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科创版IPO转折点到来;创新药景气度大反攻;我们离治愈HIV还有多远|等4条快讯

0
分享至

共计3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

01

科创版IPO转折点到来

如今,多家生物制药企业、被套牢的投资机构,挣扎在IPO前夜。于是,在IPO收紧一周年后,首个科创板新上市的企业便格外引人注目。

它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此后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模版。

9月3日,证监会2023年“827新政”宣告收紧IPO后,上交所科创板迎来了首家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益诺思,一家CRO公司。

益诺思(InnoStar)的主要控股股东是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迅速打量,捕捉到了这家企业的关键特点:盈利、国资控股。

而在过去五年中,科创板上市的明星企业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和基石药业,上市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未实现盈利——约80%左右的生物制药企业都是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的生物制药领域,科创板一度是这类企业商业化前夕的助力。而背后的资本,多以国内或国际的风投和私募为主,国资控股的身影较为罕见。

科创板上一家IPO生物医药公司的情况还历历在目。智翔金泰,管线成熟度不高,也是未盈利,2023年4月上市大破发,当时被市场解读为是导致科创板第五套收紧的直接原因之一。当然,也有猜测收紧政策早已存在,其只是“背锅”,而且,现在看来,是其后一堆等待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里的“幸运儿”。

时隔17个月,科创板再次有医药公司上市,它是否会成为生物制药企业IPO历史上的分水岭?

益诺思,是怎样的幸运儿

从业务情况来看,在一众同赛道CXO里,益诺思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其核心业务主要是拿实验猴做非临床CRO安全性评价,但在该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6.8%,排在药明康德和昭衍新药之后;目前一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级别,略低于美迪西,低于昭衍新药的1/2、博腾股份的1/4、药明康德的1/40。

作为一家已有盈利的CRO,益诺思是通过科创板第一套上市。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82亿元、8.63亿元和10.3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672.74万元、1.35亿元和1.94亿元。

从过去三年的业绩来看,益诺思正在一个快速上升期。不过受猴价波动影响,益诺思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18%,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将下降23.58%至 29.67%。

这对于益诺思上市而言无疑是一个不算好的消息。另一个消息是,益诺思上市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是海通证券,而正值此时海通证券和国君被合并的消息,不知道某种程度上会不会给益诺思的上市带来不利,但从结果上来看,这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更能突显益诺思上市的特殊之处是,事实上,CXO在早前已被认为很难上市:竞争格局上,A股已上市的CXO公司有近30家,数量太多,“全球没有哪一个资本市场有这么多CXO”。

行业周期而言,创新药还处在寒冬,订单量有限,CXO的业绩也不会出现很好的增长。日前发布的一众CXO半年报已说明了这一点。

加上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差异性不足,CXO上市难已是共识。折戟IPO者中,也有被认为是被“错杀”的CXO公司。

“一家业务没有特殊之处的公司,而且是被认为很难上市的CXO,在整个CXO业绩大幅缩水的背景下,为什么能率先上市?”一位投资人有些疑惑。

IPO从业人士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时间上的巧合:益诺思在去年9月初过会,等同于在“827”IPO正式收紧之前就已经在证监会敲定了过会事宜,到今年9月刚好一年,符合A股过会后敲钟上市的等待时长。

其次,益诺思属于“国药系”,国有大厂的背书和助力或有利于益诺思的上市。其为国药集团下属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而公司实控人就是国药集团,通过直接持股(5.8858%)和两家全资子公司的间接持股(医工总院27.4993%、国药投资10.8399%),合计持有益诺思44.225%的股份。

益诺思是在2020年后经历了一次股权转让、三次增资后,引入了多个国有股东,除了“国药系”的公司外,还包括张江生药基地(14.423%)、公共技术(5.2104%)、浦东新产投(4.578%)、上海科创投(4.4143%)。7个国有股东,占13位股东过半数,合计持股比例超过70%。

因此,益诺思还被业内解读为是“CRO央企上市第一股”,其与国药多家下属医药公司有业务协同的可能性。

赶在IPO收紧前后过会、又有国有股东保驾护航,两个原因,或许决定了益诺思能按照既定的流程顺利上市。

虽然,在股市的低迷大势下,益诺思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出彩。开盘价30.55元/股,而后股价连日震荡下跌,目前价格(截止时间2024年9月18日)每股不到23元。

但益诺思仍是幸运者。IPO全面收紧,其他在排队走上市流程的公司就未必有这样的运气了。光是今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终止IPO的公司数量就有近30家,其中就有数家已经过会的企业。

IPO未有放宽迹象,什么样的公司还可以考虑上市?

