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埃克塞尔智能科技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广州设计周,通过《致敬·值得致敬的华语设计领袖》栏目,以多视角的内容串联,寻找、挖掘、汇集、盘点那些影响华语设计的领袖人物,旨在回顾他们从理想萌芽到引领行业的成长历程,向这些华语设计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希冀通过这一栏目,共同见证华语设计成就者背后的心路故事,与行业共同向他们致敬。
潘鸿彬
香港泛纳设计集团创始人
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
香港设计中心董事
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联盟2011-14执委
设计师是潘鸿彬的人生底色,多元身份是时间在这一底色上的叠加丰盈。当下,他便有着三重领域身份,生发于设计,深化于设计。
潘鸿彬为什么能成为今天的潘鸿彬?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义始终与此相关。围绕着设计,他始终在试图寻找更多的表达方式,于不同角度上去探寻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几乎拿遍国际及国内权威设计大奖,创办香港泛纳设计事务所,多次被邀为国际论坛及研讨会做主讲嘉宾,担任世界级重大设计赛事国际评委;将设计专业发展到设计教育范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身兼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及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联盟2011-14执委……以他的个人经历为底层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多重身份往往是设计大师们的人生自然走向,也是内在和外在属性上的双重统一。
于内在上,经历过中国设计雏形到兴起的跋山涉水,他们是新旧与中西碰撞的践行者。一方面,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发现,历练过大小重要项目的先行者,他们的探索就是中国设计理论形成的历史。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最有先机经历了世界视野,时间赋予他们的是每个阶段沉淀后的的融合,以及格局上的宽广和深度,集结成册为他们独有的设计理解体系。
于外在上,他们多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承担起多重社会责任。不只是分门别类的身份置换,更像是将设计融会贯通后的通透,清晰的逻辑本身,成为他们能够承担多重身份的基石。而这样的基石,又来自于他们内在的修炼。
这一代中国设计大师的视野,皆原发于设计起点。对设计本身的聚焦,是潘鸿彬持续多年的人生命题。多元化是写在他基因里的,所以即使在设计师这一身份上,他也总是出其不意表现出不同的新角度。这些发生于设计专业之内的表象,来自于设计之外的思维惯性。出生在印尼,成长在香港,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成长,多元视野的拓宽,涉猎广泛,热爱研究和思考的好奇心,都是组成他个人多元思维DNA的必要因素。
而设计上的表达,成全了潘鸿彬成长环境的多元化,及由此而带来的多元视角与思考,找到了更切实的着力点。这种多元视角,体现在他“不讲风格,而做体验设计”的理念上。从来不局限于任何设计风格,将思维打开,设计中的他更像是一位“空间导演”,将看似一成不变的空间,幻化为流动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成真,来源于他主张的让空间会讲故事的体验式设计。
这种张力,较之直白的艺术性表达,更深入人心,触动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从而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内容大于形式,是永不过时的立意。以此为肌理,潘鸿彬几乎包揽了设计界所有权威和知名的奖项。德国IF设计大奖、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德国INSIDE设计大奖、美国IDA设计大奖金奖及年度室内设计大奖、美国IIDA设计大奖、美国Best of Year设计大奖、英国FX设计大奖、英国International Hotel & Property 设计大奖、日本JCD 设计大赏100强、新加坡SIDA设计大奖、中国最成功设计大奖、台湾TID设计大奖、香港HKDA环球设计大奖……即使带着这样的成绩和光环,即使成为行业焦点,他依然不断去重新审视,去链接全球视野,企图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大陆。从他整个的人生时间轴上放眼去看,设计上的成就,不仅仅于奖项的认定这样的意义,顺理成章便衍生出了对更多设计视角的发掘。因果相生,生生不息。
设计的实践,在证明自身专业的意义之外,其实本身便是一种体验,一种累加,能够应用于之后的教育研究,对更多新生设计力量产生正确影响,能够去触碰更细分领域的设计边界,站在更高的社会维度上去重新审视和表达新设计。以设计为入口,以设计为出口,从设计到商业关注,到设计教育,再到社会设计的更广阔格局,潘鸿彬的设计轨迹,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设计教育是他以设计打开的其中一个新入口。多年设计实践的累积,以及自成体系的理论晋升,让他在设计教育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设计教育的微观层面来说,对于自己的学生,潘鸿彬倡导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提醒他,实践是对理论的深化,更是一种评判,唯有在学习中携带上设计实践这一武器,方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设计者,而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所以在他带学生的四年中,前两年集中理论的学习后,最后两年都会有不同实际项目操作的机会,让理论融于实践,是加速的学习。而他所创办的泛纳设计事务所,也优先给予自己的学生更多历练的机会。
“偷师”欧美的教育系统,结合中国设计的实际情况,以香港设计为试点,他主导的改革已经在有条不紊开展。对于这一长期且艰巨的改革,他有着深远的思考,他希望参考欧洲的考证制度,设立一个公开的考证制度,室内设计系的学生毕业后也像建筑师一样有两年的实习,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考到证书后成为注册室内设计师。这样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水准,让拥有更高资质的专业设计师不再内耗于自我阐述,提高了整体的从业人员素质。还能够自动为市场筛选,让专业自主发生,厘清纷杂的行业人员,不但利于便捷的双向选择,也让专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凸显。
新的改革步伐迈得史无前例的大,大到重新定义设计行业,而这样的尝试目前已经以香港为试点得以开展。关于设计专业知识的6本教材也已由香港理工大学开始编写,作为一种规范,未来也将推广向中国内地。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变革,潘鸿彬不遗余力的严谨,及非常乐观的信心,更像一针强心剂,给予我们非常坚定地信念。
如果说教育视角一直是潘鸿彬对专业的敬畏,那社会责任感则彰显出他更大的格局。对他而言,多元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孕育出不期而遇的意外惊喜。他喜欢自己的多元身份,这让他得以以更多面性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设计,进而在专业性上不断前进,创造出更独特的空间故事。而另一个层面上,多重身份,让他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势能,去接触和推动更大规模上的设计改革和进步。别人眼中的身份是彰显,他眼中的身份是责任。
潘鸿彬喜欢研究社会学,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众多的实践和广泛的涉猎,以及全球化的视野,给予他更广阔的思考。
对于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他也不断在思考路径,试图以奖项的动力,和平台的力量,去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关于社会设计的体系,去激励和引发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以设计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和投入。这样的课题看起来更加宏大和长远,却一直以细节的形式践行在设计中,如同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这不仅仅是一项对设计专业的挑战,更来着于设计师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及能源节约的社会责任自觉思考。室内空间的设计,于功能和艺术感之外,还应该去关注绿色与健康本身,对于居住主体人的关怀,大到空间的主体内容,小到一个材质细节的运用,都是设计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去解决的设计问题,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终极命题。
作为香港室内设计协会的其中力量,潘鸿彬学习和参照了欧洲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也在积极探索一切可能性,如设立环保方面的特别奖项,加强对节能与环保材料使用的激励,通过正向的嘉奖,去带动整个环境的走向。同时,通过设计的人文意识不断去渗透,去普及环保教育,从而去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政府、房产商、个人空间拥有者对这一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自觉意识,也是未来设计要倾向的方向。设计就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新的起点到达新的终点,又唤起另一个新的起点。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大师的来时路是探索之路,更是哲思之路,以每一次越过山丘启示后来者:不要拒绝走那些漫长的道路,这也许是带你通往新世界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