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面具‘误’”由独立策展人冯博一策划,呈现了来自中、日、韩、美、加拿大五国19名艺术家,44件/组艺术作品,内容涵盖行为、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绘画等多元领域。本次展览提炼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面具”的多元意义和影响。
在展览进行期间,威狮团队邀请了本次参展艺术家之一陈农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以下是专访内容的整理记录。
采访/整理 |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Q)
受访者 | 陈农(A)
Q:您在福州和北京的经历,构成了您作品中地理和文化的双重背景,然后这些作品现在又回到了福州,就像是您个人艺术历程的一种轮回,还有两个城市文化的交融,您觉得两地之间的艺术文化氛围有什么不一样呢?能结合您的作品说说吗?
A : 我这是第一次在福州做展览。 听我一些在福州做过展览的朋友说福州这一两年做得挺好的。 我以前在厦门就想做这个展览。
Q:后来是什么样契机让您去到北京呢?
A: 我2000年的时候去的北京,在这之前我就一直都在福州做摄影。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摄影,感觉拍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就去北京了。
Q:您这次的作品有2003年创作的,那个时候是怎样一种文化氛围会让你想要去开始创作自己的这一类的艺术?
A: 我之前在福州拍摄的都是一些商业人像之类的作品。我 跟着公司项目拍过福州三坊七巷,也 受到了来自各方或好或坏的点评。 但是我总觉得(当时我的摄影工作)像是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Q:在北京创作、生活期间,是否有接触到一些艺术家、艺术作品,影响了您之后的创作方向呢?
A: 因为我到了北京相当于离开了一个熟悉的地方重新开始。当我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新鲜感的驱使下,我特别有创作的欲望,所以基本上是从到了北京开始,我的 摄影创作逐渐可以传达出一些我真正想要表述的东西了。
Q:请为观众解读一下这次作品背后的一些创作故事。
A: 我到了北京先从周边的人开始拍,刚开始会用一些喜欢的道具,像面具,还有用一些戏剧的手段,这样子开始拍摄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 后面开始亲手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戏剧服装,拍了一些北京的胡同。 因为我那边离故宫很近,我在故宫那边拍了半年多。 当时正好我一个朋友在那边做一个博物馆的项目,我去帮他做博物馆项目的记录,所以我也有幸可以到故宫里面进行拍摄。 除了《胡同》系列,《故宫》系列作品,也是我在北京最早做的一批创作。
⊙《面具,胡同Mask,hutong》,2008
50 * 60 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面具,胡同Mask,hutong》,2008
50 * 60 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面具,白洋淀》就是 在北京周边找的一些场景进行拍摄。相关场景里我也会特意安排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安排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事情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有一些则是超现实的。我会自己设定一些草图,想象这些场景下会发生的故事。
⊙《面具,白洋淀Mask,Baiyang Lake》,2008
50 * 60 cm
银盐 相纸 手工着色
Q:您为什么会选择手刷银盐这一类材料来进行创作呢?
A: 我开始接触摄影时就是特别传统的这种摄影师,后期基本上也没怎么用数码。 我之前的那些摄影作品就是手工做的,后来我还创业,开始做一些银盐的黑白照片,后来接触到手刷的材料,觉得它更原始,更厚重一些。 这些质感是数码无法替代的。 每一张图出来的不确定因素也会让这个过程和作品显得更生动。
Q:您这种偏重导演摄影的方式与普通摄影有什么区别?您又是如何看待现在大家使用PS或AI技术来呈现画面?
A: AI技术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一些工作,比如草图设计。 如果使用AI工具,可能会更直接地看到结果。 在学习上AI也是很好的工具。 但是我现在需要到现场勘察,绘制草图,不断修改,然后根据现场情况重新调整道具,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特别很有意思的。
Q:您在这次的艺术创作中有想过要向观众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吗?
A: 那倒没有。 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当作品完成时,它们就已经完成了它们自己的旅程。 20年了,现在重新拿出来做展览,可能只是一个载体不同,但它们的精神和意义已经在完成的那一刻被赋予了。
Q:您对这个展览有什么初步的印象或感受吗?
A: 与一些其他的展览相比,我认为冯老师的展览非常专业。 他能够很好地把控到了展览的各个方面。 我注意到很多展览并没有深入地探讨主题,而冯老师的展览则提供了更多的深度和展示方式,让观众有更多的参与空间。 无论是喜欢传统艺术形式,还是新媒体艺术,冯老师的展览都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整体上,我觉得冯老师的展览在客户端的整体体验上做得非常好。
Q:您在过去的采访中提到您创作中会有“鬼气”,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何为“鬼气”吗?
A: 那个其实与一些目标有关。 我认为照片本身具有独特的特质,它包含了一些连带的、不可控的因素。 这些特质源于它所依赖的材质,这使得摄影与绘画或其他形式的艺术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摄影需要与材质产生触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其独特性。
⊙《面具,长峪城Mask,Changyu City》,2008
50 * 60 cm
银盐相纸 手工着色
Q:您是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摄影的呢?
A: 这只是一种学术上面的定义。 摄影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沉淀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迭代、更新,甚至被推翻。 后现代主义摄影就是在不停地质疑和否定现有的表达方式。 在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肯定会出现新的表达方式。 过去的风格最终成为历史,然后新的形式诞生。 这种不断的否定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所在,否则,墨守成规将无法使艺术继续发展。
Q:您刚才提到艺术不要墨守成规,您之前也在厦门沙坡尾参加过类似“艺术超市”这种新形式的展出,能谈谈当时的想法吗?
A: 当时是因为我有一位朋友在厦门经营着一家小型画廊, 他自己也是一位摄影师。 因此,我考虑在那里举办一些小规模的活动,类似于“艺术超市”的形式,价格亲民,门槛较低,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摄影艺术。
虽然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但只是在扩大传播。 摄影真正作为艺术品的呈现和收藏,还需要通过一些推广活动来提升公众的认知。 “艺术超市”的想法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包括使用银盐这些传统载体的模式,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独特的。
Q:您在这个创作当中会有需要平衡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的问题吗?
A: 这本身就是不可控的,不是我们该想的事情。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陈 农
Chen Nong
1966 年生于福建福州。 1996年-2000年在福州成立摄影工作室,2000年-2011年成立北京胡同咖啡馆自由摄影室。 其作品被加州圣巴巴拉博物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馆、国际图片中心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下一期
洪浩专访·只要人类需要精神生活,艺术就会一直存在。
编辑 | 蔡欣怡
排版 | 蔡欣怡
校对 | 陈旭峰
图片 | 艺术家惠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