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新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研究】
上海杭州湾金山三岛大金山-小金山-乌龟山【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刘本新】
【按】
研究1937年的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必须研究这一带海域的海上地理,也必须尽可能采用最接近1937年的资料,本帖来自1990年版的《金山县志》,而县志的资料来自更早的资料,甚至有几十年前的资料。
【三岛概况】
金山三岛位于东经121°24′~25′,北纬30°41′~42′,距杭州湾北岸陆地最近点(金山嘴)6.2公里。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岛组成,大金山顶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明洪武建金山卫,清雍正建金山县,均以金山岛得名。
金山三岛古时原在陆上,同属一山,统称金山,五代以前亦称“钊山”。春秋战国时期,山周围已有村落和城堡设置,北宋年间并有港口;山上有寺庙,并有天然泉水“寒穴泉”。由于岸坍陷后退,于宋代沦入海中,三个顶峰出露海面,构成现在的三个岛屿。今村落、城堡、港均已陷海,山上古迹亦已湮没。
金山沦海后,成为近岸岛屿,扼杭州湾之咽喉,历来为海防要地。
大金山悬崖峭壁,低谷幽深,巉岩怪石,林木掩映,出没烟波缥缈之中,数百年来孤悬海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少,山上保存着上海地区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岛上气候宜人,炎夏无酷暑,是有待开发的旅游、避暑胜地。
【地貌地势】
金山三岛地质构造和地层同毗邻陆地一致。岛屿主体由中生代侏罗系上统中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和杂色火山碎屑岩系组成。
岛为剥蚀残丘,长期受台风、海浪侵蚀,形成岩岸岬角向海突出,海蚀崖、海蚀台分布四周,尤以大、小金山最为明显。大金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岬角。海蚀崖高度4~5米,海蚀台窄而不平。东南迎浪方向侵蚀程度更烈,东部岬角已被磨圆,山头土壤冲失,怪石林立,山腰以下海蚀崖较西北部高,海蚀台亦较宽,山麓海蚀穴普遍。
由于海蚀穴不断淘深的结果以及强台风的影响,使上部岩石崩落在海蚀崖崖麓堆积,形成大金山西南部一片砾石海滩,长750米,宽50~60米。近山处砾石块大如牛,自山体向海逐渐变小。这种岩石剥落现象,解放后亦有发生,1983年台汛期间,山头有一巨石崩落,撞破房屋后墙,滚入室内,直径2米左右,占据大半个房间。
在大金山东南部又有两座海蚀残丘,呈孤峰状,底部与山体相连。大金山砾石海滩的西端,距山数百米处有一暗礁,低潮时出露海面,直径约1米余,因其状如拳,俗称“拳头”,底部有狭长岩体与大金山相连,向北呈弧形弯曲,亦如人臂。浮山东端亦有一狭长礁石隐于海面之下,西端与山体相连,俗称“牛绳”。
大金山山峰位于中部偏东,东、西两侧为山脊,山脊北坡有一平台,绍熙《云间志》引《吴地记》云:“可容二十人坐”。解放后已由驻军拓宽辟建为操场,平台北侧为陡坡,深10~20米,陡坡下为一狭长的低谷地带,林木之间有形状各异的岩石出露。西北为岩岗,其南、北两侧均为峻峭的悬崖峭壁。山上有两井,其一位于西南山麓海拔10米处,面积10平方米;其二位于东北山麓海拔15米处,面积20平方米,深度均为4.5米。水源主要为雨水积聚,也有少量地下水,水质有轻度污染。在山腹坑道中尚有两处泉水,不断溢出坑道,水质内含较高的硫及铁,由于铁质氧化,水味呈酸性。
大、小金山两岛,南北并峙,状如门户,迎东南潮流,史称“金山门”。门内即为金山门海峡。
【金山沦海】
明、清以来,《松江府志》、《金山县志》、《华亭县志》及《金山卫志》,均载大、小金山“古与岸接”,但均未说明何时沦入海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金山山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片,证明这时期今金山岛远离大海,并有人类聚居。东晋时,金山海岸远在距今海岸20公里处的王盘山(亦称“黄盘山”)。晋代以后,杭州湾北海岸逐步坍陷后移,至唐末金山已濒临海边。《太平寰宇记》载:苏州“东南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钊山即金山。但自五代后晋时,吴越分苏州置秀州以后,苏州辖境的东南已不至海,故此条史料所反映的系分州以前唐末或五代初期的状况,当时金山正处在海岸上。
北宋时,金山仍在陆上。绍熙《云间志》记述金山上有寒穴泉,唐询、王安石、梅尧臣等所咏寒穴诗,均未提到此泉在海中孤岛上。元丰年间还在山顶建“慈济院”。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金山捍海神庙为“忠烈顺济”,并大兴土木,以新庙貌。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慈济院还“请额”,故至南宋绍兴之初,金山尚未沦海。
南宋绍兴年间吴聿撰《观林诗话》云:“华亭并(古“并”字与“傍”通)海有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反映金山其时尚与陆地若即若离。但金山两侧泥岸显然受潮水严重侵啮而后退,山北陆地则在金山岩岸波影保护下形成连岛沙堤,使金山成为陆地的岬角,虽尚未完全与陆地脱离,但已岌岌可危。
淳熙年间(1174~1189年)许尚作《华亭百咏·金山诗》云:“激浪闻澎湃,山神荫力多,风涛归指顾,海若敢谁何!”正反映了这种状态。
以后随着潮流的不断侵蚀,切断连岛沙堤,金山才完全与陆地分离。
《松江诗抄》载方维岳《鹦鹉洲诗》注云:“甲辰(清雍正二年,1724年)秋七月,海水横溢,风浪冲激,沙滩卷去二三丈。循天妃宫(今金山嘴附近)西南行约里许,见有桥桩、井甃、街石垒垒相望,据土人云此即鹦鹉洲也”。
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成书时,金山已在海中。
志载:“(华亭)南至海九十里”,“金山在(华亭)县东南九十里”,说明金山其时刚与陆地脱离。据此,金山沦海时间约在淳熙与绍熙之交,即12世纪80年代后期。
2023-11-7于上海龙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