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世界!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许多人在笑我们,这是在烧钱”,“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
在比亚迪第500万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数次哽咽。
王传福第一次哽咽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20年前的新能源汽车是什么状况?用王总的话来说就是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
而那个时候比亚迪也只是一家做电池的企业,业外人可能不清楚,但是业内人应该都知道,当时市面上大部分手机的电池都是比亚迪代工的,世界级企业诺基亚也和比亚迪保持着深度合作,比亚迪在业内有“电池大王”之称。
王总是1966年出生的,2002年他成为“电池大王“”的时候已经36岁了。
如果王传福秉持小富即安的思想,那么他这一辈子是可以活得很轻松的,比亚迪这家企业单靠电池业务就能活得很好。
但是王总是一个不甘寂寞,而且很有想法的人。就在成为“电池大王”的那一年,王传福决定跨界搞汽车。
当然,创业不是易事,跨界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好在王传福本身就是搞技术出身的,还是一位“技术狂人”,有着特属于理工人的执拗和坚持。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比亚迪要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那靠什么证明呢?研发和技术。
早投入,敢投入,咬牙投入,提前布局,坚持坐20年冷板凳不动摇。
据王传福自述,在过去20年,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有时候研发投入甚至是净利润的3到4倍。
尤其是2019年,比亚迪净利润只有16个亿,但是依然咬紧牙关,在研发领域投了84个亿。
王总自言,当时很多人都在笑他,说这是烧钱。
说这话的时候,王总双眼微微泛红,随后情不自禁地哽咽。这也是王传福在500万辆下线仪式现场第一次哽咽。
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
王传福的哽咽不是没有原因的,很多人只看到了比亚迪如今的风光,却不知比亚迪在这条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看好的路上已经坚持了20年。
从2010年到2019年,比亚迪在市场上都没什么太大进展,可以说是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尤其是2019年,这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
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应该知道,坚持研发投入却看不到效果,公司业务连续多年原地踏步是多么煎熬的一件事。
而王总却在这条路上坚持了20年。
坦白讲,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坐这么长时间冷板凳的,更不是每一个企业创始人都能坚持20年研发投入不动摇的,上一个这么有魄力的企业还是华为。
按照王传福的说法,2019年的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来,背后的心酸和不易只有自己知道。
说到这里,王传福再次情不自禁哽咽,这也是王总在现场第二次哽咽。
我们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比亚迪的证明题一共有三道,前两道题,比亚迪已经做到了,现在正在完成最后一道题。
众所周知,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产业规模最大,消费潜力最大,但是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始终是追随者、追赶者。
那个时候,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不被认可,技术不被认可,服务不被认可。
那个时候的中国汽车品牌只是配角,有的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顶多算个背景板。
而如今,新能源汽车改变了中国汽车的格局,给了中国汽车品牌一个换道超车的可能,中国汽车品牌可以是主角,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潮流。
从第一辆到第1000万辆,中国汽车品牌用了14年;而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中国汽车品牌只用了1年零5个月。
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公开量占全球70%,全球超过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强国,这就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底气!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拥有世界级品牌才是汽车强国的标准,比如美国有通用、福特、特斯拉;德国有大众、奔驰、宝马。
这些都是燃油车时代全球都认可的品牌,而我们中国也需要一个或者好几个被全球广泛认可的世界级品牌。
习总书记说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所以,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下线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但更是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光时刻。
希望未来,我们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国品牌在一起,大有可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