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钱穆先生给宋朝下了“积贫积弱”的定义后,其后的学者大多引用这种说法,甚至中小学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形容宋朝的。如今一提起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弱。
人们习惯于把宋和秦汉唐元明清等大一统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实,相比另外几个王朝,两宋在疆域和军事层面毫无亮点,甚至因为对金称臣、给辽夏岁币等行为饱受批评。
但是无论如何,两宋毕竟在辽、金、夏、元的轮番冲击下存活了319年,北宋初年与辽国的战争持续了25年之久;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几乎从宋太宗时期打到宋徽宗时期;南宋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时期均与金国发生战争;而南宋与蒙元的战争如果从端平入洛开始算起,更是长达46年,抵御过窝阔台、蒙哥和忽必烈三代蒙古大汗的进攻。
因此,如果你觉得宋朝只会“花钱买和平”,或者只会委曲求全,那就错了。即便是与北方民族议和,也是以战促和。因为谈判也是需要资本的,只有当你首先打退了敌人的入侵,才有资格坐在谈判桌上。
既然是以战促和,那就需要靠将领去打,那么在两宋319年的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名将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排名,认识一下宋朝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第十位:王韶
赵匡胤代周自立后,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收荆南、收湖南,使得北宋的疆域从黄河流域延伸到了岭南地区;赵光义继位后虽然打了不少败仗,但也灭掉了北汉,收复了福建和浙江两地,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朝的皇帝,如果说到开疆拓土,除上述两位之外,就要说到宋神宗了。宋神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立志恢复汉唐往昔之疆,重用王韶开拓西北边境,拓边两千余里,史称“熙河开边”。
“辛巳,宰臣王安石等以修复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幅员二千余里,斩获不順蕃部万九千余人,招抚小大蕃族三十余万帐,各已降附,上表称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七》
作为西北前线总指挥,王韶率军征讨羌部,征战数年,屡战屡胜,收复熙州、洮、岷、迭、宕等州,北宋西北边境因此向外延伸两千里,斩获不顺从的蕃部199000余人,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这是宋朝在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在军事层面取得的最大胜利。
王韶文武兼备,虽为文人出身,却能亲自上阵杀敌,谋必胜,攻必克,可谓不世之材。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王韶因病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谥号“襄敏”。
第九位:潘美
作为北宋开国的功勋级战将,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潘美是北宋对外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在灭南汉和灭北汉的战争中,潘美都是宋军主帅,率军灭掉了两个割据政权;在灭南唐的战争中,他配合曹彬,大破南唐军队。
在后来的宋辽战争中,潘美同样立下不少战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被宋太宗任命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统领山西防务。第二年,辽国十万大军南下,直奔雁门关而来,当时身处一线的宋军将领杨业手中只有三千人。潘美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军支援,杨业率领几百人绕到了辽军身后,与正面的潘美两面夹击,辽军大败,辽军统帅、驸马萧咄李被斩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活捉。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潘美率军主动出击,占领了三交西北三百里外的固军,固军附近的边民终于免受契丹侵扰之苦。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国三万铁骑兵分多路南下,其中一万人入侵雁门关,潘美率部迎战,大败辽军,斩首三千级,随后向北追击到辽国境内,连破辽军三十六座营寨,俘虏上万人,牛马五万头。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作战中,潘美出任西路军主帅,屡战屡胜,连续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可惜由于东路军战败,宋太宗命令西路军掩护四州百姓撤退,监军王侁趁机陷害副将杨业,潘美未做制止,导致杨业在陈家谷口一战中重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雍熙四年(987年),潘美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惠”。
第八位:吴玠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继位建立南宋后,金军不断发兵南下,“搜山检海捉赵构”,企图彻底灭亡赵宋政权。
在中原战场阻挡金军的有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名将,而在川陕战场,阻挡金军进入四川的首功之人,当属吴玠。
