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调岗,或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有点让人慌张的事。离开熟悉的领域,去到新的岗位,注定着要面对一段重新磨合的辛苦——
算不上什么好事,但若有人因此认定你不再属于“正常人”的范畴,认定今后你的能力也必然大打折扣,用怜悯的目光为你钉上弱者的标签,一些软软的心肠在你面前变得无比小心翼翼与紧张…
面对这样的情境,无力感怕是会在心底无止境地翻涌。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的视障朋友常常会面临的困境。
不管是先天原因还是后天意外,不管是完全失明还是保留微弱视力…不同境况下的视障朋友们,都是【突发调岗】的亲历者。只是被调岗的对象变成了他们的身体器官,但也因此,器官与能力解绑后又重新组合,激发出身体的奇妙能力,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回了曾失去的”视觉“。
当然这个过程注定会存在漫长的伤痛。在黑暗中磕碰留下的淤青,是他们一步步向世界靠近留下的脚印,绝不是永远需要被特殊照顾的封印。
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社会福利制度与设施的意义,相反,这些都是一个文明社会基础且必须的存在。
马路上的盲道很重要;
信息时代电子设备中的数字盲道很重要;
从我们每个人内心延伸出去的,通往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心灵盲道也同样重要。
它该是条通畅的双行道,却常常被刻板印象堵塞——
那么,就一点点打破它们吧!
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
这本书的主题是帮助大众理解视障人士如何认知世界。因为职业和“光·M计划”公益项目的关系,我结交了很多视障朋友。在与他们大量地接触和交流后,我发现,因为专注,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因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超常的听觉,他们在音乐和声音表演方面有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听速甚至可达到常人的4倍。我的视障朋友们可以潜水、跑马拉松,可以自己化妆,可以做程序员、做翻译、做老师,可以从事艺术创作、做音频主播。
“你那边看得见的世界也很有趣呢”
福利性态度更倾向于关注“如何让看不见的人像看得见的人那样生活”,这背后的逻辑是:看不见的人生活在看得见的人的世界里。当然,现实中很多基础设施是根据视力健全的身体需求而设计的,因此上述的福利性态度也非常重要。
但视障朋友说的“你那边”,让人感觉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就像是门挨着门的两户邻居,表现出一种“我们是我们,你们是你们”的距离感,着实令人感到愉悦——因为这种距离感,人们对彼此产生了“有趣”的想法,而不是单方面地伸出援手。
糟糕!被看得见的信息利用了
炎炎夏日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立着可乐的招牌,就会想喝可乐;看到“今日七折”的标识,便不自觉地走进超市,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视觉刺激之下,欲望在我们的体内生成,回过神来,我们已经变成了“带着欲望的人”。
毋庸置疑,正是这样过度的视觉刺激驱动着资本主义体系。事实上,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就像提线木偶,很容易就会在这个装置的操控下起舞。最近,在电脑桌面和手机页面上,类似的触发点越来越多。本想工作,打开电脑后却开始购物……我们每天都经历着轻度失忆,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我们在利用信息,还是信息在利用我们。
内外等价,“表里如一”
对于看得见的人来说,内与外完全不同。外是看得见的,内是看不见的、被隐藏的。但对于看不见的人来说,这种区别从一开始便不成立。
这是一位盲校的美术老师举的例子。在课堂上,这位老师让学生用黏土制作立体物品。有个全盲的孩子做了一个类似罐子的东西,并开始精心地在罐子内部雕刻起来。看得见的人如果要精雕细琢,肯定更注重外表。那孩子却从罐子内部做起。这说明在他心中,罐子的“内”和“外”是等价的,他绝不是想要把花纹“藏”在里面,只是在罐子的“表面”上雕刻罢了。
“爱玩手机”这件事,
我们蛮一致的嘛!
盲文的低识字率的原因之一在于盲文的学习难度非常大。如果想要熟练使用盲文,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还有一个原因是,电子化和网络越来越发达,掌握盲文的必要性也随之减少。电子化对年轻一代的视障者影响更大。
在看得见的世界里,年轻人“不读书”的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不读盲文”的现象同样愈加明显。直面电子化浪潮的年轻视障者,和看得见的人一样能用电脑、手机收集信息。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视障人士也越来越多,使用触摸屏更是不在话下。
vivo等多家手机厂商都在持续优化产品的无障碍功能
盲人≠盲文≠触觉
“看不见的人能够触摸盲文理解事物,那么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摸一摸就能知道是什么吧,好厉害。”这样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将盲人需要的信息,全都做成触摸式即可。比如说制作成凹凸压印的版本。但复杂一些的图形用凹凸压印来呈现,对看不见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这时,他们却很难将“我不明白”说出口,觉得“别人都特意把图形做成凹凸的了,真不好意思说我没弄懂这是什么”,信息交流的阻碍也因此加深。应该存在某种方法,不是单纯地传达关于图形的“信息”,而是传达灵活的、令人愉快的“意义”。
手和屁股:俺也能”看"!
