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休闲来静海 让心静下来】静海地标美食,一起来大快朵颐~!!

0
分享至

台头熬鱼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台头镇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特别是东淀洼常年积水,大清河水流不断,河淀水草丰富,鱼类繁多。特有的环境,形成了特有的食鱼文化,其中台头熬鱼更是做法独特,别具一格。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清河洪水泛滥,东淀洼一片汪洋,台头人种不了庄稼,就纷纷行船捕鱼。一天有一户人家,把鱼箔(bó)下好后,就停岸做饭。主妇把鱼开膛破肚、打鳞洗净后,就把葱姜蒜等佐料放在碗里。这时,那条刚被处理过的鱼突然蹦了起来,一下就掉到盛着玉米面的簸箕里,又是几蹦浑身沾满了玉米面。随之又一蹦,蹦到了刚刚烧热的干锅里,炙热的干锅加速了鱼的蹦跳,结果不一会儿鱼的两面煲得金黄。由于鱼表面是煲干了的玉米面,鱼肉丝毫不沾锅。主妇见此,把鱼取出来,往锅里点少许油,趁着锅热炝锅,然后把鱼放到锅里简单煎,随后将一大碗调料倒进锅里。这一倒不要紧,一股浓浓的鱼香味随着热气迎面扑来,香溢沿岸。鱼熬熟后更是味道独特,人人喜爱,从此,这种熬鱼做法遍及台头。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台头熬鱼是将大清河、东淀洼的鱼打捞上来处理后,裹上玉米面干煲、炝锅熬制的鱼。用这种特有方法熬出的鱼,两面金黄,肉嫩汤香,省时省油,具有浓浓的渔乡风味。


台头羊蝎子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相传,宋代文豪苏轼因政治斗争被贬官惠州,当地市场寥落,商品匮乏,官府用肉每天杀一只羊。因苏轼是被贬罪官,所以吃不到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告诉杀羊人,给他留下没人要的羊脊骨,因为这些骨头也有一点羊肉。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煮透,点少许调料,便可外肯骨肉、内吸骨髓,好不解馋过瘾!人们发现这种吃法后,便大行其道。因羊脊骨形似蝎子,便取名“羊蝎子”。台头羊蝎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日趋丰富,人们从吃饱发展到寻求健康,且因羊蝎子味美含钙高,便逐渐在台头兴起吃羊蝎子的热潮。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台头羊蝎子是以羊椎骨为主料,加以秘制配方,经过精心炖制而成的肉食菜肴。特点是口感鲜美,肉香嫩而不腻,骨多髓而不滑,汤浓香而不膻,且四季可食,老少皆宜。


静海美食故事:台头羊蝎子

台头西瓜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台头镇地处大清河两岸,东淀洼中心地带,这里有清澈甘甜的大清河水、广阔肥沃的黑土地和优质的气候条件,而且没有工业污染,适宜种植西瓜等无公害农产品。据《静海县志》记载,乾隆皇帝三次驾临台头,品尝当地西瓜后赞不绝口,钦点为贡品,特赐“福”字。《大城县志》有记载:“西瓜,出西域,台头西瓜昔为土贡。”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台头西瓜在播种方式和育苗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并从露天种植发展为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后来成功引进了冷棚嫁接西瓜技术,这样既解决了西瓜种植不能重茬、病害严重的难题,也改变了只有夏天才能吃到西瓜的历史,使台头西瓜上市时间大幅提前,品质大幅提升,产量大幅提高。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台头西瓜是台头镇在大清河两岸和东淀洼种植的优种、无公害西瓜。特点是皮薄瓤脆、甘甜多汁,口感甜爽,在京津冀地区享有盛名。


台头西瓜

视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

王口吊炉烧饼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王口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上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先民躲避战乱,总要带上干粮,但由于大多数干粮易霉变不易保存,仍然忍饥挨饿。后来有人在烙大饼的基础上发明了烧饼。这种烧饼不仅改变了烙饼易霉变、个大不易携带的弊端,还因经过上、下火烤极大地去除了水分,可以长期保存;而且由于面里加入了香油、食盐和芝麻等调料,能使烧饼集主食和菜肴于一身;特别是经过火烤使烧饼坚实不暄,比一般食物更延时不饿。同时,王口人习惯一日两餐,土地都在大洼深处,人们早晨起来带几个烧饼下地,饿了咬几口继续劳动。王口又是水陆码头,搬运工只有吃了面硬“当食”的烧饼才浑身有劲。因而,吊炉烧饼不仅是当地美食,更是长途跋涉或从事繁重劳作者的最佳食物。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王口吊炉烧饼是将烧饼生胚用吊炉烤制成熟的面食。600多年来,烤制吊炉原始不变,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烤制的烧饼外皮酥脆,内层软柔,味道咸香,易于保存,是王口特有的民间传统食品。