行业人士不认为益诺思的上市意味着医药领域IPO有放宽的迹象。

从大面上看,春节后,A股没有一个新受理的IPO项目。今年到目前为止新上市的企业50家左右,而这个数字,在去年是300多家,前年是500多家。

上市难,“827”之后就是公开的难,“新国九条”之后又更难——今年4月,国务院新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分红不达标企业将被ST,这提高了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

不过已受理的IPO项目中,除非撤否,否则排队推进的节奏还算正常,“现在项目很少,审核人员是富余的,可以审得很快”。

有IPO业务的投行中,哪些公司还能上市有点“玄学”的意味。“投资机构搞不清楚窗口的变化,很微妙,这个月和下个月可能完全不一样。”

一些从业者总结出“非常时期IPO手册”,认为上市希望渺茫的有几类:第一是前述的CXO;第二是在疫情中大量出现的核酸相关业务IVD企业;第三是销售费率高、有反腐风险的;第四是还未盈利的。第五是消费医疗属性太强的,比如医美;第六是有地缘政治风险的。

如此看来,做药的企业,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要上市的希望都很渺小:仿制药企有反腐风险;biotech大部分还未盈利,处于亏损阶段。

也有个别例外。比如近期在上交所主板发行的小方制药,销售渠道主要在零售端,费率不会很高;CXO难上市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是以创新药业务为主,能打出差异性,而且走国际化路线,那么上市仍有希望。

那剩下还能考虑上市的有哪些?从业者认为,上游企业还有希望,比如器械、设备、合成生物学。一些领域的净利润天花板较低,本来上市难度较高,但因为避开了上述“雷区”,现在在A股反而成了IPO成功比例较高的公司类型。

一些类型的公司IPO难度与此前形成较强的对比,如CXO、IVD和biotech。而这也是IPO为什么要收紧的原因:2019年科创板开启后,上市审核相对宽松,一些公司后来二级市场的反应并不好,带来了投资人的损失。2023年开始IPO逐渐收紧,风向的急转让一些公司措手不及,和整体经济温度的冷却一起,带来行业发展的急转。

融资、并购、出海,biotech能走通哪条路

“上半年还会给投资机构喂心灵鸡汤,说下半年再看一下能不能IPO。现在只能说,明年再看看吧。”一位相关从业者坦言,现在业务上已经不会把很多精力放在IPO上,而是转移到融资、并购。

但一级市场的融资直接受IPO影响。一些投资机构对资本市场水面上下的规则并不是特别了解,一旦认为IPO在全面停滞、无法退出,就不会考虑投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不能上市的医药企业里,biotech的生存情况可能是最糟糕的。大部分biotech自身还没有盈利,又失去了融资来源,撑不下去就会大批倒闭,“张江、苏州工业园这些原来biotech集聚的地方,空置越来越多。”

地方为此发布了许多补贴政策,但大部分是面向已有产品上市的企业。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有些“救不了近渴”,因为许多biotech的产品还在研发早期的阶段,未有产品上市,“增加高考的录取率没什么大用处,很多人现在是连小学都毕业不了。”一位投资人总结到。

业内认为,要解决这些药企的“近渴”,关键还是要通过IPO,让企业在二级市场能融到资,也能让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有退出的信心,进而把钱投向biotech。

融资难,而早前已经拿过融资的医药企业,要面临的是投资机构无法退出的压力。IPO的路线走不通,就会考虑走并购的路线找接盘方,但大部分药企并购的估值还未回落,产业方很难接受。即便是已上市的企业,目前在二级市场的市值很低,企业高管也会认为目前市值是被低估的,不会愿意以低市值出售公司。

“IPO不了,并购也并购不了,就只能僵在那里,然后等回购到期,创始人可能倾家荡产也要赔上投资人当初投的钱”。有业内人士称,“短期之内并购大规模爆发比较难,目前经济还没有完全回暖,很多机构手里面哪怕有现金也是谨慎的。”

