将徐海东人头的赏格翻倍,提高到25万大洋,与毛泽东和朱德并列。
▲中央红军穿越草地艰难北上
1935年冬,中央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到达了陕甘苏区,与红15军团会师。
但中央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首要严峻问题就是缺钱。
陕甘地区地瘠民贫,而且常年战乱,现在又处于敌我的反复拉锯之中,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当时的经费仅剩下1000多大洋,无法满足7000多人的吃穿住行等问题。
而且此时已经是隆冬时节,部队缺吃少穿,连温饱都成问题。
如何筹到粮饷,让部队顺利过冬便成为摆在中央面前的首要问题。
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林伯渠等人心急如焚,他们多次开会商讨解决部队的过冬被服、给养等问题。
在经过负责后勤的杨至诚同志的反复计算后,要想渡过眼前的难关,至少还需要两三千大洋。
周恩来对此非常着急:
“短时间内上哪儿去弄这么多的大洋啊?”
毛泽东也非常急,这时他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在会师时刚见过面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同志。
于是他对杨至诚说:
“我给徐海东同志写个借条,你拿去找他?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东是一定会帮我们这个忙的。”
于是毛泽东挥笔写道:
“海东同志:请你部借2500大洋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此致敬礼!毛泽东1935年12月”。
▲抵达陕北后的红军部队
虽然毛泽东写了借条,但对于徐海东能解决多少经费问题,大家还是没有底。
因为徐海东所属的部队是原四方面军的,而四方面军的部队在张国焘等人的蛊惑和裹挟下,在草地和中央红军分道扬镳,南下四川了,甚至张国焘还另立了中央,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
虽然最终在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一再坚持下,2支红军部队才没有发生更加严重的冲突,但中央对四方面军部队的印象是可想而知的。
当杨至诚把信带到徐海东处,他在读完信后,立即去问15军团的供给部部长查国桢同志:
“咱们现在还有多少钱?”
查国桢在查了账后说:
“差不多还有7000块大洋。”
徐海东毫不犹豫的命令:
“我们自己留2000块,拿出5000块,送到中央那里!”
查国桢皱着眉,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也没有说话。
▲穿着红军服的徐海东同志
徐海东知道查国桢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7000多大洋是部队好不容易通过战场缴获,保卫苏区的收成一点点攒下来的,现在一下子就要把大部分都给中央,那15军团的这个冬天就很难过了。
徐海东耐心地劝说查国桢同志:
“这点钱本来我们自己就很紧张,如果再拿出5000块大洋给中央,我们就更困难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时毛主席以中央的名义向我们借钱,这说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比我们还要困难。我们毕竟比中央早到陕北几个月,有点老底子,可是中央才刚刚到,人生地不熟。哪怕我们自己不吃、不穿、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
听了徐海东推心置腹的这番话,查国桢想通了,他毕竟也是一名老红军和老党员,他随后也点头表示同意把钱给中央“当初我们在陕南的时候,天天盼望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你和吴政委当时主动要求去接应中央到陕甘苏区来,还说我们哪怕3000多人都牺牲了,也要迎接中央的到来。
现在送去几千块钱,这算得了什么!
我马上去办!”
第二天,15军团的供给部就派人把5000块大洋送到中央红军后勤部。
杨至诚非常高兴,说:
“这下子可帮了我们大忙了!”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非常高兴。
此事后来毛泽东一直记着,许多年之后,他还反复提起此事,说:
“那时候,多亏了徐海东送来的5000块大洋啊!”。
一向极少表扬人的彭德怀在见到徐海东后,也动情地紧握着他的手说:
“那些钱真是雪中送炭啊,应该多感谢你这位财神爷!”