“注视”不是眼睛独有的功能。比如,我们抓手腕时能感受到手腕的骨头。开车时,我们的屁股坐在坐垫上,却能感受到道路的起伏。看得见的人的手和屁股,也同样发挥着和眼睛一样的作用。
我提倡“做一件事用什么器官都可以”。重要的不是“用什么器官”,而是“如何用器官”。
“读”“望”“注视”这些能力,并不是特定器官的功能。它们应该被视为一种认知模式,或一种集中注意力的类型。如“读”代表的是“认识某个模板后,理解该模板连续出现时产生的意义”,“望”代表的是“提前捕捉非即时需要的信息”,“注视”代表的是“选择并感知特定对象”。
用耳“看”、用眼“听”、用鼻“吃”、用口“闻”,只有像这样打乱器官和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器官的隐藏能力。
百万粉丝视障博主“诺子喵呜”
接受央视采访介绍自己如何剪视频
不利用视觉如何乘风破浪
感受着脚底的摇晃和震动,随之调整自己的重心。要说哪种运动能最大限度发挥看不见的人的这种能力,那就是冲浪。光着脚感受和预测海浪的起伏,配合着它的运动保持脚下平衡。看不见的人的冲浪运动,称为“盲人冲浪”。
不利用视觉怎么冲浪呢?海浪在散开前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看不见的人会让看得见的人告诉他们浪来的时机。但在这之后,他们只能依靠海浪从板底传至双脚的感觉。只有直接接触,才能感受到海浪复杂的涌动。
令观众席鸦雀无声的盲人足球比赛
不使用视觉踢足球,称为“盲人足球”。盲人足球并非只有视力障碍者才能参加,看得见的人也可以戴着眼罩参与其中。而守门员以及场外引导员,原本就是由看得见的人来担任的。
比赛使用放入铃铛的特制足球,滚动时却不会丁零作响,而是发出“沙卡沙卡”的响声。为了不相撞,盲人球员会伸着手臂跑动,而到了防守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必须一边发出“喂!喂!”的声音,一边接近对方球员。盲人足球比赛中,声音非常重要。因此,在比赛中,无论多么想给场上的运动员加油鼓劲,观众都不能大声喧哗——当然,在进球的一瞬间,欢呼声还是会一下子炸开,将此前长时间的沉默一扫而空。
两个人看过后才明白的事
有一位视障人士的直觉认为“全盲也能鉴赏绘画”,那就白鸟建二先生。实际上,他自己曾享受过鉴赏绘画的乐趣。有了这种体验,他开始构思与触摸不同的鉴赏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还是大学生的白鸟和好友一起去美术馆——在那之前,他与美术馆没有什么交集。他们参观的是达·芬奇的解剖图展。幸运的是,他学过按摩,懂得解剖的知识。他靠着听朋友说话来鉴赏展览,非常享受。
他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开始独立策划活动,受众范围也不断扩大。1999年,白鸟与旨在促进残疾人文化艺术活动的团体“ABLEARTJAPAN”共同策划举办了工作坊“两个人看过后才明白的事”。找出了看不见的人也能利用的新方式,创造了鉴赏的新可能性。
看不见的世界也有颜色!
即使是从来没有见过实际物体的全盲的人,也能理解“颜色”的概念。听到他们说“我喜欢的颜色是蓝色”时,我非常吃惊。询问之后发现,他们似乎是通过记住某种颜色的物品的集合,来掌握这种颜色的概念。比如,红色是“苹果”“草莓”“番茄”“嘴唇”等“让人感到温暖的颜色”,而黄色是“香蕉”“道口”“鸡蛋”等“和黑色组合在一起表示警告的颜色”。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的著作《看见看不见的世界》,著名眼科医生陶勇作序推荐。这本书像是沟通两个世界的“使者”,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
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前不久,在热搜上看到安徽盲人女孩郁晓楠高考过线的好消息,在采访中,郁晓楠表示:
“其实高考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希望这件事情变得普通、普遍。我们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参加一场普通高考。”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晓楠多次强调的普通,也是《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一书中多次强调的,视障人士的真实心声,他们只是身体有一点点不一样,使用身体的方式有一点点不一样,仅此而已。视障朋友们能做的事超乎我们的“想当然”。他们都是驾驭另一种身体的专家,在此也祝福他们继续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灿烂!
点击即可购买本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