不过,一些传统药企的创始人即将退休,企业正在面临接班换代的阶段,二代接班,可能会不再坚持原来“公司不能卖”的想法。业内认为,这给企业被收购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变卖资产、授权管线出海,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现金流。另一条出路是尝试在A股之外的二级市场实现IPO,新三板、港股或美股。

想要在这几个市场PO也有各自的难题。新三板虽然新项目受理也紧张,但总的来说比沪深两市宽松一些,一些投资机构主张企业上不了A股的,先去新三板试试看。但新三板资金量小,长久来看还是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总是要去沪深的”。

而在美股,虽然资金量足够,但在目前的地缘政治情况下,有美国业务的中国公司很难上市;而如果没有美国业务,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认知度又不足,发行失败的几率比较大。

在港股IPO同样有认知度不足、发行失败的风险。而A股毕竟散户多、资金量大,审核严格,因而上市企业估值更高,对投行、投资机构、企业各方来说收益都最高。

同药不同命

在中美股市的上市难度、企业之间的并购难度都有差异,“同药不同命”的感慨在业内圈子流传开来。“Newco”模式仿佛一种新时尚,在中国可能会被埋没的管线,装进美国的一个新公司,待其在美上市或被并购便可实现股权回报。

但能做“Newco”,前提是作为大公司有富余的管线,舍得将管线授权给一家新公司;且有一定的国际认可度,能找到在美国一起做新公司的合作方。

另一个案例是,康方原创的依沃西单抗在头对头试验中大胜K药,当日港股市值仅涨15.77%。三个上市产品,50多个在研管线,康方目前市值600多亿港币;而康方的美国合作方Summit Therapeutics,主要产品就是授权买入的依沃西。依沃西被宣布打败K药当日,Summit 收涨55.99%,如今市值已接近200亿美元,是康方的两倍有余。

可以说明的,或许还有在药物上市之前,药企命运就已实现的分野。管线可能是中国药企原创的管线,海外合作方只是分享了管线的海外权益,但国内的IPO之难、以及随之而来的融资和并购之难,决定了两边公司的发展预期,也就是估值和未来走向的分化。

(来源:深蓝观)

02

创新药景气度大反攻

上一个港股18A的牛市周期是什么时候?

通过回溯接近二十家港股18A的市值变化图像可以得出结论,绝大多数港股18A的市值的峰值在2021年6-7月,而最近一次的小高峰是在2023年1-2月。从2023年下半年以来,大量的Biotech被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市值缩水至早前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3年时间过去,投资者们一直在讨论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复苏问题,大量的结论指向“一级和二级市场倒挂,二级市场持续低迷,一级冬天持续凛冽。”

那么,在常规融资渠道日渐闭塞的背景下,License out成为港股18A的必要答案,而license out的底层逻辑往往是管线足够优质。

3年时间,不长不短,大概是一个完整的三期临床时间,而市场通过这段时间对一揽子的Biotech上市公司洗礼,如今投资者已然对“谁是优质的头部Biotech”已有大致的判断,未来资金进一步走向集中趋势。

随着头部Biotech的崛起,创新药市场景气度隐隐有开始反转的趋势,再去悲观,可能就不大合适了。

前瞻的验证——美股

国内Biotech优质管线的License out出海潮和Newco模式的兴起,给了双方相互成就的机会,一方面国产管线能够通过合作伙伴验证项目价值、提升管线天花板和相当于一次再融资,另一方面以引进管线作为核心产品的项目公司能够实现快速的融资搭建,甚至实现快速上市,大家都有出口。

美股对于临床数据和创新药价值变动是极其敏感的,引进管线的价值对于这类合作伙伴美股公司的股价弹性将会非常大,而管线价值的变动在股价的体现上一般不是连续的,是间断性的临床数据释放。对于美股这样接近半强型的有效市场而言,股价的变化对管线价值的变动会进行极其迅速而且较为准确的反映。

