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看完的书9本。
01 |信任
喜欢程度:9/10
很过瘾的一本书。 一 本书也是四本书,反转再反转。
抛开书里的 女 性主义 不说, 关于“ 叙事 的 抢夺”这一主题都已经是够精彩的了 。
第一部分像是那种机场书店里成功人士的传记,讲述的是一个金融大亨如何在有生之年攀上财富巅峰,立于不败之地,以及他那位善良妻子语焉不详的不幸。
第二部分开始,通过影子写手的笔记、写手的回忆以及大亨夫人米尔德里德的日记,冰山之下的世界开始显现了——
这个“大亨的神话”是被塑造出来的,他本人自私、蛮横、粗鄙、虚荣,所对应的,是那些女性的被欺骗、被压制、被封住了嘴巴——不光是大亨的妻子,还有那位影子写手,大亨的女秘书。
看米尔德里德的日记,你会发现她是个多么真实优雅的人,疾病无法遮盖她的光芒。她喜欢阅读、音乐,兼具好奇心和同情心;她理性、聪颖,丈夫的财富积累其实都是她在背后指导。
再回过头来看,不管是第一部分那本影射的大亨传记,还是大亨找人写的自传的笔记,怎么看,米尔德里德都是个“工具人”。她的形象是孱弱的,她的“美好”,是在男性允许范围之内的“无害的美好”。
扼杀真实声音的,实则一整个阶级和群体。
看到介绍说,这本书已经定了要被HBO改编成电视剧了,凯特·温斯莱特主演。好消息是作者也受邀为编剧。
不过“元小说”的妙怎么体现到影视作品里呢?
有点担心。
02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喜欢程度:8/10
这本书和上面那本《信任》对照起来会很有意思。
时不时会觉得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老太太站起身来,扇了那些虚伪的男性叙述者一巴掌。
这本书说是说阿特伍德的传记,但不限于她的个人经历,还讲述了加拿大文学的发展,是怎么从一个近乎荒漠的图景,或者说偏重诗歌的时代转为后来更为多元的状态的。
阿特伍德挑战的不只是加拿大文学本身的处境,还有作为女性艺术家的刻板印象——
一种是女性通常是被塑造为缪斯的形象,是灵感来源而非创作者;另一种是女性艺术家往往面临的 要么家庭要么事业的二元对立——她这两者都应对得不错,并且从一开始,她就不觉得这成为问题。
她具备一种不循规蹈矩的自信,也许的确跟她童年成长环境有关。她的父亲是昆虫学家,母亲是营养师,所以她从小就跟自然亲近,是个“野外放养”的孩子,于是少了那种传统教条的成长环境。
记得在另外一本书里看到她的演讲,说到小时候一件趣事。
别的家庭去野外郊游,中途会停下来吃点热狗冰淇淋啥的,阿特伍德一家也会停下来,不过通常是她父亲发现,某棵树上长了虫子,于是——
阿特伍德一家就去除虫。
03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喜欢程度:7/10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不光是讲葡萄、石榴、黄瓜等等植物是怎么传入中国的,还会说到这些植物的名称、相关的文字是如何变迁的,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
比如“来”字,本义是外来的小麦,看“麦”的繁体字“麥”,上面就是棵小麦,下面的“攵”,是“止”的倒写,有行走之意。说甲骨文里的脚都有方向性,脚趾向下,就表示从外而来。
还有黄瓜明明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那天看到这个随手发了个朋友圈问大家知不知道,有不少说黄瓜老了就是黄的,哈哈。
这书里说的原因,是避讳。
说黄瓜本是“胡瓜”,隋王朝有鲜卑血统,隋炀帝将涉“胡”的字词一律更换掉了。但为何偏偏是“黄色”呢?跟中国古代五色系统有关,黄为土色,是中央之色。隋炀帝为了宣告王室正统,于是将“胡瓜”改为了“黄瓜”。
这些豆知识书里说了不少,长见识。
这书还有一个特色,里面那些植物插图真好看,并且会附一段画家介绍。可以按图索骥,去找那位画家更多的画来看。
此外,作者老引用到一本书——《植物的象征》。
于是转头来我就去买了一本。
04 |荒野之境
喜欢程度:9/10
有些书真是要等到一定时候才能感受它的妙,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荒野之境》就是。
他这套“行走文学三部曲”之前买过,也翻了翻,当时觉得文字美则美矣,但距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大概是因为我那时候对植物和自然还没感兴趣,况且,麦克法伦所去的那些地方,我这辈子也许都没机会去。
这回“行走文学三部曲”重版,再看这本《荒野之境》时,我恰好在收拾露台小花园,在一个工作台上种了一桌子野花野草。这本书一下就看进去了,并且觉得好精彩。
麦克法伦是从家附近的一棵山毛榉开始写起的,写到他去英国境内探寻尚存的荒野,最后再回到那棵山毛榉……麦克法伦想要绘制一张关于荒野的文学地图,以此对抗常见的功能性的公路地图,但他也意识到,这张地图他永远无法完成,也无意完成。
这是本关于观察的书。是对视而不见的拒绝,也是对时间性的跨越。那些风景描写好美,显现着麦克法伦的心境。但又不只是风景,在旅途中,麦克法伦也发现着前人的足迹,他还在收集那些终将失传的古代语言,于是看这本书,时常会有时空交叠的广阔感。
他还时常提及另一位自然爱好者罗杰·迪金。他俩的友谊不遵循常见的时间律法。罗杰曾在自己的笔记里写道——
“我希望我的朋友都像野草一样出现,我自己也像成为一株野草,随性而至,百折不挠。我不想成为那种需要培养感情的朋友。”
看到这段话时,想到那句——“出现在别人的生命里,要像礼物。”
再看看我那一桌野草。
哈哈。罗杰的话要棒多了。
05 |游隼
喜欢程度:10/10
