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特朗普的空军一号刚降落在英国机场,一份300亿美元的支票就提前孝敬了美国,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当天宣布未来五年砸重金在美国建厂搞研发。
这哪是什么英美友谊的见证,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全球药企在特朗普"关税大棒"下的集体妥协。
有趣的是,就在美国忙着用威胁手段招商引资时,曾经的制药强国英国却在一旁掉眼泪,默克、阿斯利康等巨头纷纷撤走数十亿投资,这场药企大迁徙的背后,藏着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产业政策困局。
特朗普这招“胡萝卜加大棒”玩得确实溜,一边喊着“美国人药价太高”,一边威胁要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明摆着就是逼药企把工厂搬去美国。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全球药企就跟赶场子似的往美国砸钱:礼来扔了270亿建工厂,强生更狠,550亿美金连投四年,瑞士的罗氏、诺华加起来要投730亿,连印度公司都凑钱3650万买下美国工厂。
这次带头表忠心的葛兰素史克最有意思,这家英国公司一半收入都来自美国市场,CEO沃尔姆斯利早就放话“美国是头号优先市场”。
他们计划花12亿在宾夕法尼亚州建个生物制剂工厂,剩下的钱全砸在人工智能升级和研发上,这哪是投资,更像是给美国交的“保护费”,毕竟谁也不敢拿关税威胁开玩笑。
但仔细一看这些投资清单就会发现,真正新建的工厂没几个,大多是在现有基地搞搞升级。
药企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嘴上喊着“回流美国”,身体却很诚实,谁也不想真把产业链彻底搬过去。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黄严忠教授一句话戳破了真相:“让药企全回美国生产?既没必要,也不现实。”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美国在药品生产上高度依赖海外供应链,尤其对海外药物活性成分和仿制药的依赖度极高,全球API产能大多集中在海外,美国本土根本无法独立支撑完整生产链条。
特朗普想靠关税逼产业链回流,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加征关税不仅难以实现降低药价的目标,还可能影响药品的可及性。
更麻烦的是仿制药,美国市场上仿制药占比极高,一旦加税,低收入群体可能连廉价药都买不起了。
研发环节也充满矛盾,美国搞新药本来就贵,开发一款药曾耗资近10亿美元且需多年时间,现在很多药企都通过授权使用中国研发的新药来降低成本。
黄严忠警告说,如果美国又要逼药企降价、又要逼他们本土生产,最后只能把更多研发环节外包给外国以维持成本优势,反而更依赖海外技术,完全是本末倒置。
看着美国靠威胁抢投资,英国却在另一边犯了相反的错误,今年生效的VPAG药价方案堪称“抢钱”,要求药企把23.5%到35.6%的收入返还给国家医疗体系,这比例远高于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
牛津大学的贝尔教授都看不下去了,明明NHS的药费支出占比从15年前的15%降到当前的9%,低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14%-20%的水平,还这么搞就过分了。
结果可想而知,8月英国制药工业协会直接跟政府谈崩了,协会警告说,再这么搞下去,到2033年英国可能损失约110亿英镑(约合1066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资。
巨头们已经用脚投票:默克取消了10亿英镑的伦敦研究枢纽计划,把刚动工的项目停了,还将关闭伦敦生物科学创新中心等站点。
阿斯利康更绝,今年两次撤资,先是取消北部英格兰疫苗制造厂4.5亿英镑投资,又暂停剑桥研究站点2亿英镑扩建计划,理由很直白:“英国政府对生命科学投资进展缓慢,以及历届政府对创新药物的低估”。
当美国靠威胁把资本逼进来,英国却靠过度管控把资本赶出去,两个国家把产业政策的“过”与“不及”演绎得淋漓尽致。
美国用关税筑起高墙,看似赢了投资,却躲不过全球供应链的现实依赖,英国想靠限价省钱,反而把救命的研发资金吓跑了。
产业政策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既要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又要让企业有动力创新,这个平衡的艺术,显然比挥舞关税大棒或制定严苛限价要难得多。
而那些真正能把握平衡的国家,才能在未来的医药竞争中笑到最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