有美股这个比港股更加有效的资本市场来印证,港股的Biotech就像有了一面照妖镜,能够更加迅速照出它自身管线的价值。

从这个逻辑去推断,美元基金持仓的仓位变化,能够比较有效地对医药二级市场景气度进行映射;一个敏感的市场先做出反映,来带动后面的市场。因此,可以从那些专注于中概股的美元基金去进行前瞻,而高瓴旗下的HHLR advisor便是不错的参照平台。

根据目前最新的持仓情况来看,在排名前十的持仓中,生物医药领域的股票有百济,传奇生物,AVBP和KNSA;在最新的仓位变化中,除了百济的仓位没有发生变动外,剩下三只股票均进行了加仓。其中传奇生物自然是中国Biotech,而AVBP(ArriVent)则是和艾力斯绑定最深的美股Biotech,现在它最核心的管线就是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而KNSA(Kiniksa)则是和华东医药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药企。

作为高瓴旗下重点持有中概股的企业,HHLR的持仓对我国二级市场的相关标的有非常宝贵的前瞻价值。排名前十的持仓中,四分之三的生物医药股票均发生了加仓,且都与中国药企密切相关,这对于港股与A股的医药板块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回暖信号。

另一方面,一部分美元基金也通过大幅度加仓引进中国管线的Biotech而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Baker Brothers Advisor(BBA)在生物医药领域是非常知名的机构,管理着超过250亿美元的资产。其在今年二季度以9美元的价格购买了2222万股Summit的仓位,以后视镜的角度看,BBA显然是在康方的Harmoni-1试验出主要数据之后,看到了公司潜在优异的HR值数据潜力。目前来看,BBA本次对Summit的布局,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接近2倍的收益。

通过目前美股基金的迹象来看,可以得到验证的是那些BD出去的管线,如果之前股价处于基数较低的位置,一旦临床数据得到了有效验证,那么给予机构的收益率相当可观,而正因如此,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中概股Biotech开始进一步获得美元基金在仓位上的青睐。

在更有前瞻性的美股领域,可以看到港股创新药对应管线的景气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回升。

它们已穿越周期成功上岸

如果说美股的最新仓位是前瞻性的体现,那么最能直接看到港股创新药景气度反转的,就是那些优质Biotech市值的强度变化。

港股18A中,百济和信达目前是第一梯队,二者比其他绝大多数的Biotech都跑得更快,目前已经是初步成熟的Biopharma。大浪淘沙之下,这两家被戏称为创新药一哥与二哥的企业,真正实现了穿越周期,在商业化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商业化方面,百济神州的营收爬坡是最顺利的,从2022年H1到2023年H1再到2024年H1,从6.48亿美元到10.43亿美元再到16.81亿美元,连续两年H1的营收同比增长都达到了60%以上。而可贵的是百济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则没有这么大跨度,两年H1的同比增长均在20%-25%之间。市值来看,其市值从今年5月之后确定性就已经较为清晰,从7月初的不到1200亿港元呈现慢牛趋势,增长到了目前的1650亿港元左右,正在逼近2023年1月左右的小高峰。

信达的营收则是在2023年的年报得到了不错的验证,度过了前面连续两年的平台期,并且今年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都有较大幅度的扩张,可以看出信达对接下来的资金预期和经营规模扩大是较为乐观的状态。从去年H1到今年H1,信达的营收同比上涨了46.3%,而剔除去年的BD首付款后增长幅度更大。其市值在之前的波动后,从今年的8月初开始走慢牛;目前,信达的市值已经达到714亿港元,已经达到了2023年1月份720亿港元左右的峰值。

而在第二梯队中,目前康方生物和亚盛医药也从市值的爬升展现出了资金对它们的信心。

康方自不必说,从5月底harmoni-1数据读出之后便一直在走慢牛,9月初harmoni-2的数据读出后更是直接爆拉,从6月初的300亿港元出头达到了如今的625亿港元,直接翻倍,已经创了市值的新高。

而亚盛医药的市值大约也是在6月份的触底后开始走慢牛拉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12亿港元,已经超越了2023年1月份的小高峰,直逼2021年7月140亿港元的最高值。

在之后的第三梯队里,科伦博泰则是直接带着王炸技术一路乱杀的,投资者们对它的技术一直有着比较乐观的预期,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也确实有着比较高的确定性。其市值同样在今年7月份开始不断攀升,由低点的317亿港元左右到了如今的426亿港元,已经接近之前的最高点421亿港元。