▲徐海东与红25军其他领导合影
徐海东不仅给中央送去了5000大洋,他还命令15军团的部队每个连调出3挺机枪和一批驳壳枪,连同大批其他物资送给中央红军,并且将军团下属的骑兵团也交给中央红军指挥。
他还多次向中央表示,红15军团坚决听从中央的命令和指挥,这种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行为让中央领导无不感动。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和杨虎城2名爱国将领扣押了蒋介石,为了防止国民党中的亲日派派兵攻击西安。
2人点名要求中共中央派徐海东率部协助他们防御潼关。
中央随后命令徐海东率红15军团开赴西安。
1937年1月上旬,我军抵达咸阳,徐海东被任命为南路的总指挥。
杨虎城甚至把17路军的警备旅也拨给徐海东指挥,同时拨给他指挥的还有东北军1个师,以及在陕南根据地的红军部队。
为了先敌抢占有利地形,徐海东亲自率领部队强行军,在国民党中央军卫立煌部抵达商州前1小时控制了商州和城外的制高点,迫使中央军不得不后撤20公里。
为 “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学良和杨虎城合影
抗战爆发后,徐海东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的旅长。
他指挥部队参加了反击日寇对晋西北的“九路围攻”。
但就在徐海东准备在抗日战场继续为人民建功立业的时候,344旅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干部叛逃事件。
1938年2月25日,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企图率部叛变,投到国民党那里去,虽然最终大部分部队返回驻地,仅少数人随张、兰2人叛逃,但此事对徐海东的打击极大,因为张绍东是徐海东一手提拔和培养起来的指挥员,从大别山开始就一直跟着徐海东,他也是经过长征考验的干部,没想到最终居然叛逃了。
徐海东为此事多次吐血,到1938年8月,他的病情每况愈下,已经无法正常工作。
对于他的病情,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不仅立即要求他立即离开一线到后方养病,还专门拨出经费,供治疗和休养之用。
在经过治疗后,徐海东的身体状况有所恢复,他立即向中央要求重新回到一线工作。
考虑到新四军那里的条件较好,中央调他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任第4支队队长。
但繁重的工作再一次让徐海东病倒了,1940年1月徐海东在一次会议期间忽然吐血,经诊断发现是他的肺病复发,虽然徐海东还想坚持工作,但太多病情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留在部队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到后方养病,由于自己的身体拖累,徐海东一直不能正常工作,却还要组织上拨款为自己治疗,他对此极为不安。
毛泽东主席在获悉此事后,直接给他发了一份只有8个字的电文:
“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八路军部队整装待发
就这样,徐海东从1940年病休后,一直到建国,再也没有担负过什么工作。
解放后,徐海东一度搬到辽宁大连休养。
不少老部下和老战友来探望他的时候,他总是直言不讳地问对方:
“你在政治上有没有犯错误?经济上有没有多吃多占?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
为此谈话往往变得非常尴尬,家人多次好意提醒他:
“都是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
徐海东同志则反驳说:
“净捡好听的话说,算什么老战友!”
在1955年授衔时,中央军委将徐海东同志列在大将的第二位,仅次于有“军神”之称的粟裕。
众所周知,授衔时的排位都是以对革命的贡献来衡量的,而在当时,徐海东已经有15年没有担负过一线的主要工作了。
徐海东自己也觉得授大将给自己太高了,因此特地向中央军委表态要求调低军衔。
但无论是毛泽东主席还是周恩来总理,对此事的态度都是“你的军衔不高也不低,刚刚好!”
毛泽东主席还盛赞谓徐海东将军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也是一名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夫妇合影
1960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广州视察期间,住处与徐海东仅一墙之隔。
但凡主席外出之时,总是要叮嘱司机:
“海东同志就住在隔壁。他是病人,不要吵他!”
对他的关切溢于言表。
1969年3月31日晚上,在党的9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在看了九大的代表名单后,说了句话:
“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
随后下达指示,要求将徐海东列入主席团成员出席开幕式。
周恩来总理随后感觉主席的指示连夜召开了主席团会议,在会议上宣布:毛主席提议,徐海东同志应出席九大,参加大会主席团。
随后在第二天下午的九大开幕式上,病重的徐海东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出现在主席台上,毛泽东主席见到他后挥手向他致意,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起立欢迎,掌声雷动。
这也是徐海东将军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
1970年,戎马一生,为中国革命9次负伤,身上的伤疤多达17处之多的徐海东将军终于离开了人世。
参考资料
《徐海东将军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海东自述》,三联书店出版社
《徐海东大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者/周洪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