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公众号,每日收到干货
关注本视频号,预约最新直播↓↓↓
0
本次内容提要
前一阵,我整理发布了我的大一期间日记,参见:
最近有外出安排,恐怕来不及写新的文章,就暂时先继续发布大二期间日记内容,以飨读者。
昨天发布了大二期间第一部分的日记内容,参见:
本次发布的是1999年9月8-12日的日记内容。
这段时间,是大二刚开学,我不是每天都写日记,但是往往一写就会写很多。
说明当时的我,在生活中的思考更多了,认识更深了,所以一旦有机会写下来,就可以写出很多内容来。这时的思考深度,比起大一时的我,确实有了不小的进展。
这期间,我写到了生活经历带来的思考、读书和旅行带来的人生感悟。
说实话,现在读来都还感觉,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而且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县来的小镇青年,能有了这样的一些人生思考和感悟,还是比较不错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一些主题和内容呢?
其实,我以前从未接触过哲学,不过,在高中时,我就开始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只是那个时候还是囿于每天的书山题海,不能有多少空间和深度去延展这方面思考。
参见:
而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我,除了学业方面,其他方面,主要还是在思考人生和社会,说明我个人可能还是有一定这方面特质,倾向于关注人生和社会的。
这跟我后来立志做一名老师,选择报考心理学专业,以及现在做青少年生涯规划工作,都是特别有关系的。
因为我的关注点和兴趣,就是指向人生问题,想知道该怎么生活,自然也想帮助别人解决人生问题,让他们知道该怎样生活。
而从我日记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我就没有关注怎么教别人什么学科的知识,和怎么去赚钱等等方面问题,也可见我志不在此。
当然,尽管我从高中起就开始有了一点点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倾向,但毕竟到了大学,才真正有了空间去正式地大规模思考这方面问题。
而且,借助当时可以接触到的更高水平的相关书籍,我也得到了更多启发,让我这方面的思考得到了发展,更有深度也更有兴趣了。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尽管我当时的大学所在地西安这座城市不是那么发达和现代,但确实是个读书之城。
我当年在报志愿时选择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也是记得有一句关于学校的介绍打动了我:我校拥有西北地区高校中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
其实,作为一个西南地区从未出过省的孩子,我当时连什么是“西北地区”都不知道,也没有见识过任何一所大学,更对这所学校一无所知,但就是这句话里的“书”和“图书馆”,让我“一见倾心”,然后义无反顾地填报了这所学校。
而且,从那时到现在,我对于母校简介的记忆,就还是这句话,而其他方面都没有印象。
可见,我是多么关注读书。
确实,我从小就挺爱读书,到了高中,即使学习很紧张,我也会主动到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校读书馆去借书看。
只是那个时候在一个小县城的中学里,能接触的书籍太有限,加之课余的读书时间也太有限,所以也难以拓展自己的人生思考。
好在到了大学里,我就可以有了大量时间安心读书了,而且借助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周边的书店,还有西安的五路口书市,我接触到了大量高水平的著作,这就使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人生思考可以不断加深。
加之正是由于西安这座城市没有那么发达,甚至还总是保持着历来的古朴气息,所以没有那么多灯红酒绿和经济活动来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可以埋头在象牙塔里读书生活,这也有助于我静心思考人生问题。
所以我才可以留下那么多这方面的日记内容。
这算不算“天时地利人和”呢?:)
如果说我的这种经历能带给大家什么启示的话,我想,就是家长们要关注孩子的特点,给他提供适合他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上大学的地区和学校选择,也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的决策,需要因人而异,以便因地制宜。
并且,还要指导孩子善用当地的资源,理清他关注的重点,以免被城市的花花绿绿给带跑偏。
当然,说回我的这段时期的日记,尽管说偏向于人生感悟,也对于一个大二学生来说有了一定深度,但水平和层次毕竟还是很有限,比如还是会在花钱买东西和丢东西这些事情上费心思、“看不开”。
这一点,如果说以我为鉴,要对大家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最好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上多去尝试,也同时提供思想上的引领,比如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保管和使用钱物,也要教孩子怎样对待钱物。
