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 讲了8位市场人的创业故事,,也建了个小群,在目前裁员失业大潮下,大家聊聊市场人的危与机,副业与创业的一些想法与实践。
其中一位读者,晁杨博,也是从市场总监到自己创业,这几年刚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我就邀请他写一篇文章来分享分享,看看市场人的创业故事,或许对你也有所启发。
以下是他的故事:
倘若你觉得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那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先搭建一个班子,验验世界的成色。
01
在企业的日子
我创业前的最后一段工作经历,是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市场总监,这家公司的硬件产品,主要面向健身房、瑜伽馆等运动健身行业。
其实整个21年,公司的业绩算做得不错,营收相较20年翻倍有余,产品的商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在那个特殊的细分赛道,也堪得上行业头部。
按理说公司蒸蒸日上,但在22年4月份的时候, 还是选择了辞职。原因也很简单,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公司作为平台,既是推手,也是束缚。
作为一家研发导向的企业,渠道侧重ToB市场,公司的资源会相对倾斜至产品、销售部门。
市场部作为一个总是在支出而不直接创收的部门,很容易被猜忌,同时成为销售、产品部门在业绩不佳时的宣泄点。
相互攻讦的氛围,对于预算、营销落地理念的分歧,坦言说,这些都让我有些身心俱疲,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基于自己过往浅显的经历,以及对商业的认知思考,我也没有选择再回到职场,而是毅然踏上了创业这条路。
22年下场创业的这个时间点,并非大家眼中的好时机,一是经济的趋势发生了变化,二是个人有房贷等等支出,身边的朋友也提出过相应的担忧。
不过每个人考虑的点有所不同,正所谓有危才有机。
我对自己的优劣势算是清楚,做事的能力强于对人情世故的拿捏。行情好的时候,无论是对企业或个人,做好向上管理,就能挣到钱,这不是自身长处。反而是行情一般的时候,市场才能给我这类型人留出机会。
行军打仗,有时候需要兵行险招。
02
陷入泥潭是创业的常态
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方向。
我辞职没多久,部门有一位下属也紧随我之后出来。对于创业这件事,他一直跃跃欲试,尤其是全案营销这个领域,出于共事期间他看到的结果,所以在企业时,他就不断撺掇我出来做全案营销这个广告业务方向的创业。
但我不是很喜欢营销这个业务,因为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同时自己也有一个青睐的创业方向,那就是三维视觉设计。
但是仔细想来,创业这件事多一个人总是好的,毕竟横竖也是一份力量,所以便答应了合作的想法。
后来才慢慢理解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启动了第一个阶段的创业,他负责销售,我负责落地执行,业务方向主要是以获客为目的的全案营销,不过在业务介绍的后半部分,我还是放入了三维产品视觉这个业务线。
前期通过人脉,陆续接到了一些小的业务,但不成气候,我也开始意识到了全域营销这个业务,我们的症结在哪里。
第一个症结,大公司不愿意和小公司玩,小公司不愿意付费。
这其实也很合理,对于小的广告公司来说,全域营销是个伪业务,因为自身的宣传资源、落地执行能力,都不足以保证曝光和各条业务线的交付、迭代。
第二个症结,营销是一个“愿景型”业务,让客户接受,需要极强的案例背书或信任基础。
我过往在细分赛道的的案例,很难跨行业受到认可。
全案营销的业务,在经历半年的困顿期后,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合伙人也异常沮丧。于是在22年10月,我决定放弃全案营销这个板块的业务。
市场人出来做营销公司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但是营销服务是给别人做都是嫁衣,除非像华与华、小马宋这种的,能把业务单价拉上来,否则真是劳心劳力还很难实现滚雪球式的积累
在这半年多,收入相较上班是微薄的,这个过程真的极为挣扎,这种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习惯了拿工资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期间和朋友聊天,她说我比较能“扛”,我才意识那时候自己是在“扛”。
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成为了一名原始人,从旱涝保收的温室,迁移至了原始森林。恍然失神,才发现我只是行走在路上。
但即便是回归现实,觅食这件事就是我们这些“原始人”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03
寻找新的方向
放弃了全案营销,接下来做什么?