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试图入侵泾原(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地区),吴玠率部大破金军,追击三十里。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将撒离喝率兵入寇,吴玠在彭原店大败金军,《宋史》记载此战打得撒离喝“惧而泣”,这位金国将领因为被吴玠打哭,得了一个绰号:“啼哭郎君”。
绍兴元年(1131年),完颜兀术亲率十多万金军攻打和尚原。吴玠先以强弓硬弩打退金军骑兵,随后派骑兵断其粮道,还在金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伏兵,金军大败,完颜兀术被箭矢射中,只身一人逃了出来。
绍兴二年(1132年),吴玠的老对手撒离再次率军来袭,双方在饶凤关展开激战。金军士兵身披重甲,持续攻打六昼夜,吴玠率军誓死抵抗,金军死尸堆积如山。由于叛徒出卖,金军从背后小路绕道夹击,吴玠只好撤退。
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兀术、韩常、撒离率领十万金军攻打仙人关,而吴玠仅以一万人扼守此地。此战,金军士兵不仅身披重甲,每个人的铠甲还都用铁钩相连,因此在攻城时鱼贯而上;吴玠率部死战,在防守之余,还组织“死士”手持长刀大斧冲入金营与敌厮杀,混战中金国大将韩常的左眼被箭射中。此次金国人以攻入四川为目的,但无奈再次被吴玠击退。
吴玠在西北前线驻守十年,金军始终无法踏入四川一步,可以说南宋的半壁江山能得以保全,吴玠功不可没。
绍兴九年,宋高宗授吴玠四川宣抚使、开府仪同三司,同年六月,吴玠病死在仙人关的任上,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武安”。
第七位:余玠
宋蒙战争打响后,南宋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但之所以能够坚持四五十年之久,离不开孟珙、余玠、杜杲、曹友闻等一大批名将的誓死捍卫。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南下,淮南西路告急,当时听命于赵葵帐下的余玠奉命率军支援杜杲,成功击退蒙古军队,淮南西路得以保全。第二年,蒙古将领察罕进攻滁州,被赶来的余玠击退。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余玠在中原战场多有胜绩,甚至曾主动发兵攻打开封之地的蒙古军队,立下不少战功。
由于在此前的大安一战中,扼守川陕一线的曹友闻将军壮烈殉国,麾下将士无一生还,导致蒙古军队长驱直入进入四川,蜀地的战局濒临崩溃。形势万分危急之下,余玠奉命统领蜀地防务。
余玠在蜀地修筑了青居、大获、云顶、钓鱼等十几座城池,全部依山而建,分布有序,易守难攻,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其中最为有名的钓鱼城,直到崖山海战结束、南宋彻底灭亡时,仍然没有被攻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围攻钓鱼城时去世的,可见余玠构筑的这条防线有多坚固。
据统计,仅在淳祐三年(1243年)到淳祐四年(1244年)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余玠就在四川与蒙古军队打小三十六战。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凭借坚固的防线,余玠多次击退蒙古的进攻,为南宋政权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惜,抗敌有功的余玠却毁在了自己人手里,宋理宗听信宰相谢方叔的谗言,召余玠回朝,看到诏书的余玠深感不安,在蜀地暴卒,时年五十六岁。
第六位:韩世忠
南宋建立之初,完颜兀术深入江南腹地追击赵构,赵构乘船出海才免于被活捉。皇帝被赶得没有立锥之地,南宋朝廷几乎摇摇欲坠。
就在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给了完颜兀术刻骨铭心的教训,南宋政权终于得到稳固。此人就是韩世忠。
韩世忠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北宋末期参军入伍,参加过征讨西夏、剿灭方腊和靖康之变时抵抗金军的战斗,依靠军功,从最底层的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员颇具威名的将领。北宋灭亡后,他率部追随在赵构身边,得到了赵构的重用,在平息苗刘兵变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被授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的职位。
后来完颜兀术率领金军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赵构一路难逃,甚至躲进了海里。此时的韩世忠驻守在镇江,他料定了金军的撤军路线,在金山龙王庙埋下伏兵,几乎活捉完颜兀术,随后用水师大败金军。金军被韩世忠围堵在黄天荡,几乎要被全歼,由于汉奸的带路才侥幸逃回北方。
韩世忠以八千军队围困号称十万的金军四十八天之久,险些被活捉的完颜兀术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训,从此再未越过长江一步,南宋政权因此得到稳固。黄天荡之战,几乎可以称作是南宋的立国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兀术率军五万,联合伪齐南下攻宋。韩世忠在大仪镇设下多处伏兵,金军猝不及防,随后他命令背嵬军手持长斧砍杀金军,金军惨败,包括金将挞孛也在内的二百多人被俘虏,完颜兀术再次被韩世忠打得惨败。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故于临安,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忠武”。
第五位:狄青
北宋与西夏(党项)的战争,如果从宋太宗讨伐李继迁开始算起,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北宋时期。虽然提起宋夏战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宋仁宗时期的两场著名的败仗,三川口战役和好水川战役,但实际上在宋仁宗在位的其他时期,在宋仁宗之前的宋真宗时期,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北宋的对夏战绩是胜多负少的。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同样涌现出像狄青、曹玮、种谔、种师道这样的名将,当然,名气最大的还是狄青。
