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宫廷里,皇后和皇贵妃是那个封建社会中极尽奢华的权谋舞台上的两颗璀璨明珠。然而,为何说皇贵妃能够威胁到皇后的地位,这其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权谋与博弈?古代的皇后与皇贵妃又有着怎样微妙的差别,让她们在宫廷权谋中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
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踏入那个充满权谋与宫廷暗流的古代世界,揭开皇后和皇贵妃之间的权谋博弈。这或许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历史盛宴,让我们从中领略古代皇宫中女人的机智与智慧,以及她们在权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皇贵妃封号的诞生
1426年,当时的明宣宗朱瞻基对他的保姆兼情人万贞儿痴情难耳,想要册封她为皇后。然而在众臣的强烈反对下,他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个念头,改立王皇后。为了安抚万贞儿受挫的心情,朱瞻基特意打破皇室传统,新设立一个仅次于皇后的头衔——皇贵妃。
这就是皇贵妃封号诞生的由来。当时年仅32岁的万贞儿本是朱瞻基的保姆,比朱瞻基大了17岁。或许正是因为她曾给予朱瞻基母爱,朱瞻基对她宠爱有加。虽然最终没有成为皇后,但皇贵妃的身份对万贞儿来说也算是莫大的恩宠了。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段关系的本质并不单纯。作为一个保姆,万贞儿理应保护幼小的皇子,而不是和他发展出超越师生的亲密关系。她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满足了自己的私欲。而朱瞻基也滥用了自己的权力,在意气用事上固执己见。这样的关系注定会引发争议与不满。
只是这个新设立的皇贵妃封号,从一开始就对皇后的地位形成了威胁。它打破了皇室世代以来的规矩,也动摇了皇后的权威。皇贵妃这个第二者的出现,明示了朱瞻基的心智尚未成熟稳重,很可能会重复他祖父靖难之变时断袖取嫡的错误。这给整个皇室和朝堂带来了不安的因素。
皇贵妃成为夺嫡威胁皇后的惯例
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如果想要废黜皇后,便会使用让宠妃成为“皇贵妃”这一过渡手段。皇贵妃就成为可能取代皇后、最终登上皇后的跳板。
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景泰帝,他宠爱妃子唐氏,也通过加封皇贵妃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偏爱。他的儿子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则是为了废黜不受宠的皇后而设立皇贵妃的方式。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宣告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
于是,皇贵妃这个封号成为帝王表达宠爱、或是图谋废后、最终立嫡的惯常方式。它让后妃们对皇后的地位形成了最直截了当的威胁。儒家所强调的“一妻多妾”也成为名不副实的幌子,掩盖皇帝随心所欲地换妻更换的真相。
更甚者,有些皇贵妃还真的成功登基称后,如明宣宗最爱的孙贵妃。她本就是明宣宗的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明宣宗甚至破例给予她赐金册和金宝——这本是皇后的专利。最终,他还真的废黜了不受宠的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孙贵妃得志以后,便开始打压其他妃嫔,扩大自己在宫中的势力。
于是,一个本意是来安抚后妃、缓解帝王与皇后的矛盾冲突的皇贵妃封号,最终成为可能登基称后的跳板,成为对皇后最直接的威胁与挑战。皇宫多《宫斗》、生死较量的局面也由此形成。
清朝规定:皇后在位时不得册立皇贵妃
到了清朝,情况有些不一样了。康熙的祖父顺治帝曾经两次废黜皇后,还执意追封自己宠爱的妃子为皇后。这引起了太后孝庄的极大不满。她认为废黜皇后、立嫡夺权的做法有伤皇室声誉。受害的不仅是被废的皇后,也有其他妃嫔,她们会心生畏惧,担心哪一天自己也会无妄被废。这无疑会动摇整个后宫的稳定。
于是在顺治驾崩后,她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后在位时,不得册立皇贵妃。此规从康熙开始就成为了铁律。它大大减少了皇贵妃与皇后竞争的机会,保证了后宫的稳定。后宫的妃嫔们也能够安心侍奉皇后而不必整日惴惴不安。
然而,这条规定并非没有例外。
清朝特殊情况下的双皇后现象
比如当皇后去世,有后继无人,皇帝会临时册立一位皇贵妃摄政。这种情况下,皇贵妃就有机会在皇后丧期结束后晋升皇后。乾隆帝就是这样册立那拉氏为皇贵妃,再晋升为皇后的。
再比如,当皇帝面临需要废后又难于直接废黜的两难境地时,也会通过册立皇贵妃来削弱皇后的权力。如乾隆帝在与继后那拉氏关系恶化后,就册立了嘉庆皇帝的生母昭圣温顺皇贵妃,以剥夺那拉氏的摄政权力。这让两个皇后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出现。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皇帝会在妃子临终前追封一位皇贵妃,以慰藉妃子的心思。这样的追封多带有感情色彩,不似其他追封那么功利。
所以,清朝历史上出现皇后与皇贵妃并立的情况非常少见。据统计,整个清朝仅出现过21位皇贵妃,反而比29位皇后的数量还要少。这足以说明,皇贵妃要取代皇后仍是难上加难。她们终究很难确保自己能顺利称帝,称霸后宫。
皇贵妃与皇后的本质差异所致
那么,为何皇贵妃即使得到帝王宠幸,也很难最终坐稳皇后宝座呢?根本原因在于,她与皇后的身份和地位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在法律地位上,皇后作为名正言顺的妻子,是一国之母,代表着整个皇室的象征;而皇贵妃作为妾室,终究是有法律缺陷的。其次,在典礼地位上,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一同接受朝贺、亲耕等;皇贵妃始终排在皇后的之后。皇贵妃就像是皇后的一个影子,被动跟随,没有太多作为的空间。
此外,皇贵妃的生父和兄弟得到的封赏也远不如皇后的父兄。比如皇后的父亲可以被封为一等公,而皇贵妃的父兄最多就是个将军头衔。这让很多皇贵妃怨声载道,觉得皇帝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宠爱她们。还有的皇贵妃会嫉妒皇后,觉得自己做了許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
甚至就连死后的待遇也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极少数的皇贵妃才有陪葬帝陵的殊荣。大多数皇贵妃与妃嫔无异,仅能葬入附属的妃园。更不用说获得谥号、单独陵寝的殊荣了。这让许多皇贵妃死后沦为阴魂不散的怨妇,日日怨恨皇帝的不公。
由此可见,皇贵妃与皇后的差距,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巨大到难以跨越。所以,皇贵妃即使宠冠后宫,也很难最终登基称帝,永远成为皇后。她们的地位终究停留在一个无法跃升的尴尬境地。
然则皇贵妃之位高权重,实则地位尴尬,难以晋身皇后。
结语
皇贵妃真的没有机会称帝吗?答案是很难,也很少。历史证明,皇贵妃极少能最终成为皇后。她们的结局,大多就是永远停留在副皇后的第二把交椅上,看着真正的皇后君临天下。
皇贵妃之位,高处不胜寒。她们始终生活在被废黜的阴影下,即使得到皇帝临终追封为皇后,也难以完全扬眉吐气。她们的身份地位注定了她们只能永远做那个第二者,很难登上皇后的宝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