总之,从我的成长经历,可以得出很多教育方面的启示。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通过教育可以更快;而我们的教育,也是为的帮助别人成长。
如果发现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那可能正是我们教育所欠缺或忽略的地方,就正是我们开展和增进教育的契机。
而我的日记,就反映了当年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顿和问题,正好可以作为大家研究教育研究生涯规划问题的一份良好素材,不是吗?:)
如果大家能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的日记,相信将会有更大收获。
所以,我给这篇文章命名为“我的成长,来自哪里?”,也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从中体现出的成长要素,分析一下我为什么比以前有成长了,同时可以想想,怎样帮助孩子成长,而如果是大学生同学看到这篇文章,也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成长更快。
以下是日记正文:
1
生活经历带来的思考
1999.9.8
人要活得真诚!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觉得人生无意义,也不会无端地自造许多烦恼。
晚上的邓论课上,很是踌躇满志要向老师提些“有水平”的问题(与他接触了两次,自觉他对我有了好印象,现在想加深他这种认识)。
可越是作出努力听课的样子,心思越是不能集中,结果到下课时,脑子里一团糟,笔记也记得稀里糊涂。见着老师,只有捶着墙壁叹息……
另外一个事实便是听他讲到多数做教师的初入社会时的工资竟不如一般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一盘算,自己两月来的花费竟达千余(加上预算的国庆假旅游开支),不知所措了。
下课后出校门,进到了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曾经产生的那种负罪感逐渐消逝了。
尽管为买不买饮料犹豫了半天,但最终还是买了一瓶汽水一饮而尽。现在不能说内心十分坦然,因为仍是忐忑不安、诚惶诚恐的。
何日得宽余?……
晚,太热,又喝了好多水,毫无睡意。当整理了一些照片之后,突然发现钢笔丢了,内心开始不平静了。
连续翻验了几遍手提包,没有,就是没有,还是没有。
刚开始有一点“困惑”,现在竟变得“麻木”了……
那东西对我是无足轻重的吗?不是。但生命中与它的相遇是偶然,失去它也是一种偶然——我又把它交还给无常了。
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也一样,迟早会有别离甚至从你的记忆中永远消失的一天,又何必遗憾呢?
我写下这篇文章,并非出于追思和怀念,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白这些道理,以使自己将来能坦然(平心静气)地对待生命中的各种得失,有了这份坦然,便不再会对命运对你的掠夺感到困惑。
处变而不惊,临危而不乱,当时我们做人所不应失去的本色。不管命运如何对待你,你失不掉的也就是这份本色了!
2
读书带来的人生感悟
9.9
那支笔又找到了。早晨醒来,突悟,车兜是不漏的,可能在车兜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瞧,果然在。又想,如果不在的话,我定会转向其他方面去回忆搜索,直到“万念俱焚”,一丁点希望没有了,才会放下心来;外界事物的干扰,也会加速我的遗忘,最终了却此事。
看来,雁过留声,什么经历留在脑海里,隐于记忆中,会在某时因某事的触动而意识苏醒,并非能真正遗忘;而只是要努力忘记某事物,甚至撰文自慰,你还是不可能就此真忘。只是明理的人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罢了。
《周国平文集》ⅢP105:“人人都有一个自我,然而,并非人人都认识他的‘自我’”。
又看到了希望和应该奋斗的方向——帮助人们去发现和认识“自我”。
这难道不是我“想要做的事”吗?
当然,首先,得认识自己的“自我”。
请看P105-117,《迷失了的自我》、《成为你自己》,会发现:
这些人本主义哲学家,不愧为认识自己、研究人性的高手!
真正的思想家的那些真知灼见的提出,完全基于真诚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杂文家那种一味的偏激和反叛。
9.11
本是周末,却没有好的去处,便坐在公教,眼前是黄桌黄凳,耳边只有电扇不间断的呼呼声和学子们偶尔的翻书声。
很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静躺,可窗外的普照大地的阳光让树都褪去精神,叶片萎缩地依附着枝条——一派死气沉沉,何来勃勃生机?
这种景象是很难让人有兴致和决心离开阴凉的屋子去找寻乐土的。
此时只有以古人的“书中有净土”作安慰,翻看起了轻松之作《围城》。
作者轻快地写,我也轻松地读,倒真有了一种闲适安宁的感觉。
书中妙语不少,有一条须记: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钱钟书文集P138)
有的朋友,只能与之保持平淡的关系。尽管他(她)很优秀,却不适合交往甚密,更不要奢求与之结伴远行,否则,那份平淡的关系也难以维持;
有的朋友,却是很好的旅伴,有了他(她),旅程会缩短,旅行不再是一件让双方受罪的事,而成了增进你们友谊的好方式了。
结婚前的旅行也是必要的,“路遥见人心”嘛!
