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3年,毛主席收到一封举报信,看完泪流满面,叶剑英:杀一儆百

0
分享至



1973年,一封告状信寄来北京,毛主席看完泪流满面,周总理震怒,叶剑英更是扬言要杀一儆百。

写这封告状信的,只是福建莆田的一名小学教员,在当地并没有什么名气,他越级上访,一封举报信找到主席告御状,不料却引发高层震怒,牵扯出一桩惊天冤案。



告状信里究竟写了什么?毛主席看完为何颤抖落泪?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教员告御状之谜。



一 举报信

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办公,就在这时,秘书突然闯入,并递上了一封奇怪的信件。

毛主席拿过来一看,封面上落款是三个字:

李庆霖。

毛主席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问了秘书,秘书也不知情,毛主席感到纳闷,一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给他写信?信里又会写些什么东西呢?

主席一边打开信件阅读,一边询问起信件的来源。



秘书告诉他,这封信件最开始是寄给外交部部长助理的,经过助理王海荣之手,信件最终被交到了主席手里。

王海荣是外交部的名人,她是周总理亲自点名提拔的,为人谦逊有礼,遇到冤假错案必定会站出来声张正义。

既然信件是寄给王海荣的,那么里面会不会记录着什么冤案呢?

主席皱着眉头展开信件,信封里面是好几张信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

主席挨着挨着阅读,看到最后竟然双手颤抖,热泪盈眶。

原来,写信人李庆霖是福建小学的一位教员,他写了一封长达2000字的告状信,专门拜托外交部递交给主席。

在这封告状信里,李庆霖一直在为儿子李良模喊冤,与其说是告状,不如说是一封求救信。



李庆霖在福建当教员,儿子李良模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了一名知识分子。

1969年,我国动员知青上山下乡,这在当时是很热门的,李良模也响应号召,立马收拾包袱下放到莆田农村。

在莆田获芦公社水办大队里,李良模插队落户,但他的生活过得却并不好。

按照国家标准,知青每年都能得到政府下发的生活费和口粮,每个月36斤粮食,生活费则是每个月8块,这笔钱不多,勉勉强强能帮助李良模生活。

可李良模没想到的是,他刚到水办大队没多久,资助就突然取消,每个月的口粮和生活费也一并消失,剩下李良模毫无经济来源。

水办大队地处偏远,当地农民基本都是自给自足,没有其余收入,李良模作为插队来的知青,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固定的住处,这里没有就业岗位提供给他,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着大伙一起务农。



大队土地有限,下乡的知青人数又很多,到了李良模这里,他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

李良模本以为下乡后能凭借自己的知识改造乡村,可现实却是他几乎到了养不活自己的地步,每个月只能找父亲李庆霖要钱。

李庆霖也只是一名小学教员,平时工资也不多,每个月只能省吃俭用,给李良模攒出一笔生活费。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李良模开始到处上访,可不管是去公社还是当地部门,消息始终石沉大海,没有任何人出面帮助李良模,先前说好的知青分红也被取消,李良模在水办大队里举目无亲,只能靠着家庭救济过日子。

长此以往,李良模准备离开大队,回到家乡工作,但他遗憾地发现,自己在下乡过程中没人介绍,就算到了县城也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说,李良模只能在大队里长期耗着,丝毫找不到出路。



为了替儿子李良模伸冤,李庆霖想尽办法,最终他打算找毛主席告御状。

主席看完李庆霖的告状信后,气得双手颤抖,叶剑英更是当即下令:

严查。

不料这严查之下,竟然查出了更大的问题。

叶剑英到底查到了什么?李良模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二 下令彻查

告状信中明确写着,李良模在1969年下乡,期间一直受到不公正对待,国家承诺的每个月的生活费被取消,这让李良模在乡下寸步难行。

父亲李庆霖到处走访,只为替儿子发声,可不管他找谁,事情都没能得到解决。

1972年,李庆霖掏出信纸,洋洋洒洒写下2000多字,这一次他打算找毛主席告御状。



70年代还没有越级上访的规矩,李庆霖这封信很难寄到毛主席手中,先不说他只是个平头百姓,就算他是个有名气的人,信件也要经过层层审核,最后才能递交到主席面前。

这又会花费不少时间,更何况,中间会不会有人将信件扣押下来,这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确保信件能递交到主席手里,李庆霖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外交部部长的助理王海荣。

王海荣办事公正,如果他收到信件,一定会转交给毛主席。

1972年12月,李庆霖走进邮局,将这封告状信寄给了外交部。

又经过5个月的时间,信件终于到达中南海,当毛主席展开信件阅读后,才发现李良模处境竟然会如此艰难。



李庆霖在信中写道:

李良模下乡后生活举步维艰,应有的口粮不发,下发的生活费被扣,希望国家能尽快给予解决。

主席看望当即便回了一封信:

寄上300块,聊补无米之炊。

300块是主席从稿费里扣除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300块在70年代,几乎够买3000多斤粮食。

1973年6月,李庆霖千等万等,终于等到了主席的回信,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主席亲自寄来的300块。

李庆霖当场便感动得落泪,他之前找遍领导,却没人任何人出面帮助他,本以为主席事务繁忙,没空搭理他这个普通教员,可主席却亲力亲为,一出手就是300块。



李庆霖甚至不敢乱用这300块,在莆田县城里,周围邻居全都赶来围观,他们都想亲手摸一摸主席寄来的300块。

随后李庆霖将300块存进了银行,每年取出一笔利息供家庭开支。

除开这300块以外,主席还在回信中承诺:

像李良模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一定会被妥善解决。

直到得到主席的肯定答复,李庆霖这才放下了心。

另一边,周总理从李良模为例子,开始彻查知青下乡一事,主席断定,像李良模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个例,早年动员的知青下乡很可能出了大问题,否则不可能出现口粮、生活费被扣押的情况。

1973年夏天,关于知青下乡的彻查正式展开,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竟然激起千层浪。



李良模绝非少数受害者,在广大的农村地带,许多知青都面临着不公正对待。

下乡的女知青下场更惨,有人被侵犯侮辱,还有人失踪或者惨遭暗害。

1972年,上海一名女知青被分配到云南,在生产队里,她惨遭杀害,此事一度还闹到了国际上,美国还以此为幌子,专门来抹黑我国。

1973年,又一名女知青在下乡期间神秘消失,至今毫无下落。

从1956年到1973年,共有200多名女知青都遭到过侵犯,她们上诉无门,只能找机会返城工作。

可返回城市又谈何容易,名额有限,这些名额早就被高官子弟提前霸占,这群纨绔子弟下乡来镀金,没过多久就被派回原来的城市,这就导致剩下的知青无路可走,只能留在乡下待命。



下乡的知青生活窘迫,既没有口粮也没有分红,男知青被派去做苦力,女知青还要担忧自己的人身安全。

到了70年代,许多知青都郁郁寡欢,还有人为此自杀,他们是我国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就这样陨落在荒村中,实在是可惜。

更让人痛心的是,悲剧发生后,当地干部无作为,甚至还知法犯法,这让周总理怒不可遏,就连叶剑英元帅也拍桌大怒:

杀一儆百!

这群干部下场如何?知青下乡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三 真相大白

1956年下乡以来,许多知青都遭到了虐待,虐待这群知识分子的不是别人,大多数还是农村本地干部。

此次彻查后,逮捕了不少违法分子,其中就有黑龙江、云南建设兵团的一些干部,他们借着身份侵犯女知青,被捕归案后,叶剑英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直接判处了死刑。



随着犯罪者被处罚,那些遗留乡下的知青们也得到了妥善安排。

先前下乡的时间长,知青返城名额被占,整改之后,下乡时间大大缩短,违规返城的知青被清算,对于平民出身的知青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于此同时,先前告御状的李庆霖也得到了新的任职,他被举荐为人大常委,1976年,李庆霖进入知青工作小组工作。

李庆霖的儿子就是知青,在处理起知青问题来,他更加熟悉,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李庆霖的助力下,全国知青的命运得以改变,从1978年开始,滞留乡下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到了1981年,知识分子遗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除了少部分知识分子在乡下安家落户外,其他回城的知青们还得到了补偿,他们的工龄从下乡当时开始算起,这对再就业是很有帮助的。



自此,曾经闹得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基本结束,许多人都很疑惑,上山下乡是毛主席亲自号召的,在60年代更是火遍全国,为什么盛极一时的上山下乡会出这么多问题呢?

1955年,《人民日报》率先发布文章,表明知识分子在农业生产中是很重要的。

文章一经发表,立马引来了重视,毛主席还亲自肯定了这篇文章。

放在50年代,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起步中,每个行业都需要知识分子,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这里的知识分子本来就少,要想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就需要从城市调派知青下乡。

1955年,各大农村开始设置知青下乡试点,许多青年得知下乡是为国效力后,纷纷响应,光是1962年到1966年,全国就有129万知识分子去到农村。



对于这批知识分子的到来,国家给予了相当优厚的条件,每个月发8块钱的生活费,另外还有36斤粮食。

一开始,知青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好,但随着知青人数越来越多,下乡反而成了一件坏事。

知青在乡下大多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工作本来是当地村民负责,大批知青的涌入,反而让当地村民有了负担。

一些小乡村接纳不了这么多人,但碍于命令,又不得不接受。

另一方面,对于这批知青的家庭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压力,许多知青无法养活自己,家里人只能自掏腰包,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上山下乡更像是完成任务一样。



最难的是,这些知青因为没背景没权力,经常受人欺负,有的人还无法返回家乡,白白浪费了所学到的知识。

好在李庆霖及时告御状,毛主席知情后,立马对上山下乡做出调整。到了80年代,上山下乡基本结束,知识青年大多回归高考,有人选择在城市就业,有人选择去农村效力,但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出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橙历史
西橙历史
纵览八古奇闻,仍留一身肝胆。
475文章数 36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致8人窒息后遇难 河南叶县通报

头条要闻

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致8人窒息后遇难 河南叶县通报

体育要闻

没人永远年轻 但青春如此无敌还是离谱了些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打断妻子多根肋骨 上市公司创始人被公诉

科技要闻

iPhone 16会杀死大模型APP吗?

汽车要闻

售17.68万-21.68万元 极狐阿尔法S5正式上市

态度原创

房产
家居
教育
时尚
艺术

房产要闻

万华对面!海口今年首宗超百亩宅地,重磅挂出!

家居要闻

空谷来音 朴素留白的侘寂之美

教育要闻

北京高考阅卷进行中,语文已有多篇作文有望拿满分!

伊姐周日热推:电影《沙漏》;动漫《眷思量2》......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