记忆中的老味道:王口吊炉烧饼

王口杂和面饽饽熬小鱼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杂和面饽饽熬小鱼起源于王口镇大瓦头村。大瓦头村东处贾口洼,西邻子牙河,历史上十年九涝,洪灾频繁,常年积水,鱼虾繁多。沥涝后由于腐殖质多,土地肥沃,种植的庄稼也很优质,其中糜子、黍子、谷子、豆子等做出的主食更为好吃。用这些谷物和高粱、玉米等面掺合在一起贴出的饼子叫杂和面饽饽。

杂和面饽饽熬小鱼最初源于到贾口洼打鱼的人们,当时为了省时多打鱼,人们就把糜子、谷子、高粱及玉米面单独或掺合在一起做成饽饽,贴在熬鱼的锅里,成熟后食用。这种方式省时、省力还省柴,至此,杂和面饽饽熬小鱼成为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的主食。

清嘉庆年间,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要去子牙观看姜子牙太公庙,龙船顺子牙河途径大瓦头村,但在此地遭遇三天三夜大雾不能前行,在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二十六世孙岳全美的陪同下,特意品尝了大瓦头村特有的美食佳肴——杂和面饽饽熬小鱼,食后连赞“美食!”,称“此地真乃‘鲜鱼水菜王家口,难舍难离的瓦子头’!”(大瓦头村名原为“瓦子头”)起驾回京之时,乾隆赐予岳全美龙头拐杖一根,上书“嘉庆元年赐臣岳全美岁次丙辰”(原件残品仍存),还赐黄马褂一件,毛驴一头。并叮嘱岳全美有事可骑着毛驴、穿着黄马褂、拿着龙头拐杖可直奔皇城。从此,大瓦头村的杂和面饽饽熬小鱼名声大振,四邻八乡前来学艺,外地食客也接踵而至。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杂和面饽饽熬小鱼是将糜(méi)子、谷子、高粱、玉米面掺合在一起(或单独)做成饽饽贴在熬小鱼的锅里做成的菜肴、主食为一体的农家传统主食。出锅后的小鱼味道浓郁,汤汁鲜美;饽饽糜谷微甜,豆味清香。


静海美食故事:王口杂和面饽饽熬小鱼

王口炒货

由 来

静 海 美 食

据《河间府志》记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王口地区就有“种植蜀葵之习,并炒熟食用之”。但生产工具只是做饭的铁锅和烧柴炒,销售仅限于本地小摊点或走街串巷叫卖。清代中期,炒货工艺创新,规模逐渐扩大,王口镇有“振升”“昌来”“富泰亨”三大商号,专门经营炒货。清朝末年,义和村有刘氏家族10多户从事炒货行业。民国期间,炒货业在王口广为流传,又出现了义和村吴氏、孙氏等家族从事炒货行业。新中国建立后,形成了以义和村为中心的炒货基地,并在河北一带享有盛名。后来,炒货业相继在王口镇的团结、民主、和平、大瓦头等村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炒货业从工艺到设备也随之得到改进和更新。2003年以后,王口炒货产业正式形成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基本达到集交易、生产、批发、零售、物流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诸多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目前,王口镇共有注册炒货企业292家,其中贸易货栈65家、出口生货企业10家、炒货生产经营企业217家。年销量达100多万吨,年销售额80余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


特 点

静 海 美 食

王口炒货是将葵花籽、花生、黄豆、蚕豆、核桃、杏仁等经过炒、烘、炸、煮等工艺制成的休闲食品。王口炒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多样,甜、咸、辣、酥、脆俱全,既是休闲佳品,又是待客和走亲访友好礼。


编辑制作:李芮敏

审核:史光

监制:潘俊鹏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信静海

一键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信静海
网信静海
践行网信责任,建设网信强区。
15041文章数 35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