通过回溯这些本身管线价值过硬,已经通过商业化或者license out证明了自身价值的药企可以看到,这些Biotech的最新的低谷大概是今年的6月到7月左右,而7月之后,这些质地好的Biotech市值强度都开始回升,目前部分已经超过了2023年7月左右的市值小高峰,而康方这类数据已经超出预期许多的Biotech,市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值许多。

创新药板块的景气度不是没有回暖,那些技术得到验证的Biotech/Biopharma的景气度已经回升了一段时间。美股的持仓已经有了前瞻,而其本身的市值强度也给出了答案。

这个问题进一步拓展,其实是上一个时代里那些估值泡沫高的Biotech在泡沫破裂后,一小部分Biotech已经穿越了寒冬期的绝大部分,目前拐点已经能够从半年报和license out上得到较为客观的展现。目前估值的回升,正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有力体现。中国自己的创新药Biopharma已经成型,后续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中,也已经能够清晰看到穿越了周期的Biotech,它们已经有了Biopharma初步的模子。

下一个创新药时代

中国的创新药转型史,可以说是license in到license out的历史;在五六年前,科学家从国际资本处拿到融资,再license in数条国外的热门适应症管线,就能组成一个看起来较为有生物科技感的Biotech,然后按部就班推进管线的同时继续融资,临床数据顺利后IPO上市即可。这种模式打造的Biotech在2021年年中的估值泡沫达到巅峰。

潮水褪去,才知谁在裸泳。经历了快两年的医药冬季,缺钱的Biotech在找钱的同时开始BD管线,在此过程中,谁的管线和技术平台能够获得国外药企青睐,能够拿到至关重要的BD预付资金去过冬,投资者已经能够充分看见。

license in到license out的转变真正意义上映射了泡沫破裂后Biotech们最真实的管线技术含金量。它筛选出了一批真正值得价投的药企后,也让投资者看见了下一个时代里创新药投资的趋势:技术为王。

不停发生的license out除了近两年中国资产较为便宜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中国在肿瘤这一热门领域真正做出了一些全球First in class的产品。科伦博泰的ADC是真正有能力去比肩第一三共的,DS-8201代表了ADC在HER2这一靶点最巅峰的一面,而科伦博泰的SKB264则有着成为trop2这一靶点Best in class的充分潜力,这一点在最近第一三共的Dato-Dxd的NSCLC适应症失败后,确定性又增强了几分。百利天恒之所以能拿到潜在84亿美元交易总额的BD,是因它在全世界所有药企还在追逐单抗ADC时,其已经开始进行双抗ADC的后期技术验证。

在接下来的梯队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中国药企拿着全球首创管线往全球BD的例子,例如正在递交招股书的映恩生物和未上市的宜联生物,都和BioNTech发生了大额的BD交易。

其实在接下来这个时代的创新药投资中,筛选初创Biotech比之前更为简单,也更加需要专业的生物医药知识积累。港股的Biotech将越来越像美股的Biotech靠拢,只不过美股的优质Biotech等的是MNC的收购,而港股优质的Biotech等的是管线的BD交易,作为医药价值投资的天堂,研究美股Biotech最需要的就是对技术的分析与对临床数据的一定预测,这也是它们股价主要的弹性因素所在。港股Biotech终归是要向这个趋势去迈进的。

如果要预测中国Biotech在未来的BD兑现趋势的话,除了在肿瘤方面耳熟能详的ADC,多抗的自研首创之外,还有就是拓展肿瘤适应症之外适应症的趋势。肿瘤只是疾病中最热门的适应症,但远不是疾病的全部,之后还有自免和CNS疾病等。

最近的岸迈生物自免药物的巨额BD则为这个趋势开了一个不错的好头。

此外,在小分子领域,随着英矽智能这类小分子AIDD企业的扩张,未来中国在小分子领域的首创管线也会日趋增多。

下一个时代里,希冀港股创新药会向美股的价值投资形式进一步迈进。

结语:众里寻它千百度,再回首,Biotech已在灯火阑珊处。上一个时代那些穿越周期的Biotech,用昭昭前事让后人以史为鉴。下一个时代里,对Biotech技术的研究和数据的深度解读将更加重要,中国的Biotech将在下个时代里诞生众多的全球首创技术,而投资者们也将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知识积累。港股创新药市场终归会越来越接近有效市场,给那些真正研究深入的丰厚的投资回报。