《游隼》是本“新自然写作”的经典之作,也是之前翻过,但没看完。
这次看《荒野之境》里又提到它,于是翻出来再看。
这回看完了,真是杰作。写得太美了,寂静、克制。
这本书讲述的是J.A.Baker日复一日地追逐游隼的经历,持续了十年。
看这本书时,我刻意选在了每天傍晚时分。天色会慢慢暗下来,我会渐渐专注。像是把自己调节到了一个书里的频道。有时候甚至有点屏住呼吸在读,就像是生怕稍有不慎,就会惊动书里的游隼,还有在凝神观望的J.A.Baker。
书里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段对游隼脚印的描写——
“鹰留下的这些奇形怪状、粗壮厚实、坑坑洼洼的脚印与其他鸟内的足迹非常不同。我将手掌放置于游隼曾站立的地方——这是他刚刚站立的地方——感受着那份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印象里这是整本书里Baker和游隼最“亲密”的接触,看到这段时,不知为何就想到了《E.T.》里外星人和小孩手指碰触的那一幕。
06 |如意故事集
喜欢程度:7/10
看这本书有种穿越回到小时候看动画片的乐趣,就是那种每集结尾都会给你讲个道理的动画。那些道理自然都不记得了,但动画的框架是一种默契,会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故事会永远讲下去。
《如意故事集》是万玛才旦编译的藏地民间故事。它也有一个框架——
小伙子听大师吩咐要从远方背回来一具如意宝尸。每次回程路上,宝尸都会讲个故事,小伙子听故事听得入迷,一搭话,宝尸就会飞回原地,于是小伙子又得重新背一次……
这个设定真是可爱。宝尸和小伙子都可爱。他们之间也像是有默契。
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磕个CP。
07 |天使之门
喜欢程度:7/10
自上个月的《蓝花》之后,这个月继续看了本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书。
《天使之门》表面写物理研究员弗雷德和女孩黛西的生活和爱情,实则写灵魂的求索,信仰的重建。小小一本书,被放进了很多东西。
我很喜欢书的开头和结尾。
开篇是一幕混乱的景象——
“顺着磨坊路往北,经过墓地和济贫院,这是一条通往剑桥镇的道路。到了空旷地带,左手边,风刮起柳树的枝丫,在空中较量,最后柳枝承受不住,噼啪作响,从树权上裂开,落在湿透的草地上;瀑布般的嫩枝垂落在地,痉挛地抖动。这些银色的枝条突然遍地都是,随处可得,奶牛从未见过这景象,疯了一样,用头顶着柳枝,抛来抛去。柳条缠绕在牛角上,遮挡视线,奶牛看不清楚,绊倒在地。有两三头奶牛,傻子一般,仰面躺着,左右打滚,本应永远遮掩起来的灰白色大肚皮暴露无遗。就这样,它们还在反刍。这是一个大学城,致力于逻辑和理智,眼前却是一幅混乱的场景,树梢坠落地面,牛腿挥舞在空中。”
而结尾,则是一个静静的神启时刻。
黛西误入了学院里那扇只开过两次的“天使之门”,在里面耽搁了五分钟,于是,碰上了慢慢走回学院的弗雷德。
书就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
爱情峰回路转的同时,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也似乎汇聚到了一个平衡点。
08 |恶时辰
喜欢程度:7/10
重读了这本马尔克斯早期的小说,不那么“魔幻”,比较“现实”。
《恶时辰》是一段暴力的“间隙期”,山雨欲来的氛围一直笼罩着镇子。
杀不完的老鼠、河岸发臭的死牛、不断出现的匿名信…… 后者起初像是一个会被解答的重要悬疑,“到底谁写的?”但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答案其实不重要了。
政权交替,换汤不换药。暴力从未远去的原因,是根源从未被清除过。
09 |蓝胡子
喜欢程度:8/10
“蓝胡子”的典故是来自一个法国童话——
一个蓝胡子的贵族,娶过的妻子皆下落不明,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把那些妻子都杀死了,锁在了城堡的一个房间。
冯内古特的《蓝胡子》里也有一个“房间”,一个仓库,那里放着的,是主人公拉宝·卡拉贝奇亚一幅巨大的画作。
拉宝·卡拉贝奇亚其人,曾是冯内古特另一本书《冠军早餐》里的一个小角色,这本《蓝胡子》则是他的自传。冯内古特塑造的这个角色70多岁,一只眼睛失明,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也是个抽象画家和收藏家, 与 杰克逊·勃洛克和 马克·罗斯科 齐名。
但评论家认为他的那些收藏和画作毫无意义。并且, 他的抽象 画用的是一种 特殊的停产颜料 绘制的, 颜料会从画布上脱落,变成碎片, 于是即便从技术角度来说,他 挂在博物馆里的那些画, 在他有生之年也会“ 失传 ”。
看起来拉宝·卡拉贝奇是个被动的人,孤独的人。
他的秘密在那个仓库里。
那幅巨大的画作,是一幅超写实的画。描绘是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山谷里目睹的场景——
“当时太阳刚刚升起”。
一个抽象派画家,遗作是一幅巨大的超写实画作。他把它锁在了一个房间里。一个蓝胡子的秘密。
难怪有人说这本书不只是冯内古特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看法,拉宝的那些画,不正是象征了冯内古特自己的作品。他的许多书都含有幻想成分,一些评论家并没有认真对待他的作品,尽管他的书几乎都是有关战争、人性、意志和道德。
冯内古特不是写不来写实的东西,而是他选择不去写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