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然而,从佛教初创时期的树下住到住寺院,目的乃是维持色身所需,以便于僧人出家修道为原则。因此早期寺院亦无一定的规式。后来,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寺院亦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遂呈现出新的面貌。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早期的佛教建筑是以塔为主、寺塔合一的格局,亦即塔建立在寺院的中心。院庭有廊围绕,正中院庭的前面有殿堂,房院为僧房。北朝时王公贵族施舍宅第为寺成为一时的风尚,这些寺院因原系私人住宅,很少重新造塔,而以正厅供奉佛像代替佛塔。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式佛寺布局已基本定型,多采用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回廊周匝,引人入胜。到了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寺院逐渐形成了以佛殿为主体的“七堂伽蓝制”的基本布局格式。作为院落式格局,空间功能异常丰富。
所谓“七堂伽蓝”,原指具备七种堂宇的寺院,后引申为堂宇齐备的大寺院。即作为一僧伽蓝,应具七种主要堂宇,故有此称。实际上,所谓七堂,未必限于七个堂宇。之所以谓之“七堂”,一说是古人认为寺院诸堂即表佛面,七堂分别指顶、鼻、口、两眼及两耳,或说相当于人体的头、心、阴、两手、两脚。
在营造法式上,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诸殿堂按南北中轴线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为主要建筑物,在东西两侧为附属设施,布局对称。
不过,当时也有例外情况,如唐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立的禅寺,却主张不立佛殿。在基本反映古清规的《景德传灯录》卷六附《禅门规式》中有记载说:“不立佛梵行得轻安:丛林清规与寺院生活殿,唯树法堂,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说明早期的一些禅寺,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寮舍等建筑,并不设佛殿,与佛世伽蓝的风格最为相近。法堂是代表住持说法的地方,也是当时寺院中最重要的地方。
然而,由于禅林规模日趋庞大,僧众与信众日渐增多,为接引信众及应檀信要求作佛事,只有住持说法的法堂是不够的,建立佛殿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北宋以后,所有寺院(包括禅寺)都建立了佛殿,丛林寺院遂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以下建置。
供奉佛、菩萨、护法神像: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
供祖师像:祖师殿(堂),开山堂、影堂、罗汉堂等;
安置法宝藏经:藏经楼、转轮藏殿;
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之所: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忏堂等;
供僧众起居、接待之所: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僧寮、客寮、廷寿堂(养老之处)、斋堂(食堂);
容四海云游僧:云水堂;
藏舍利、骨灰:佛塔、塔院、海会塔;
置钟鼓:钟楼、鼓楼;
此外,其他还有,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设施等等,丰富了寺院建筑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作者|张家成 图片|网络 美编|妙知 编辑|慧法
来源|《空林佛教》2019年第三期 /总第132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