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还未结束英国为何就能拿着官方公文侵占香港,到底是谁与英国勾结卖国?一封故意错译的照会,竟将清帝国彻底推向深渊。在屈辱的鸦片战争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1841年1月的一个清晨,英国海军登陆香港,英军号称清政府已与大英帝国签订了条约,割让香港岛,凭借这份“官方公文”,英国海军堂而皇之的驱逐了驻扎在香港上的清朝官兵。
令人疑惑的是,清朝与英国的战争还未结束,且割让香港是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的条款,英军为何能提前拿到公文呢?
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道光皇帝十分信任的琦善。鸦片战争刚爆发时,两广总督由林则徐担任,他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并关闭了与英国的通商口岸,给英国商会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打开清朝大门,英国决定发动战争。对于英方的举动,林则徐并非没有察觉,在流传至今的清闽粤沿海地图卷上,可以看出林则徐在广州一带进行了十分积极的海防备战。然而,令林则徐没有想到的是,英军绕过了广州,挥师北上,直接对天津发起了进攻,意图威胁京城。
林则徐的这一次判断失误,让清政府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蛮夷”的舰队竟然打到天津来了,这让大清帝国颜面尽失,道光皇帝震怒,将林则徐革职,并派自己的亲信大臣琦善前往接替。
琦善抵达天津前,其实抱着主战的想法,然而当他到达天津看到英军的坚船利炮以后,他的想法产生了动摇。天津大沽口的海防可谓名存实亡,炮台上的火炮已经尘封百年,海上连一艘追捕海盗的“米艇”都没有,反观英军,光是中等级别的战船就拥有三层,载炮上百门。
目睹这一切的琦善认为清军很难打赢英军,所以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章中详细地描绘了英军海军的状况,委婉地暗示皇帝安抚英军。
与此同时,一封英国的照会到了道光皇帝的手中。在这封照会中,英国气势汹汹,向清朝廷开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开通商岸,割让岛屿,赔偿军费。然而,当这封照会来到道光皇帝的手中时,上面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原来是有臣子担心英国人的语气让皇帝震怒,擅自在翻译的时候修改了语气和部分用词。
一封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牒成了乞求大清皇帝开恩的乞愿书,道光皇帝因此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以为英军只是不满林则徐销烟和禁商,便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并任命琦善为钦察大臣,让他与英军谈判。
为了表现出诚意,琦善一到广州就将林则徐苦心经营的海防拆得一干二净,广州完全暴露在英军面前。狡诈的英军背信弃义,在停战谈判期间,突袭广州沙角阵地。
英军的突然袭击让琦善乱了阵脚,由于已经撤出海防,这时再要抵抗十分困难,为了让英军撤军,琦善决定作出更大的让步,他将允许英国人在香港寄居一事上报给道光皇帝,请求他决断,并将此事以照会的形式告知英军统领义律。
然而,令琦善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义律颠倒黑白,将这封照会说成是清朝与英国的谈判条约,香港已经割让给英国,一开始提到的那份“官方公文”,正是出自这里。琦善所做的这件事情,让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香港,同时也让琦善留下了卖国贼的骂名。
戏剧性的是,义律也遭到英国免职,因为义律自作主张虚构的《穿鼻草约》仍没有满足英国国会贪婪的需求,而且他为了让琦善签字,还撤走了驻扎在定海的英军,惹怒了国会。英国派出新的将领,对清朝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与此同时,道光皇帝从各地调兵,决定与英国开战,就此,两大帝国的对弈,再一次来到战场上。
然而,此时的清朝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尽管它拥有着辽阔的疆土和多达八十万的军队,但军队战斗力差,武器装备落后,在面对已经初步工业化的英军时,清军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虎门海战中,关天培率领守城清兵英勇作战,但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最终以战败告终。
就此,华夏民族开启了近代史最屈辱最黑暗的百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