(来源:瞪羚社)

03

我们离治愈HIV还有多远

干细胞移植已经清除了7名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研究人员表示,大部分长效干预仍很遥远。

一个淋巴细胞上的艾滋病病毒颗粒的扫描电镜图。来源:FOX-NCI/PHANIE/Science Photo Library

在7月的一场艾滋病大会上,科学家宣布,世界上第七个艾滋病痊愈者诞生了。研究人员报道,这名60岁的德国男性在接受了干细胞移植后,体内已有近6年没有艾滋病病毒。(参见:全球第七位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了)

以这种方式清除体内艾滋病病毒的第一人出现在2008年。然而,虽然干细胞移植清除艾滋病毒的手段很有效,但很难推而广之。这种治疗方式侵入性强,风险高,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供体细胞攻击受体自身组织的疾病)导致的长期并发症。这种手术之所以成功治愈了7名感染者,是因为这些人都患有需要骨髓移植的癌症,澳大利亚墨尔本彼得·多尔蒂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所长、传染病医生Sharon Lewin说,“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很健康,我根本不会往这方面考虑,没有人把它看成是治愈艾滋病的方法。”

艾滋病的标准疗法是抗逆转录疗法(ART),这种疗法混合使用多种药物,一般需要每日服药,防止艾滋病毒在体内复制。ART能使感染者的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防止艾滋病毒破坏身体,极大地降低传播风险。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疗法是不够的。

科学家还在寻找更长效的疗法。我们距离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或是疫苗还有多远?

为此,《自然》采访了相关专家。

Q:艾滋病疗法目前已取得哪些进展?

药物供应不稳定、耐药性和病耻感等围绕艾滋病的问题使很多接受ART疗法的病人希望能有更长效的解决方案。“许多病人表示,只要能治愈艾滋病,他们愿意承担副作用甚至死亡的风险。”英国剑桥大学微生物学家Ravindra Gupta说。

对于大部分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病患来说,受体接受的细胞中含有一种能阻止CCR5表达的突变,CCR5是艾滋病毒用来侵入细胞的蛋白。

虽然这种手术对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并不可行,但它在少数患者中的成功推动了靶向CCR5的基因疗法的开发。靶向该病毒本身的基因疗法也在开发中,比如通过插入一种能产生控制艾滋病毒抗体的基因。

其他研究路线还包括设法控制或清除潜伏的艾滋病毒库,这个库里都是无法产生病毒颗粒的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这些细胞因此能不被免疫系统发现,但它们会在患者停止ART治疗后被唤醒。靶向这种潜伏病毒库的方法包括增强免疫应答,唤醒并攻击休眠的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或使病毒库中的病毒永久性休眠。

这些疗法中的绝大部分还未通过I期和II期临床试验,Lewin说,“这里说的都是早期阶段。”

但是,过去几年在长效疗法上还是有进展的。2020和2021年,多个国家的监管当局批准了卡博特韦(cabotegravir)和利匹韦林(rilpivirine)的组合抗病毒针剂,感染者每两个月注射一次就能控制住艾滋病毒。2022年,监管当局批准了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针剂,只需每6个月注射一次。

抗病毒药物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来源:Nardus Engelbrecht/AP via Alamy

Q:防止病毒传播有进展吗?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暴露前预防(PrEP)对于遏制艾滋病传播就显得尤为关键。直到最近,暴露前预防只有口服药的形式,而且必须每日服用才有效。如果正确使用,暴露前预防口服药能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降低约99%。

一些批准作为长效艾滋病药物的抗病毒针剂也被证明能预防感染。202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cabotegravir作为预防性用药。lenacapavir可能也很快成为暴露前预防药物:7月发表的一项研究[1]显示,每年两次注射lenacapavir能让一个由逾2000名性活跃期年轻女性和青春期女孩组成的群组成功预防艾滋病感染。相比之下,在接受暴露前预防口服药的群组中,约2%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传染病医生、lenacapavir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Ricardo Diaz表示,这种针剂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对皮肤的副作用会使一些人停用药物。其对男性的有效性也不确定(对男性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不过,基于最近发表的试验结果中的效力,lenacapavir可能是艾滋病流行的转折点,Diaz说。

Q:疫苗研发有何进展?

