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
遗址
巴和蜀是先秦时期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并存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古国。古蜀文化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在商代、西周时期先后绽放出璀璨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巴文化以川东、渝东峡江地区为中心,与古蜀文化并辉共融。
以三星堆遗址二、三期遗存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是古蜀青铜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地域特征鲜明,且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有密切联系,反映了古蜀文明发展至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古蜀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神秘的宗教信仰,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见证。
三星堆
地理位置图
三星堆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原南兴镇)鸭子河南岸,是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出土器物等级最高、文明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遗址主体即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这里是古蜀王国的第一个都邑所在地。
三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面具的提取
祭祀区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金面具和鸟形金饰片
四号祭祀坑出土的
铜扭头跪坐人像
重点
展品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上包贴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但作为常设于宗庙的祭祀神像,在其面部饰以黄金,其目的或许并非仅仅为了美观,应该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功用。可能古蜀人认为金面罩可以娱神,使神更加灵验。
铜人头像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的祭祀坑共出土了铜人头像50多件,大小与真人比例相仿。
铜人面具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铜面具是镶嵌、装置在相应的躯体或宗庙里其他物件上的,其功能是在祭祀仪式的作用下,让祖先亡灵降居宗庙的面具上,由面具代表祖先接受祭祀祈祷。而眼睛过分外凸的这一造型特征,可能与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传说有一定关系。
铜眼形器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青铜眼形器共71件,均出自二号祭祀坑。眼睛是古蜀人特别崇拜的对象,在古蜀人心中具有相当的神性。从巫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应当与认为巫师的眼睛具有能看见神鬼幽明的神奇功能这一观念有关。
铜眼泡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眼睛是古蜀人特别崇拜的对象,在古蜀人心中具有相当的神性。从巫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应当与认为巫师的眼睛具有能看见神鬼幽明的神奇功能这一观念有关。
铜蛇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身躯呈S状。头宽大,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颈下有二环钮。身上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头顶及背脊上有镂空的刀形羽翅。
铜戈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共出土青铜戈61件,其形制均为十字形,援呈细长的等腰三角形,两侧有锯齿或连弧状刃口。青铜戈属于兵器,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戈呈薄片状、不具有杀伤性,应属仿实战兵器制成的礼仪用品。推测这些铜戈是在宗教仪式表演活动中用作仪仗,以壮其隆仪。此外,在古蜀人的祭祖请神仪式中,也可能使用这种铜戈作为驱邪的法器。此件铜戈援身细长,阑较短,呈梯形,内较短。援中有一线状脊,两侧锯齿形刃,齿浅,齿间距宽。圆穿在援部后端,较小。体中部弯曲,援两侧刃齿较浅。内与阑之间有合范痕迹。内末端有浇口痕迹。
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长江中、下游的文明进行交互影响,最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也正因为这种包容,而得以永续传承。
展览
信息
展览名称: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展览地址: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
展览时间:2023.4.20——2023.8.13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 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
供稿:信息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