又见一真言:
“一个人身心畅适,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年轻人之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就是因为青春的财富和物质的财富充裕。
到了两者皆所剩无几之时(老年),发现自己功业未成,生计难为,自然老实了许多,以前的昂首之态变成了现在的驼背之形。
3
旅行带来的人生感悟
9.12
天阴着,但决定去大雁塔。
是的,今天的图书馆开着,床头也还有那么多未读完之书,但没有了读书的“需要”,这种心境读书会像无精打采的电视观众,再好的节目也是不能给他留下印象的(坐在电视剧前真不知道是他看电视机还是电视机看他)。对书也一样,没有胃口读什么都没用。
于是挎一个包,提一把伞出发了。
一个人旅行好处是很多的,自由自在,不用考虑照顾旅伴(包括物质照顾和精神照顾),时间可长可短,兴起而行,兴尽而归。所以,后来又去了陕博。完全是随性的。
两处给我最好印象的地方是他们的洁净。
尽管游人川流不息,中国的外国的脚踏来踏去,那黑色的砖式、木制或大理石地板上就是不见灰尘,不愧为佛门净土和历史圣地。博大的海纳百川之精神实非那些装修豪华的现代建筑可企及。
在两处游览地的,多是知识界人士,有外国人、外地人组成的观光团,有专为旅游而旅游者,本地人很少(大概他们中有心来的已来过,无心来的也不愿来“白扔钱”——这里就谈到一个问题,旅游观光究竟是不是浪费钱?将在下面提及)。
既有诚心凭古吊今之士(在塔顶见一青年向四方运功,在博物馆见一女生做笔记),也有只图看热闹之人。我呢,则既凭了古,又看了热闹。
以我现在的心理年龄,一没有大到眼中心中只有佛而不见他物的(执著)程度,又早已过了天真无知只爱好玩的年龄,因此能亦赏亦玩,有所开悟又并不执迷。
虽说历史知识有待丰富,感悟力有待提高,但我也不会自怨“少壮不努力”,“光阴虚度”什么的。
物皆有时嘛,我的成熟是有一个过程的。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如拔苗助长。
因而回校后并不马上开翻历史书,而是在睡一觉后去游泳,然后仍是什么书都不想看。这个晚上就呆在宿舍里。
而身边的许多人,仍是照例地急匆匆地赶向图书馆和公教。他们是在追求什么吗?我不敢说。只想对自己说,追求,未必总是显出进取的姿态(周国平语)。
好了,前面先“理想”了一番,现在该谈谈现实的问题了——旅行究竟是否值得。
是的,花钱是少不了的,而且相当多,得到的又不是什么可看可闻可吃可用之物,名之曰“精神享受”。
赏心悦目,眼界的开阔,自身能量的有效释放,会给人一种精神抜升之感:你可以说读书也会有效,但效果却绝不一样,要不怎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并进行呢?
是的,消费并不一定得到享受,尤其是旅游消费。
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脾胃,山珍海味对他来说只是浪费,同样,一个没有良好心态的人也是无缘获得旅游之快感的。
这里尤要提醒那些过于花钱“小心”的人,愈是计较旅行的费用,得到的愈少,愈是得不偿失。
周国平:“有的人很聪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诚,但没有对死亡的体悟,你就很难和他作深入的哲学对话。”
这样的人一定很年轻,我敢说。
年轻的人充满活力,对未来满怀美好的梦想,何必要打破他们那份单纯的执着(即使是不切实际和虚妄的——在你哲学家看来),让他们过早地思考死亡(那对他们来说是远之又远不能想象之事)而变得反常的深刻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很难成为哲学家,但我宁愿这世界少一些年轻的哲学家,多一些蓬勃上进的年轻人。
作于1999年9月大二期间
觉得好看,请在文末帮忙点个“在看”↓
这样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学习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咨询相关问题,有以下四种方式可以跟我链接:
1、直播: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我的视频号,预约直播(如果显示过期,可点击预约最新直播),直播时可留言或连麦咨询;
2、加群: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本公众号,在后台回复“加群”,按对应身份加入“任炜老师生涯支持群”,将每天收到生涯规划相关资讯;
3、微信:添加我的微信,随时可向我提问咨询(均为本人亲自回复),还可索取生涯规划、志愿填报的干货资料合集。
添加任炜老师微信
4、培训:我将长期开设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培训,家长和从业老师皆可报名,参见文章说明: 满10人即可开班,可加上方微信咨询报名。
若有其他需要,可扫码查看:
关注本公众号之后,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发送以下关键词,可收到相关文章:
1.高一选科:“选科”
2.高中规划:“高中”
3.成绩提升:“提分”
4.专业选择:“专业”
5.综合评价:“综评”
6.志愿填报:“报考”
7.文科出路:“文科”
8.低分出路:“低分”
9.就业形势:“就业”
10.考研形势:“考研”
11.就业准备:“准备”
12.生涯教育:“教育”
13.心理调适:“心理”
14.励志故事:“努力”
15.幸福秘诀:“幸福”
16.学习规划:“学习”
17.高考减压:“减压”
18.录取分析:“录取”
19.是否复读:“复读”
20.大学规划:“大学”
志愿填报文章合集:“合集”
高中生升学规划免费课程:“课程”
操作方式:在本篇文章上方点击蓝字“ 任炜老师”,在下方图示界面中, 点击“ 发消息 ”,填写关键词发送,即可收到相关文章。
如有其他问题 ,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很多相关文章。
见本文中的说明: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