所以我也是衡量后,选择了自己塑造一个低成本的具象产品,然后将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业务赋能。
最终选择了之前提过的三维视觉设计方向,这件事情早在19年的时候,自己就有深思熟虑。
我本科所学专业是工业设计,只是在后来的机缘巧合下跨入了市场营销领域,虽然事实证明了自己做市场的天赋更好一些,但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了对3D设计行业的关注。
18年的时候,我在深圳万象天地闲逛,偶然看到商场内大屏led当中播放的nike视频广告,基于三维数字技术才能做到的另类表达方式,使得那款鞋子的卖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就隐约觉得这会成为产品宣传视频的发展趋势。
同样是一个偶然,19年听到了当时老板,对移动互联网下一发展方向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是以AR、VR硬件为载体,然后进入到空间感应互联网的交互阶段。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
对于这个发展方向我是很认可的,后来Meta和Apple Vision Pro的出现,其实也在慢慢验证。
后来20年恰逢特殊时期,便向公司申请脱产,前往上海特意去进修学习了动态三维领域的技能,这也强化了 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和积累。
在市场总监这个岗位上,我对4P当中的推广,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市场部门或者说营销,对于企业的价值,核心就在于流量和转化。流量源于内容,转化则可以通过视觉设计、流程的设计来完成优化。tvc或者这类三维动态视频的意义,就是将其作为沉浸式的转化道场。
选择三维视觉这个方向,不仅可以很好利用我在市场营销这个领域的积累,也能够衔接我在设计专业所学的技能,为自己建立一个相对独特的竞争壁垒。
当然了,选择这个行业也不单纯是这个因素,也有对现有业务取舍的考虑。
视觉设计,它是一个很具象的业务,找上门的客户,会非常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而全案营销并非如此。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最大的忌讳是很难一句话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费劲口舌让客户去理解我们在做什么,然后再让客户接受并信任我,中间的沟通成本越低越好。
这也是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一定要降低成本。
就这样,三维视觉设计这个新方向明确了下来。
很多人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容易随大流,人云亦云,事情最终成不成,几乎就是凭运气了。
创业是有一定的运气在,但将成败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这就非常可怕。
我个人觉得,在创业前,最应该想清楚的两件事,一是认识自己;二则是需要对行业有相对深刻的认知和信仰,但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
04
最小闭环的验证
业务方向是有了,但是业务从哪里来,成了新的问题。
三维视觉设计这个行业,和我过往所待的行业跨度非常大,同时合伙人由于身体有恙回家休养,所以开拓业务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一个人的身上。
这个时候,半年前完成的那份企业介绍就派上了用场,我将前半段围绕流量获客展开的介绍删除掉,保留了最后一部分关于视觉转化的介绍。
业务最终缩减为三个部分,产品白底图、场景合成及渲染、三维产品动画,同时也准备了一些案例。
新的介绍虽然简短,但是清楚明了,同时最大程度说清楚了服务的价值。
在这之后,则是通过招聘软件,去寻找在对应业务方向上,有兼职岗位意向的公司,挨个私聊。
这样做效率并不高,但在不懈的努力下,还是成功得到几个面谈的机会。
很幸运,我促成了几乎所有面谈的业务合作,而且当中有一个硬件产品的三维动画,尽管客单价并不高,但这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
此时已有2年多没摸过软件,但好在20年进修所学到的知识体系是扎实的,跌跌撞撞中,又经历了新冠、农历新年,最终花了大概2个多月,完成了成片交付。
虽然我个人对于成片不满意,但客户很满意,在这也真的很感谢高总当时的信任,如今我们仍保持着新业务的往来。
完成这则业务后,我意识到这个方向有可行性,但一个人既要负责拓客、又要负责业务的落地,我也很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
05
草台班子的成型
倘若你觉得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那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先搭建一个班子,验验世界的成色。
23年的2月份,我约了自己大学认识的哥们老刘,他21年告诉过我他在学习游戏建模。
在那个不是很暖和的咖啡馆,我们聊了大概4个小时,谈对事情的看法,对工作的认识,以及我想要的做的这件事。
老刘答应了我提出的合作,他会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来负责我这边业务的模型制作,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成就行。
临结束的时候,我告诉他,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都重要。
在这之后,我在微信上又私聊了20年上海进修时认识的小朱,他擅长产品动画的制作。