自1981年报道第一例艾滋病毒感染以来,整个领域一直向着疫苗的方向稳步前进,但前路漫漫,美国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的免疫学家Rama Rao Amara说。

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开发一种能广谱中和多种艾滋病毒株的疫苗,Amara说。除此之外,由于艾滋病毒高度糖基化(被糖分子包裹),现实中很难设计出突破这一屏障的抗体。

《科学免疫学》(Science Immunology)8月30日发表的两篇论文[2,3]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能针对猕猴体内艾滋病毒产生强效、广谱中和抗体的免疫原。这些研究显示,让免疫细胞开始产生广谱中和抗体至少是可能的,Amara说。Amara撰写了与论文同时发表的评论[4]。“这不是简单的任务。”这个免疫原名为GT1.1,目前正处于I期临床试验。

“艾滋病毒不是什么好对付的病毒,”Amara说,“不然我们早就有疫苗了。”

(来源:自然系列)

04

国产司美格鲁肽竞争激烈

近日,齐鲁制药的司美格鲁肽在国内报上市,这已经是第三款报上市的国产司美格鲁肽了,此前两款分别为九源基因(预计 2025 年 Q4 获批)和丽珠集团(预计 2026 年 Q1 获批)。

根据临床进展,预计三款报上市的司美格鲁肽均选择 2 型糖尿病为首发适应症。其中,九源基因还申报了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

值得注意的是,齐鲁制药是按照化药改良新药 2.2 类申报,根据 Insight 数据库对以往不同注册分类审评时限的统计,改良新药的审评时长要短于类似药。因此,就目前数据来看,齐鲁制药预计最先获批上市(预计 2025Q3 获批)。

在 2 型糖尿病适应症上,目前还有 11 款国产司美格鲁肽正在开展 III 期临床,包括石药集团、正大天晴、联邦制药、翰宇药业、四环医药、华润双鹤等等,后续竞争可谓十分激烈。

诺和诺德财报显示,司美格鲁肽在 2024 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近 130 亿美元,占诺和诺德总营收的三分之二,其中降糖版注射用 Ozempic 销售额为 82.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

在肥胖适应症上,目前尚无国产报上市,但是已有 4 款国产司美格鲁肽自今年 9 月分开始前后脚启动 III 期临床,分别来自翰宇药业(9 月 3 日)、丽珠医药(9 月 6 日)、联邦制药(9 月 11 日)、石药集团(9 月 13 日)。

据诺和诺德财报显示,司美格鲁肽减重版 Wegovy2024 年上半年销售额 30.75 亿美元,同比增长 74%。

近期,国内企业对司美格鲁肽开启全方位进攻,除了市场潜力外,最关键的是原研核心专利在国内即将到期。

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目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比较关键的专利有序列专利、医药用途专利和制备/工艺专利,其中核心序列专利将在 2026 年 3 月 20 日 到期;医药用途专利目前也只覆盖了降低 2 型糖尿病和高心血管风险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的风险。

简而言之,一旦原研核心序列专利到期,国产司美格鲁肽将迅速入场,瓜分国内市场,我们预计到 2026 年国内市场上可能至少会有超过 5 款司美格鲁肽,成为全球司美格鲁肽类似药/改良新药最多的国家。

(来源:Insight数据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原来,天安门城楼装有隐形空调系统,微型出风口藏在汉白玉栏杆中

原来,天安门城楼装有隐形空调系统,微型出风口藏在汉白玉栏杆中

大道微言
2025-09-07 15:56:57
穆里尼奥:没有哪家豪门比本菲卡更令我感到荣耀,我将全力以赴

穆里尼奥:没有哪家豪门比本菲卡更令我感到荣耀,我将全力以赴

直播吧
2025-09-18 23:02:02
全红婵马不停蹄离开暨南大学的身影,悄无声息践行了梁晓声这句话

全红婵马不停蹄离开暨南大学的身影,悄无声息践行了梁晓声这句话

行者聊官
2025-09-16 12:40:54
苹果新机官宣:9月19日,全面开售

苹果新机官宣:9月19日,全面开售

T科技衍生
2025-09-19 00:28:08
领先2球遭逆转!澳波:球员认为胜利是理所当然,本应处理得更好

领先2球遭逆转!澳波:球员认为胜利是理所当然,本应处理得更好

直播吧
2025-09-18 08:58:02
不是迷信,2026年是“四牛耕田,五人分饼,七龙治水”,啥意思?