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由于此前党项民族是臣服于北宋的附属部落,因此李元昊的称帝自立在北宋看来是叛乱行为,于是朝廷命令狄青前往西北与西夏作战。
李元昊称帝之初,西夏军队战斗力强劲,北宋西北防线的将士大多感到畏惧,狄青为了鼓舞士气,在领兵作战时常常亲自做先锋,冲锋陷阵、英勇异常,在西北的四年时间里,他前后大小二十五战,身上八处中箭,可见其作战时的勇猛程度。
狄青在西北率军攻破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作战时佩戴面具、披头散发,宛如天神下凡,无人可挡,威名赫赫,西夏军队只要看到他的旗号就作鸟兽散。
由于战功卓著,狄青备受宋仁宗的信任,一度做到了枢密使的高位,这是武将可以达到的顶峰了。只可惜,自从宋太宗时期大将曹彬卸任枢密使后,枢密使的位置一直由文官担任,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担任枢密使长达四年的狄青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文官的排挤。
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被罢免枢密使之职,加宰相衔,知陈州。第二年,狄青在忧郁中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谥号“武襄”。
第四位:李继隆
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辽国,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国持续交战25年之久。虽然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防御战中,宋军的胜率还是很高的,像李继隆、潘美、杨业、杨延昭、范廷召、荆嗣、李继宣、田敏等将领,都有过多次击败辽军的记录。
当然,如果要评选对辽作战的首功之人,当属李继隆。李继隆几乎参加了宋辽两国间所有大的战役,到宋太宗后期成为北宋最为倚仗的统军将领,多次击败辽军,堪称北宋抗辽第一名将。
太平兴国四年,辽军南下,宋太宗派李继隆等将领前往迎战,双方在满城展开激战,李继隆指挥宋军及时改变阵型,宋军大败辽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三万人。
满城之战后,李继隆转战山西战场,还是在太平兴国四年,他跟随潘美主动出击,攻下了辽国境内的灵丘县,将灵丘百姓全部俘虏,带回宋境。随后被任命为定州驻泊都监,驻守在河北前线,《宋史》记载,他多次领兵出击,到辽国境内与辽军交战,俘获牛羊、车帐甚众。
雍熙北伐时,他听命于曹彬帐下,与当时的先锋官薛继昭配合作战,在固安以南击败数千辽军,接连拿下固安、新城和涿州。交战过程中李继隆腿部中箭,血流不止,仍率部与敌厮杀。此次北伐作战,东路军其他将领均惨败而归,只有李继隆部在取胜后安全撤回宋境。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李继隆被授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职位,统领北宋禁军的骑兵部队。当年,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一路过关斩将,兵锋逼近定州。李继隆率领当时北宋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静塞军向辽军发起冲锋,彻底摧毁了辽军的阵型,一阵砍杀,斩首一万五千人,辽军仓皇向北逃窜,遗弃下的战马多达上万匹。
端拱二年(公元988年)冬天,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八万骑兵入寇,北宋边将尹继伦偷袭成功,李继隆趁机挥师掩杀,辽军大败。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20万骑兵南下,很快打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李继隆在澶州城下列阵,毁车为营,数万辽国骑兵如暴风骤雨般向宋军进攻,李继隆镇定自若,指挥宋军顽强抵抗,不仅打退了辽军,还追击数里。
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初五,李继隆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忠武”。
第三位:曹彬
如果问谁是北宋开国第一名将,很多人都会投曹彬一票。赵匡胤开国后,备受重用的将领主要有曹彬、潘美、王全斌、曹翰等人,而在这些将领中,官职最高、最受赵匡胤器重的,非曹彬莫属。
北宋名臣欧阳修这样评价曹彬:“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而灭亡南宋的忽必烈则感叹道:“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可见曹彬在当时的名气之大。
曹彬生于五代时期,他的姨母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贵妃。虽然身为皇亲国戚,但曹彬从小待人谦恭,为人宽恕,从不跋扈,且严于治军,廉洁自律。
在赵匡胤立国初期与北汉的作战中,曹彬率军屡战屡胜。乾德二年(964年),北汉在六万辽军骑兵的帮助下进攻北宋,曹彬与李继勋等人率部迎战,大败敌军。同年冬季,他奉命随军讨伐后蜀,攻下城池后,手下将士想要屠城,被曹彬制止,他严格约束军纪,禁止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无不顺服。后蜀灭亡后,在蜀地作恶多端的王全斌等将领皆受到处罚,只有曹彬得到了提拔。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以曹彬为前敌总指挥,开启了灭南唐的战争。曹彬率军势如破竹,南唐后主李煜只能投降。在攻破金陵城之前,曹彬再次要求手下将士,进城之后不得滥杀一人,因此南唐虽然被灭掉,繁华的江南地区却并未遭到太大的破坏。