在经过陆续的沟通后,他也选择了加入,就此我们形成了一个三人团队。大家有着明确的分工。我负责前端的销售、市场,他俩分别负责模型、动画的制作。
唯一美中不足的则是这个团队,只有我一个人是全职,其他两人受限于经济原因,面对这未知的风险,只能是兼职。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个草台班子初期的分成模式,一是业务成交金额完全透明,二是利润28开,制作拿绝对的大头。
作为拓展业务的前端,我完全可以选择不断压价,降低分包成本,但我知道这样不长久。我认为降低沟通和猜忌的成本,以超出预期的比例分钱,是我们后来得以稳固合作的重要因素。
我为这个新的团队,起了个好记的名字,设计了logo,并且重新制作了一份企业介绍,尽可能让我们看起来像一个不错的设计工作室。
23年的3月18日,我们接到了团队成立后的第一个业务,在合作的第一个月,他们两人在业余时间赚到的钱就几乎超过了现有工资。
自此后的每个月,这个“草台班子”的营收每个月都有着增长,同时老刘也在5月份选择了全职开始工作,为了节省资金,我们选择了在我空置的住宅当中办公,餐桌成了我们的办公桌。
虽然办公环境简陋,但每周末我都会组织公司周例会,三个人按照部门的架构来依此完成复盘和下周计划。
那是一段非常艰难、但也很快乐的日子。
06
投资与业务扩张
市场人在企业磨砺得到的各项技能,几乎是为创业而准备。很多市场人从企业出来创业,总觉得业务的开展总有诸多限制,我个人觉得,这还是源于对自身业务和整个商业的认知不够深刻。
23年的5、6月份,我一方面启动了团队的视频号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经常参与一些本地的线下沙龙,对于我个人来说,这都是能够获得潜在业务的流量。
在本地的沙龙上,我得到了几次分享露面的机会,这不仅让我结交了新的朋友,后续机缘巧合下,还为团队拿到了一笔小的投资。
正所谓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我对此感触颇深。
7月份,团队搬迁了新的办公室,增添了新的员工,然后开启了公司正规化运作。
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其实也开始意识到团队和现有业务的局限性,所以围绕三维视觉设计,构思了对应的培训业务,以线上自媒体运营为切入点。
回归到创业这个点上,我是觉得,作为市场人应该对行业趋势保持敏感度,需要能够判断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判断自身的竞争优劣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行业机会。
虽然说各个平台的流量洼地在被不断填平,但我认为在许多特殊的细分行业,仍然有通过自媒体切入来完成以小搏大的机会。
07
踏上增长的快车
8、9月份,我们进一步完善团队,并启动了三维视觉这个行业的ip账号运营工作,11月份发售了两门线上课程,销售反响非常不错,很好的验证了团队在内容、流量、产品、发售整个流程当中的构想。
这个过程,其实最大化发挥了我个人在市场营销领域的能力,对行业的理解,如何去塑造产品,完成竞品调研及定价,对内容和流量的认识,以及推广方向的营销策划和设计包装。
同时基于线上运营的账号,陆续也有一些设计业务找上门来,制作和培训看似是两条线,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做到了相互反哺。
时至今日,我们的线上运营板块,在这个细分赛道,已经攀爬到了前3。虽然算不得成功,但是相较于1年前,团队的制作能力、行业背书、案例,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具备了相应的容错率,并且逐渐在行业站住了脚。
目前团队正在筹备线下培训的落地,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08
最后的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这是创业过程中非常明显的感受。很幸运,遇到了各种各样帮助,但这个幸运有前提,那就是韧性支撑着人在这段冒险的旅途中,不断前行。
这段冒险目前也尚未结束,但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坦然接受。如果创业让我穷困潦倒,那么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2024年并不算平静,降本增效成为了各行业企业的核心诉求,或许很多市场人会因此而觉得困扰、焦虑,但其实大可不必。
无论停下来休息,亦或者有新的选择,都是开启人生新旅途的起点,感受这个过程并重新认识自己,这并非一件坏事。
至于开篇提到的,世界是否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我的感受则是——有那么一点儿。
最后的最后,创业不易。这部日剧,我在创业的时候有刷到,当时看到这句话就觉得特别治愈。
希望我的分享,也能帮到同路人——想要创业的市场人。
小步对谈:
Q:微信聊天,你说“市场人适合创业”,为什么呀?
A:因为市场部是产品和销售的润滑剂,要做好这件事,市场人就必须足够了解产品,并且理解销售。
这就意味着,我们更容易以完整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经营,包括对商业闭环的思考也会更好一些。
同时,市场部是一个被授权花钱的部门,无论是展会、广告宣发,其实都是在有限的预算空间内去完成调度并实现目标。某种程度上,市场人对于资源的认识和运用,也会更深刻。
综上这些能力,其实都是创业者需要的,更何况4P本身就是商业的核心。
所以好的市场人,真的很适合创业。
往期同类文章回顾>>>
创业故事系列
也欢迎你来讲出你的故事
进群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哈
(尽量)工作日8点更新,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