不是迷信,2026年是“四牛耕田,五人分饼,七龙治水”,啥意思?

白浅娱乐聊
2025-09-11 04:41:34
广东一学校数百新生开学前被安排转学,校方:有教学区暂无法使用,转后学籍是新学校的,学费不变

广东一学校数百新生开学前被安排转学,校方:有教学区暂无法使用,转后学籍是新学校的,学费不变

洪观新闻
2025-09-18 15:22:45
我的妈呀!第一次见有明星把脸哭变形!整过容的绝对不敢!

我的妈呀!第一次见有明星把脸哭变形!整过容的绝对不敢!

蕾爸退休日记
2025-09-08 04:03:25
中使馆回应以色列领导人涉华言论:感到震惊,中方对此高度关切、坚决反对

中使馆回应以色列领导人涉华言论:感到震惊,中方对此高度关切、坚决反对

界面新闻
2025-09-18 07:28:56
禽兽!男粉丝冒充外卖员,与女主播强行发生6次关系,生理期都不放过!

禽兽!男粉丝冒充外卖员,与女主播强行发生6次关系,生理期都不放过!

闲侃闲侃
2025-09-12 08:34:27
特朗普将访华,欲推两大重要议程,中方有条件,台湾问题先说清楚

特朗普将访华,欲推两大重要议程,中方有条件,台湾问题先说清楚

影孖看世界
2025-09-18 13:22:54
川普不装了,继续拱火

川普不装了,继续拱火

西楼饮月
2025-09-16 14:25:50
女教师带出5届状元班,优秀教师却落选,转身去私立,全年级挽留

女教师带出5届状元班,优秀教师却落选,转身去私立,全年级挽留

第四思维
2025-09-03 09:30:25
冲突现场:北京国安球迷扔水瓶击中河内球员,后者抓狂踢挡板发泄

冲突现场:北京国安球迷扔水瓶击中河内球员,后者抓狂踢挡板发泄

侧身凌空斩
2025-09-18 22:42:05
天文学家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一个非常奇怪的物体已经进入太阳系

天文学家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一个非常奇怪的物体已经进入太阳系

近史阁
2025-09-12 05:28:21
新加坡已预测中美冲突,若爆发,美国则表示: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新加坡已预测中美冲突,若爆发,美国则表示: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夏目历史君
2025-09-17 20:46:55
北电协会曝百位艺人失联?邓超、李乃文在列,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北电协会曝百位艺人失联?邓超、李乃文在列,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胡一舸南游y
2025-09-18 23:06:37
移民局宣布入籍考试改革:20道题答对12道才算过关,高中生英语水平即可通过

移民局宣布入籍考试改革:20道题答对12道才算过关,高中生英语水平即可通过

大洛杉矶LA
2025-09-18 02:33:58
美联储降息很快会到2%以内,而人民币未来降息幅度会小于美元

美联储降息很快会到2%以内,而人民币未来降息幅度会小于美元

博闻财经
2025-09-18 08:53:08
张召忠预言成真?550亿打造的2艘航母,如今成巨大负担

张召忠预言成真?550亿打造的2艘航母,如今成巨大负担

乐趣纪史
2025-09-18 23:43:34
2025-09-19 02:24:49
sina医药
sina医药
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最新资讯
4271文章数 38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起底多校“发臭午餐”供应商绿捷

头条要闻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 妻子:第三者生活极度奢侈

头条要闻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 妻子:第三者生活极度奢侈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科技要闻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但代工免谈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亲子
本地
房产
旅游
公开课

亲子要闻

汇星海之光 护妇幼健康|2025年“妇幼健康看中国”宣传推进活动大连站即将启幕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谁懂!在天下第一关拍到史诗感大片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