由此可见,曹彬之所以能做到枢密使的高位,得到上至皇帝臣僚、下至士兵百姓以及后人的普遍赞誉,除战功因素外,更在于他忠厚宽和的人格魅力。毕竟依靠武力可以暂时占领他国的土地,却不一定能占领他国的人心,曹彬善待蜀地和南唐的百姓,广得人心,或许这才是忽必烈认为“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的原因。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两个儿子曹璨、曹玮都成为北宋名将,尤其曹玮,在西北战场屡立战功,威名远扬。
第二位:岳飞
作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可以说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宋朝将领了。
虽然与他同时期的名将还有吴玠、韩世忠、吴璘、刘锜等人,但毫无疑问岳飞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那一个。在岳飞的率领下,岳家军进可攻、退可守,战斗力之强悍,令金军闻风丧胆,成为金国人无法逾越的屏障。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怀念岳飞时说:“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可见在文天祥心里,岳飞就是宋朝的姜子牙。
文天祥的这个比喻毫不为过,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能保有南宋半壁江山,岳飞在中原的赫赫战功是关键。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进攻常州,岳飞四战四捷,多次击败完颜兀术;岳家军掩护百姓撤退,金军来袭,岳飞只率领200精骑殿后,金军竟然不敢靠近。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提师北伐,收复襄阳六郡,大败伪齐军队和金军,随后驰援庐州。岳飞命令将士手持“岳”字旗与“精忠”旗,岳家军赶到庐州后,金军望风披靡,一触即溃。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铁浮屠”和“拐子马”来袭,岳飞挑选精装步兵,手持麻札刀专砍马蹄,金国重甲骑兵一败涂地,岳飞取得郾城大捷。随后岳飞派岳云支援颍昌,岳云率800背嵬军出阵与金人鏖战,杀死了完颜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和金军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完颜兀术败逃。
岳飞进军至朱仙镇,再次大败完颜兀术。正当金军斗志全无,岳家军势不可当时,宋高宗赵构却令其班师,岳飞悲愤落泪,感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绍兴十一年,岳飞以“莫须有”罪名遇害,年仅三十九岁,初谥“武穆”,后改谥“忠武”。
第一位:孟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昭雪靖康之耻的愿望至死没能实现,但在他去世92年之后,另一位南宋的战神级人物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此人就是南宋著名将领孟珙。
宋理宗时期,蒙古帝国攻打金国,金国形势岌岌可危。金国名将武仙认为金国应该南下攻打宋朝,夺取宋朝的四川作为落脚之地,于是在绍定六年(1233年),金军入侵南宋,企图进入蜀地。
当时驻守在前线的孟珙率军迎战。孟珙用兵如神,屡战屡胜,金军一万多人被斩杀,八万多人向孟珙投降,金将武仙换上士兵的衣服,只带着五六个人狼狈逃走。
面对金人的再次入侵,联想到靖康年间的血海深仇,南宋朝廷决定联合蒙古,灭掉金国。绍定六年十月,孟珙率领两万人北上,击溃了前来阻击的两万金军后,与蒙古军都元帅塔察儿会师于金哀宗所在的蔡州城下。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两军开始攻城,孟珙率领宋军率先杀入蔡州城,杀死了包括金国元帅兀林达在内的200多个金国将领,金哀宗自杀,孟珙将金哀宗的尸体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带回了南宋。金国自此灭亡,宋朝的靖康之耻终于得报。
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奔赴抗蒙战场。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将领塔察儿率军南下,孟珙前往迎战,塔察儿和孟珙曾在灭金战役中联合作战,塔察儿深知孟珙的能力,于是在尚未交战的情况下就率军撤退,转攻江陵。孟珙同样率部赶至江陵,一场大战下来,连破蒙古营寨二十四座,蒙军大败,只能撤退。
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军队进攻黄州,黄州守军士气低落,几近绝望,孟珙率军赶到后,当地军民为之大振,高呼“吾父来矣!”在孟珙的指挥下,宋军屡战屡胜,蒙古军队死伤“十之七八”,只能再次撤退。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指挥军队收复荆襄地区,京湖战场的局势趋于稳定。随后他立即前往四川战场,抵御从四川进军的蒙古军队。孟珙抵达四川后,与兄长孟璟,弟弟孟瑛、孟璋联合作战,在大垭寨之战中大获全胜,四川战局焕然一新。
孟珙以一人之力,统领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鞠躬尽瘁,收复失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对南宋的功劳,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淳祐六年(1246年),受到宋理宗猜忌的孟珙请辞致仕,同年因病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谥号“忠襄”。
结语
在明朝人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宋朝有三十多位将领入选,除上述十位外,战功颇著的还有宗泽、杜杲和曹友闻等人。
相信大家在看过十位将领的战绩后,能意识到开篇所说的“以战促和”并非虚言。两宋能坚持319年,实属不易。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