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是很多同学心中的梦想,每年数不胜数的全球学霸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宝贵的Offer,竞争激烈程度让很多人觉得其高不可攀。本期,我们邀请到上海诺美学校2024届牛津大学工程专业Offer获得者Danny Liang,为我们分享他的备考经历和学习观点,或许这位牛津准新生的一些观点可以帮助有“牛津梦”的同学减减压。
牛津面试“翻车”却被录取?
我申请的是工程专业,所以面试主要考查数学和物理,在我获得面邀后,每周刘博会和博士导师团中不同的老师给我上三四次的模拟面试课。尽管已经经历了好多轮的模拟面试,心态上和技能上都做好了准备,但是真正面试时我还是“翻车”了。面试时有一道题我没有思路,当时真的慌了一下,面试的教授给了一些提示,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教授只好接着出下面的题。说不影响做后面几道题的心情是假的,但我还是迅速镇定下来,让自己不去想,只专注于做题。
牛津的面试我认为主要考查面试者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个人表达能力,自己的做题思路一定要清晰地表达出来,让面试官知道你的思考过程,自己“闭麦”做题是一定不可以的;二是临场适应能力,因为无法预测面试官会出什么题,因此一定要镇定。在诺美博士导师团的轮番模拟面试中,老师们帮我捋清了做题的思路,同时每次模拟的氛围力求和真正的面试接近,这些让我在面试中发现自己不会做时,也能够保持和面试教授的交流,并会及时纠正我发现的自己做错的部分。所以可能是稳住心态,并且和面试官清晰顺畅的交流,使得面试时这个“失误”没有影响我最终的录取。
竞赛“无用”?
我觉得竞赛对于成绩特别好的人来说作用并不在于参加了哪些含金量高的竞赛、取得了什么名次或奖项,从而让自己的文书很“好看”,而是在于在竞赛中提升了什么能力、拓展了哪些方面的视野、收获了哪些经验,英国的大学更看重学生能力的增长,而不只是一个名次、一张奖状。
牛津的选拔标准不一定在于候选人在申请的专业领域有多么深入的研究、多么高深的造诣,而是在候选人的身上需要看到在这个专业方向上的潜力。你要给教授带来这样一种感觉:你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哪怕你现在不是顶尖的学者,但通过牛津的资源,你是有可能成为领域的精英的。我的文书也体现了这一点,我没有写我参加过哪些竞赛、做过哪些项目等,而是写了我对于这个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主要展现的是我的学习能力,向牛津证明我上了大学有能力很好地完成课程,且会在牛津的老师和资源的加持下,有能力向更深层次研究。
当然,竞赛对我来说也不是全无作用,它帮助我选择了方向。我刚开始是想往我的优势科目数学方向发展的,因此也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但参加几次竞赛后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在和升导老师与家长探讨后,我挖掘到自己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由此确立了往工程方向申请的意愿。从这个角度说,参加竞赛也算是一种“试错”的过程吧。
“没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因人而异的,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所以可能我没法给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学习方法,这个需要自己摸索,有人悬梁刺股,有人临阵磨枪,不论什么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能够给到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就是,首先,越早找到方向才能越早踏踏实实去准备,不论是学术成绩的提升还是活动经历的准备,都是很花时间的,找到目标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提升。我在确立申请工程方向后,去学习了很多工程相关的课程和研究,这帮助了我积累了很多专业相关知识,助力我在笔面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其次,对申请学校的笔试要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去认真学习,把基础打牢,前期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后面才会更加游刃有余。比如对于牛津的笔试,不能只以达到进入面试的标准为目标,而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发挥最好的水平,这样才能给自己后面的面试奠定一个坚固的基础,预留出一点弹性的空间。
感谢Danny Liang同学分享的备考经历和学习观点,相信Danny Liang同学的观点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别样的感悟。祝愿Danny Liang同学能够借助牛津大学的资源与培养,实现自己能力的进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